- +1
網盤行業苦拼多年,卻給釘釘、飛書、企業微信等做了“嫁衣”
云存儲服務商 Dropbox成功上市后,一度刺激著國內的網盤廠商,2020年,阿里巴巴甚至重啟網盤業務,推出阿里云盤,與百度網盤、騰訊微云較勁。然而,“下一個Dropbox”的故事并未在中國網盤行業出現,就連Dropbox也逐漸陷入困境。
日前,云存儲服務商 Dropbox宣布將裁員 500 人,占其員工總數的 16%。
Dropbox的單季營收曾超過5億美元,付費用戶數1700萬,每用戶平均收入近130美元。Dropbox的付費用戶規模和每用戶平均收入,遠超百度網盤、騰訊微云、阿里云盤。
就連Dropbox都陷入困境,國內的網盤廠商會好嗎?
與Dropbox的超高付費率不同,國內用戶此前并不存在為互聯網服務付費的習慣,互聯網巨頭的盈利模式還是電商、游戲、廣告,根本就沒想過要從用戶身上“薅羊毛”。2013年,百度網盤、360云盤、金山快盤等網盤第一次大戰,也是走的免費路數,360云盤還一度推出“永久免費無限空間”的招牌。
網盤企業依靠免費獲得了大量用戶,但免費模式就是在“養蠱”,免費習慣一旦養成后,再想向用戶收費難于上青天。用戶免費用著網盤企業的產品,用戶體驗不爽后,他們還會常常吐槽,比如,“百度網盤限速”。
話說回來,網盤是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唯一還算講良心的業務線,好歹還能免費用,想想視頻網站,不開會員的話,光片頭廣告就超過120秒,稍微你想看的電視劇或者電影,肯定需要付費。
從網盤行業第一次大規模普及算起,網盤行業已在國內流行近10年。過去網盤一直靠著免費在撐著,直到最近幾年互聯網行業流行付費后,網盤企業才開始推動會員付費。網盤行業也算是苦拼多年,Dropbox的存在,也有了成功的樣本。
然而,天然變化速度就非常快的互聯網行業,并沒有讓網盤行業等來春天,巨頭們無意間的一次蝴蝶扇翅,卻讓網盤行業給他人做了嫁衣。
網盤被在線辦公降維打擊
從2020年起,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百度、華為等科技巨頭聯手擠向to B端的在線辦公行業,盡管巨頭們也曾在C端有過嘗試,比如社交、種草平臺、短視頻等,但多數項目皆告失敗,只有to B的生意獲得高速增長。
釘釘、飛書、企業微信等產品對B端企業用戶的席卷,無形中也改變了C端產品的生存空間,網盤行業就被在線辦公降維打擊。
其實,釘釘、飛書、企業微信等在線辦公產品與網盤是兩款完全不同的產品,兩者的出發點和初心完全不同,競爭是在悄然進行的。
釘釘、飛書、企業微信們通過龐大的用戶規模和包含關系,讓網盤變成一個相對雞肋的產品。短短幾年內,釘釘用戶數超過6億,調研機構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協同辦公App月活用戶數集體達到近兩年的峰值,其中釘釘月活用戶數2.5億,企業微信為1.1億。釘釘用戶數破6億,比百度網盤少近一半的時間。
互聯網行業的一個規則是:當你擁有足夠多用戶規模的時候,你的增量和機會就會越多,就像月活超過12億的微信,就衍生出無數的機會,曾經多少互聯網公司為了能上微信的“九宮格”而擠破頭。
用戶規模成為在線辦公產品擠壓網盤的基礎,在線辦公行業對網盤降維打擊的具體動作是:把網盤變成包含關系,比如,釘釘就有企業云盤,企業微信也有企業版微盤。
釘釘、飛書、企業微信比百度網盤、騰訊微云、阿里云盤、115的功能更多、更全,更能滿足企業型用戶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釘釘、飛書、企業微信把網盤中很重要的應用場景給搶走,這些用戶群本來可能是網盤的潛在付費用戶,而在線辦公產品卻用企業級的形式,讓這群高凈值變成自己的客戶群。同樣花費30元/月的成本情況下,企業在釘釘、飛書、企業微信上獲得的回報,遠遠超過其在百度網盤、騰訊微云、阿里云盤、115上的回報。
用戶對互聯網服務付費的意愿不強烈,但是企業在能看到效率的情況下,卻愿意為在線辦公產品付費。
百度網盤、騰訊微云、阿里云盤、115近幾年也在力推B端的相關功能,比如企業版網盤、在線文檔等,但它們的底色是C端產品,很難跟釘釘、飛書、企業微信一樣,在B端做得非常好。底色不同,不是靠幾年時間或者一些小功能就能夠追上來。
網盤最初倒是也有在線辦公的底子和雛形,有不少用戶都會將一些公司的Word文檔、PPT等資料存放在網盤上,但網盤的運營思路一直是to C,他們并沒有想過轉向to B,因為互聯網巨頭們多年來習慣了在C端的勝利,反而對B端犯怵,特別是to B的生意還涉及到線下市場,各種大大小小的企業需求和應對策略還不同,網盤廠商自然不愿意啃這塊難啃的骨頭。可惜,當市場環境和用戶習慣成熟后,網盤種下的種子卻被在線辦公摘了桃子。
C端下行
對于百度網盤、騰訊微云、阿里云盤、115來說,B端被釘釘、飛書、企業微信們給搶走,是很無奈的事情,雙方處于不對等競爭,阿里巴巴、字節跳動、騰訊在釘釘、飛書、企業微信上進行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是百度網盤、騰訊微云、阿里云盤、115所無法比擬的,兩者在企業內部的地位也完全不同。
B端被摘桃子,C端就有機會嗎?對于網盤廠商來說,C端也面臨下行局面。
一方面,手機廠商自帶的云存儲服務,搶走了網盤的市場,比如蘋果的icloud、華為的云空間,有部分用戶選擇直接為手機廠商的云空間產品付費,而不是網盤產品。手機廠商的云空間有一個好處是換手機方便,不需要數據導來導去,而網盤產品還需要重新下載。
另一方面,C端用戶量見頂。CNN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3549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國內的網民規模早就不像當年的移動互聯網爆發期,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都面臨用戶量見頂問題,大家都在存量市場搶用戶。
網盤的用戶規模也逐漸觸頂,其余的用戶要么是完全不會用網盤產品,要么被其他產品給搶走。
而純靠C端付費,國內用戶的付費率上不來。原因在于:
第一,多年來的免費習慣導致。
第二,用戶并未習慣為好產品/好服務付費。
第三,用戶的付費能力。
也不是用戶不愿意付費,很有可能就是一個字:窮。
在線辦公行業的優勢是,將付費對象轉移到企業身上,最終付費者是企業老板,而他們會在效率的驅動下為之付費。當然,企業主的錢也不好賺,付費的背后是釘釘、飛書、企業微信進行的高額支出。曾有媒體報道稱,某在線辦公平臺一年的總成本高達100億元。百度網盤、騰訊微云、阿里云盤、115顯然沒有獲得過這么好的待遇。
在線辦公產品這輪對于網盤的擠壓實在太狠,網盤很難找到翻盤的機會,除非直接整合進在線辦公軟件當中,但是想想自己的數億用戶,被整合進在線辦公產品當中,換成是誰都不甘心,但當前的形式就是網盤產品式微,而在線辦公如日中天。
對網盤廠商來說,唯一的好消息是,互聯網行業C端的付費習慣正在養成,視頻網站、數字音樂、網絡小說等都在走向付費模式,與70后、80后這代網民不同,95后、00后們開始養成付費的習慣,在用戶體驗的趨勢下,他們對用戶付費并不排斥,只要等到這波用戶群起來,網盤廠商才有可能像Dropbox一樣,將付費用戶規模和每用戶平均收入數據做起來。
與FAANG相比,Dropbox算是典型的“小而美”類公司,可惜的是,國內留給小而美類公司的空間并不大,小而美類產品的空間就更小。我們當然不能說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喜歡抄襲,但是在同質化競爭方面,互聯網公司絕對夠狠、夠快,只要一款產品/一項業務夠火,立馬會有大量同類產品涌現出來,比如元宇宙、語音社交、ChatGPT等。
互聯網巨頭們擠在一起,某種程度上也是害怕被人抄了后路,網盤行業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不得不感嘆,中國互聯網行業變化是真快。
文/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