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胃是情緒器官?你的身體,比想象中愛你|WEEKLY
原創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Hi,歡迎來到我為人民讀文獻欄目~
前段時間,「胃是情緒器官」登上微博熱搜 ????

? 「壓力一大,就什么都吃不下(或者暴飲暴食)」
? 「工作忙的時候,頻發胃絞痛」
? 「每當焦慮爆發,胃食管反流也跟著一起來」
……
這種感覺是有研究基礎的。
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人類腸神經系統(ENS)中有多達 200 億到 600 億個神經元,腸腦之間通過一個復雜的「腦-腸軸」雙向通信系統緊密相連。如果情緒受到刺激,通常也會引起上至口腔、下至腸胃的軀體反應。
本期 「簡單心理 WEEKLY」,我們就來聊聊:「胃是情緒器官」的科學依據。
01
因「放屁過多」查出焦慮癥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種病,叫「焦慮性脹氣(Anxiety flatulence)」。
這是因為:焦慮情緒可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進而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發生脹氣、不消化、放屁過多的情況。

《MENTAL HEALTH》 有一項研究提出:放屁過多,可能是焦慮或抑郁的征兆。
它調查了 6000 名成年人的胃腸道癥狀和心理健康,發現與脹氣相關癥狀得分高的人,其心理健康或整體生活質量也往往較差。

? 《2023 打工人胃健康洞察報告》:情緒三高(高焦慮、高緊張、高壓力)的職場人士,胃部不適的比例高達 97%
焦慮癥是最普遍的情緒障礙之一。不過,很多存在情緒問題的病人,最初都不是在精神科發現的。
約有 25%-50% 到醫院就診的人,存在沒有器質病變的軀體癥狀。也就是說,身體不適,但不能用已知的生理學或醫學知識解釋,而大多由心理因素引發[1]。
研究同樣發現,在這些患者里,有抑郁癥狀的高達 72.26%,有焦慮癥狀的高達 59.35%[2]。
02
胃酸倒流,和壓力太大有關
胃酸倒流(GER),俗稱「燒心」。容易在吃完飯、喝咖啡和酒后發作,你可能會感到胸部或胃部灼熱,有胃酸涌向咽喉的不適。
這種病也有「情緒病」的一面,因為它在壓力過大的人群中十分高發。

一項發表于《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的研究發現:高風險焦慮組受試者的反流癥狀風險增加 4 倍以上,而高風險抑郁組受試者反流癥狀的風險增加近 3 倍。
胃食管反流病誘因可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大等。
當你頻頻因胃酸反流導致生活質量降低時,除了及時就醫,還需要重視一下身體的「求救信號」:
最近是不是壓力太大,需要關注下自己的精神狀態了?
03
腸道也是「厭惡情緒」的承載地
為何胃部總是與負面情緒掛鉤?也許我們的身體本就是這樣設計的。
Lauri Nummenmaa 等人發表在《PNAS》的研究,曾繪制了一幅「人體的情緒地圖」。
在實驗過程中,參與者報告與六種基本情緒(憤怒、恐懼、厭惡、幸福、悲傷和驚訝)和七種非基本情緒(焦慮、愛、抑郁、蔑視、驕傲、羞恥和嫉妒)對應相關的身體感覺,隨后通過 emBODY 對參與者的身體著色(對應情緒增加標為暖色,減少則是冷色)。
結果發現,頭部幾乎參與了所有情緒,上肢的感覺在憤怒和快樂中最為突出,而我們今天所討論的腸道(咽喉、消化系統)感覺主要存在于厭惡情緒中。

? 具身化(Embodiment)指: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的強烈聯系,人體可以通過生理體驗來激活心理狀態,反之亦然
另一篇發表于《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的研究也發現,不管是受試者自己感到厭惡,還是看到他人經歷厭惡,腸-腦的特定信號通道都會激活,發出惡心信號。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觀察另一個人表達的內感受感覺時,也會調動自己的內感受記憶。來自腸道的各種形式的感受輸入(包括由腸道微生物產生的輸入),都可能會影響記憶形成、情緒喚醒和情感行為。
這可能就是坐汽車看到別人 yue,我也會想 yue 的原因 ??
04
能反映精神狀態的身體部位
不止「胃」一個
胃不舒服,是情緒病的常見征兆,但不是唯一征兆。除了胃腸道,研究還發現了其他身體部位疾患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之處。舉幾個例子:
1. 口腔潰瘍(等牙科癥狀)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指出:疫情壓力下,牙齒出問題的人也變多了。
美國牙科協會發現,新冠期間,牙醫報告患者與壓力相關的口腔癥狀顯著增加——包括磨牙、牙齒碎裂以及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如下頜疼痛)。
王凱等人發表在《Frontiers》的匯總研究還發現,失眠、抑郁癥、情緒不穩定和孤獨癥都對 RAU (復發性口腔潰瘍)有額外的負面影響。
但直到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研究人員才開始意識到口腔健康在多大程度上與一個人的整體身體、情感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 《無心法師》
2. 帶狀皰疹
S.A.J. Schmidt 等人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的研究發現:高水平的心理壓力,與帶狀皰疹(水痘的病毒導致的疼痛性皮膚病)風險增加有關。
俗話說「身心一體」,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為,壓力會影響身體的所有系統。包括:
? 肌肉骨骼系統:腰部和上肢的肌肉骨骼疼痛與壓力有關。慢性壓力導致身體肌肉處于恒定戒備狀態,當肌肉長時間繃緊和緊張時,可能會引發身體的其他反應,甚至促進與壓力相關的疾病;
? 呼吸系統:心理壓力源,會加劇患有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呼吸問題;
? 心血管系統:慢性壓力,或長時間經歷的持續壓力,會導致心臟和血管的長期問題,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風險;
? 內分泌系統:壓力會導致免疫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軸之間的溝通受損,這種受損與許多身心健康狀況有關,包括慢性疲勞、代謝紊亂(例如糖尿病、肥胖癥)、抑郁癥和免疫紊亂;
? 胃腸道系統:壓力會影響這種腦腸之間的交流,并可能引發疼痛、腹脹和其他腸道不適,而更多的或不同的食物,或增加酒精或煙草的使用,可能導致胃灼熱或胃酸倒流。壓力或疲憊也會增加經常發生的胃灼熱疼痛的嚴重程度。
? 神經系統:慢性壓力,長時間經歷壓力源,會導致身體長期消耗或磨損。
? 生殖系統:對男性而言,壓力可能會影響男性生殖系統的正常功能。長時間的持續壓力,會影響睪丸激素的產生,甚至導致勃起功能障礙或陽痿。同時,壓力也會對精子的產生和成熟產生負面影響;對于女性而言,高水平的壓力可能與月經周期缺失或不規則、懷孕健康、產后抑郁、經前期綜合癥以及各種生殖疾病有關。
……

編輯們有點擔心,這期研究可能讀起來很可怕。很像一種「情緒不好身體也會有事」的威脅。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的「身體」可能比想象中更忠誠于我們。
胃痛、過敏、牙疼,是它在對你抗議:不要再用理智壓抑情緒,以至于跟自己發生了身心的斷聯;
也是身體發出的提醒:你超載了。請停下來,多多關心自己。
延伸閱讀
?? ?? 分享這篇文章
祝所有的胃不舒服都只是因為要 poop ??

? illustrator:Giselle Dekel
好啦,本期 weekly 就是這么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些有用的心理學知識。
我們下期再見!
參考文獻
————————
[1]Barsky AJ, Borus JF. Somatization and medicalization in the era of managed care. JAMA, 1995, 274:1931?1934.
[2]Yao YF, Hu B. A study of clinical feature, treatment and clinical turnover on somatization disorder. Guo Ji Jing Shen Bing Xue Za Zhi, 2011, 38:10?14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ress effects on the body
[4]Nummenmaa et al., Bodily maps of emotions,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December 2013, DOI: 10.1073/pnas.1321664111
[5]Schmidt et al.,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risk of herpes zoste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July 2021, DOI: 10.1111/bjd.19832
[6]Wang et a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iatric Traits and the Risk of Mouth Ulcers Using Bi-Directional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Frontiers, December 2020, DOI: 3389.2020/fgene.608630.
[7]Jansson et al., Severe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symptoms in relation to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ping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June 2007, DOI: 10.1111/j.1365-2036.2007.03411.x
[8]Paul et al., Correlation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Disease in the Younger Population, Cureus, December 2022, DOI: 10.7759/cureus.32712
[9]Van Erp et al.,Gastrointestinal tract-based implicit measure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Frontiers, July 2022, DOI: 10.3389/fcomp.2022.899507
[10]Cost, B. ,Excessive Farting and Burping Could Be a Sign of Depression: Study,MENTAL HEALTH,October 2021,https://nypost.com/2021/10/06/scientists-discover-link-between-farting-and-poor-mental-health/
作者:囷囷、江湖邊
封面:ホ?テト泥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