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廖倩 | 迂回的重生,一個幸存者的藝術表達
作者:吳佩悅
張嘴朝天吶喊的向日葵,繞著太陽轉圈的群鳥。
一種介于悲鳴和解脫之間的情緒,隨著黑色的油墨,急躁的筆觸,跳躍于一個接一個植物花鳥的意象之間。
這些是紐約藝術家廖倩在暫停畫畫、轉入玻璃創作的四年之后,重拾畫筆的創作。
“在經歷了被高中畫室老師性侵那件事情后,我每次畫畫就手抖得非常厲害,就會想起那個老師,”廖倩說?!耙驗槲宜械漠嫯嫾夹g都是他教的?!?/p>
在抵達這組題為《詩意偶遇(Poetic encounters)》的畫作之前,廖倩走過了一段非常痛苦的自我療愈之路。

詩意偶遇(Poetic encounters)

詩意偶遇(Poetic encounters)
2015年,在她剛成年的那個暑假,她被信任、仰慕的老師性侵了。來不及正視自己的遭遇,她便已來到了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一個她曾夢寐以求的藝術殿堂。
然而她的創傷卻阻斷了她去正常地開展求學生活。雖然美國提供了她很好的心理咨詢醫療幫助,她卻常常落入很糟糕的精神狀態。身處異國他鄉,不熟悉的語言和文化,也讓她難以在身邊找到能夠隨時給予她情緒支持的朋友。
索性有玻璃陪她。這個媒介,像一個個性十分鮮明而熱烈的朋友,進入了她的生命。
“在熱的時候,它是蜂蜜一樣粘稠的質地,可以被拉扯得很薄很細,但是在冷卻的時候又非常的易碎,”廖倩說。“它的這種雙重的個性,當時給了我巨大的靈感?!?/p>
懸垂和斷足(Hanging in there)
在題為《懸垂和斷足(Hanging in there)》的這件作品里,廖倩試圖用玻璃特殊的材料性去表達她正在經歷的一種極限的狀態。
從天花板上高懸下來的玻璃近似一個被拉長的人形。一對沾有玻璃的銅鉤被釘在墻面下方,猶如一對斷足。
“我當時想要探討關于‘失去’的這個概念,一種類似切腹之痛的感覺,”廖倩說。
這件作品的完成只用了一兩分鐘,廖倩說。她先把熔融狀態的玻璃澆在四個銅鉤上,再和工作室里的幾個朋友一起將銅鉤往四個方向拉扯,最后將玻璃靠近銅鉤的地方剪斷,趁溫度沒有降到凝固點。
作品的靈感來自于廖倩在大學時代每天都會見到的一張海報,在她的宿舍附近。海報上是一只趴在樹上的貓,下面寫了一句話:Hang in there (堅持下去。)
“在大一的時候,這個海報給了我很多堅持的勇氣,”廖倩說。“但后來我就慢慢意識到了這句話其實很暴力。特別是對于我這樣的創傷后應激綜合癥以及比較復雜的精神疾病患者來說,它沒有很好地照顧到每個人的境遇?!?/p>
山丘時鐘(Clock)
在另一件題為《山丘時鐘(Clock)》的作品中,藝術家通過玻璃彎烤(Slumping)的技術,將一片圓形的玻璃放在一圈釘子上后放入高溫爐加熱。玻璃最終形成了柔軟的皮膚般的質地,塌陷下去,而被釘子觸碰的位置,都隆起了一座座山峰。整個造型酷似一口鐘,而中心的指針是一棵枯死的樹的形狀。
“指針每走過山丘時都會停下,有時候是幾秒鐘,有時候是幾分鐘,有時候更久,”廖倩說。
但最終馬達都會驅動指針繼續走下去,在玻璃表盤上劃下一條黑色的氧化銅的痕跡。
“這個不均勻的時鐘象征的是不均勻的主觀時間體驗。過去的幾年里,每次我想起性侵事件,我就像被拋進了一個與世界、與現實隔離的空間,不知道要在里面呆多久,又或者要在床上躺多久。時間順著前進的方向均勻流動,我卻好像被拋下了,一直回到過去的那個點,”她說。
而這一系列玻璃作品像是像容器一樣,幫廖倩分擔掉了一些痛苦。她感受到傷口愈合的過程正在發生。
雖然主修玻璃,但她選擇在畢業展覽上展出自己最后一年重新撿起畫筆創作的繪畫作品《詩意偶遇(Poetic encounters)》。
“經過了四年的時間通過另一種媒介去創作、自我療愈,我才能夠重拾其畫筆,能在畫畫的過程中,哪怕是想起他(那個侵犯過自己的老師),也還可以繼續下去,”廖倩說?!斑@組畫里面有很多鳥,很多花,對我來說它們代表著一種比較原始的生命力。人和動物和植物之間沒有什么區別, 都是想要活下去,想要被滋養,想要看到陽光?!?/p>
按她自己的話來講,當她漸漸能夠非常誠實地通過創作直面自己傷痛,她也開始能夠把那些具體的個人記憶放下來,轉去使用一些更有普適性的意象,更博大、有承載力的媒介。
她轉向了陶瓷,在過去的一年里。
“陶土讓我很直接地想到了女媧這個中國古代的神話形象,”廖倩說?!安煌诟笝嘀葡聞撟鞒鰜淼纳裨?,通常都帶有強烈的厭女態度,女媧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形象。女媧補天和女媧造人的故事都讓我聯想到自己創作的過程,我不僅是把藝術當作修補自己傷口手段,我也有種自己在創造一個生命的感覺,去和觀眾建立一種情感共鳴的紐帶?!?/p>
廖倩最新的陶瓷創作《陶符》
“它燒出來是一個淡黃色的質地,和我皮膚的顏色很像,會讓我覺得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廖倩說?!拔以诿魅绾伟岩粋€個人的敘述,加入到一個群集體的敘述里面去?!?/p>
回看自己的經歷,廖倩并不覺得通過藝術療愈自我是整件事的終點。她也希望自己未來可以找到更多的藝術以外方式,去推動社會的變革,更全面地去保護好女性。
去年九月被曝光的一個長達十五年的北京某藝術高中性侵案件,讓中國的公眾突然意識到了職場性騷擾之外的另一片監管暗區。事發后,政府相關部門立刻對藝術高中這個行業進行了整頓。
“藝術高中是一個很微妙的時間,”廖倩說。 “首先這個階段的人不管年齡還是心智都是未成年的狀態。其次,這個學生群體會在藝術和文學里面投射很多自我的價值和崇高的理想。然后會有一些中年人,他們會利用這種充滿熱情卻又單純無知的心態,去對他們進行性剝削?!?/p>
除了這種年齡導致的認知差距,這里面的權利關系也比職場更加復雜,廖倩補充說?!八囆g高中老師還決定了學生的前途。”
現在的廖倩已經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當時最難以繞開的精神黑洞。她的創造力讓她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核心和引力。
“對當時的我來說,精神上的共鳴我曾經認為只能從這個人身上得到,”廖倩說。“現在我明白了,精神共鳴只要找到了對的社群,和很多人都能有,甚至和一些去世了的畫家也有。它不是一種稀缺的資源?!?/p>
藝術家簡介:
廖倩是居住于紐約布魯克林的中國藝術家,作品曾在中國、美國和歐洲廣泛展出。廖倩于2020年位于羅得島州的舉辦了個展“棲身之地”,并在2022年在紐約布魯克林舉辦了名為詩意偶遇的個展,以自己的性暴力幸存者的身份探索個人成長和移民經歷下的藝術表達。2016年廖倩曾在上海舉辦名為Trigger的個人展覽,并獲得廣泛的反響,在搜狐和雅昌等主流媒體獲得報道并在開幕式邀請到了博物館館長和批評家蒞臨。廖倩以她幸存者經歷為起點創立的Blumi Jewels在美國東岸參與了多個博覽會并且獲得了消費者的廣泛反響,取得了比同類品牌更大的商業成功。廖倩把自己事業上的成功歸功于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和以藝術為媒介療愈自我與他人帶來的豐富靈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