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6
日銷兩萬杯的竹筒奶茶,還有人敢喝嗎?


圖源:小紅書@小桃酥
門店越開越多、山寨大量出現,竹筒已經形成一種純粹的符號,竹筒奶茶也變成了一門頂著偽天然、偽綠色、偽精致濾鏡的流量生意。
如果你還沒喝過竹筒奶茶,那恭喜你,躲過了一“劫”。
竹筒奶茶,顧名思義就是把奶茶裝在竹筒里飲用。翠竹清香加上奶茶醇味,聽上去就自帶鮮甜味,拍照也更仙。
去年4月,蘇州開了第一家竹筒奶茶店。很快,這種飲品又流行到杭州、上海等地。最夸張的時候,全國熱門景區、商區,幾乎人手一杯竹筒。

竹筒奶茶,火遍全國。/抖音截圖
但最近,奶茶店回收顧客竹筒再利用的新聞被曝出,消息瞬間登上各大熱搜榜,消費者對竹筒奶茶的信任也被一擊即潰。
竹筒奶茶的爆紅與衰落,似乎都在一瞬間。只是,原本象征“新鮮”“原生態”的竹筒,本不必被迫扛下所有。

當地有關部門接報后,迅速將涉事奶茶店停業處理。/臨平發布

竹筒美食,重在于“鮮”
竹筒美食在中國源遠流長,地域分布也很廣,而且各具地方特色。
相傳,人們上山勞動或外出狩獵時,為了方便,砍下一節鮮竹將米裝進其中,加上適量泉水,放在火塘上燒煮,就做成了最早的竹筒飯。
《齊民要術?炙泫第八十》中記載,北魏時期的“搗炙”(又稱“筒炙”或“黃炙”),就是今天所稱的“竹筒飯”。
所謂“搗炙”,就是將鵝、鴨、麋鹿、豬或羊肉斬碎烤熟,調拌成有黏性的餡,敷在去了青皮和節枝的新竹一端,手持未敷餡的一端,置火上不停地轉動烤炙。待表面水汽烤干,涂上雞蛋清或鴨蛋清再烤干,又涂上雞蛋黃液或鴨蛋黃液烤炙,至餡表皮金黃酥香后取下。餡呈筒狀,切開即可食用。

竹筒飯是烤出來的。
竹筒里裝上稻米是竹筒飯,放入糯米則被稱為竹筒粽。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寫道:“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足可見白居易對竹筒粽子的喜愛。
如今,人們會在糯米里拌上紅豆、玉米、枸杞、大棗、白糖等配料,這樣制作出來的竹筒粽子,表面光潔晶瑩,吃起來竹香不絕、甜而不膩。

竹筒盛萬物。
位于我國西南的云南省竹林密布,尤其是香糯竹分布很廣。這種竹子竹節細長,內壁有一層竹膜,烹煮時能產生獨特香氣,融入飯中十分清甜。而居住在這里的傣族人,就尤其善于制作竹筒飯。
1951年,西雙版納的傣族人用竹筒飯招待了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創始人蔡希陶教授。當時,蔡老這樣評論竹筒飯:“對竹子的利用,堪稱無雙。先作鍋,后作碗,再作柴燒,最后又作植物的養料,真正做到了就地取材,材盡其用。”

米飯上的竹膜,代表這節竹子是新鮮的。
竹筒飯在川菜中也有特殊的地位,不同的是,四川人多使用茶葉給竹筒封口。如此一來,茶香、竹香疊加飯香,真是用文字難以形容的香氣,必得親自品嘗才能感受。
竹筒飯也可以是一種泛稱。川菜中有一道名菜叫“竹筒烤鴿”,要將鴿子肉連湯帶料一起放入竹筒中,密封烤制,先用旺火再用小火,將香氣逼出來才“出鍋”。

竹筒烤鴿,烤制之前,要加足料。/B站@山藥視頻
貴州還有一種吃法叫“竹筒烤魚”,要先將青魚去內臟,腌制后以豬網油和鮮竹葉包好,再整個塞入竹節中,封好后將竹節以黃泥包嚴,最后放入木炭中烤2小時。有點像叫花雞的做法,嘗起來香味醇厚,口感軟嫩,堪稱一絕。
但不管做什么美食,竹筒都一定要新鮮。
南方氣候潮濕,竹筒極易發霉變質,產生毒素。采用新鮮的竹子,能將竹香融入美食,也能預防食品安全問題。
所以,做竹筒美食時,竹子只可用一次,這才是真正的純天然、真綠色美食。
不論是哪種做法,都講究一個“鮮”字,這也包含了對制作過程的要求,即“鮮做鮮吃”。
事實上,鮮做鮮吃也是近年來網紅美食的潮流之一。
奶茶店會以透明櫥窗向顧客展示現熬珍珠、黑糖的過程,烤魚店會將會動的活魚盛到顧客面前……這不僅能讓顧客對食材更放心,也很有儀式感,符合網紅美食的社交屬性。

鮮做鮮吃,既有儀式感,又讓人放心。
原本,竹筒奶茶也可以走這種風格,至少把竹筒現砍一下也可以吧?但竹筒奶茶店們沒有,它們巴不得更快一點賣出下一杯奶茶。
或許竹筒奶茶第一家店“茶色煙雨”開業的時候,還想跟天然、綠色、新鮮沾沾邊。但隨著門店越開越多,山寨也大量出現,竹筒已經純粹變成了符號,竹筒奶茶也變成了一門頂著偽天然、偽綠色、偽精致濾鏡的流量生意。

偽天然,偽綠色,偽精致
網紅食品走紅的背后,往往有其價值內核。
茶顏悅色的出圈,迎合的是國風文化的崛起;超級文和友的火爆,跟復古懷舊潮有關;淄博燒烤的火熱,反映的是愜意自在、享受生活的價值觀。竹筒奶茶的標志性icon——竹筒,則是綠色健康風潮的映射。

一天賣出2萬杯,背后有綠色健康的影子。
這種綠色健康的飲食風潮,尤其在都市青年中非常流行。
有一些餐廳,會特別強調食材、用水源自何處,如何天然,怎樣無污染,富含哪些營養元素。這就是為了讓消費者覺得,它們的餐品綠色健康,能讓人吃得放心和享受。
竹筒奶茶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綠色天然。它能讓你產生一些聯想——在一片云山霧繞的竹林里,一位老農砍下竹子,親手把它制作成一截一截的竹筒,這樣的竹筒盛著的奶茶,一定是清香四溢、飽含著大自然的味道。

毫無匠人靈魂的沖泡過程,這值39元嗎?
然而這只是想象。新周刊記者曾在南鑼鼓巷買過一杯竹筒奶茶,高達39元的價格,得到的卻是毫無匠人靈魂的沖泡過程。而且奶茶并未直接盛在竹筒里,而是裝在了一個塑料器皿里,再把這個塑料器皿套在了竹筒上。
拿開器皿,能看到竹筒底部并未清洗干凈,甚至還有不少灰塵。這個器皿容量也不大,大口喝的話,四五口就能吸完里面的奶茶。

仔細看竹筒底部,真的很臟。/土衛六 攝
竹筒在中華美食文明里,是非常具有標志性的容器。竹筒飯、竹筒粽子,還有各種各樣的竹筒美食,均以“鮮”著稱。
而竹筒奶茶,顯然與“鮮”無關。這些門店的竹筒就不是新鮮竹筒,而是物流配送到門店的倉庫竹筒。這意味著,想在奶茶中嘗到竹鮮味,完全沒有可能。
新周刊記者觀察過北京、杭州等地的多家竹筒奶茶店,都沒有使用鮮奶作為茶底,而用的是從塑料桶中倒出來的“奶”,疑似用植脂末沖泡而成。
這樣的奶茶,試問哪里健康、哪里綠色了呢?最多就是拍照好看一些罷了。

別等我了,我先溜了。/土衛六 攝
這也是竹筒奶茶店都開在景區的原因。竹筒奶茶的高顏值,再加上竹筒上貼著的地標名稱,就像全國各地復刻的“地標冰淇淋”一樣,確實是打卡神器。
但脫離了內核、不注重口感的竹筒奶茶,走向的注定是一條速朽的道路,就像泡面食堂、草莓塔、脆皮五花肉一樣。
餐飲行業是長線市場,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重視口味、衛生,即使顏值再高,即使故事講得再好,也終究會被淘汰。

作者丨土衛六
原標題:《日銷兩萬杯的竹筒奶茶,還有人敢喝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