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妝字號美容針被央視315曝光,行業還有哪些“隱秘”問題?

作者|《未來跡》向婷婷
昨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備受矚目的央視3·15晚會曝光出一批頂著妝字號備案銷售的美容針劑,這些產品不僅對人的安全風險極大,而且產品價格不透明,生產資質不全,利潤高達10倍。
根據央視記者調查發現,一批批打著化妝品名義的美容針劑源源不斷地流向市場,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各類醫美、化妝品展會上,批發給形形色色的美容機構,最終被注射到消費者的臉上。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主任醫師郭鑫表示:“妝字號產品只能外用涂抹。有些不良商家把它當作注射產品,會引發消費者面部皮膚紅腫、破潰、反復發炎,甚至導致無序生長、變形,美容不成變成毀容?!庇浾甙l現,一些展會上,有些面部美容針劑注射產品甚至連化妝品備案都沒有。據調查,工作人員坦承,生產這類打著化妝品名義、實則用于臉部注射的美容針劑,很多工廠都沒有生產許可證件。
2022年,國家藥監局發布公告,整形美容用注射材料需按照最嚴格的第三類醫療器械進行管理。而“妝字號”的日用化妝品只能外用于皮膚表面,不可以被用來注射??梢哉f,這些“打臉”的“妝字號”美容針是頂風作案。


但除了這些明面上的違法行為,消費者其實還在遭受更多理念層面的誤導——它們罪不及法,多半為了營銷,一般人很難察覺。
舉個例子:“XX牌香皂,有效去除99%的細菌。”這句有名的廣告語當年橫行市場,盡管最終品牌因無法論證這句標語而獲罰,但真正的問題在于,這句廣告語給消費者一個不大正確的心理暗示:即大部分細菌都是有害的,需要被去除。
這顯然不是事實,“皮膚微生態”理論告訴我們,皮膚表面其實是由各類微生物、組織細胞及分泌物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能在皮膚表面形成第一道生物屏障,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但問題是,在這種極為隱蔽的誤導之下,消費者會形成一個個錯誤的認知,比如皮膚清潔,越徹底越好;天然有機=安全無刺激;防腐劑=有害等等。長久以來,把行業引向一片充斥“偽科學”的虛假樂園。
于是這個3·15,《FBeauty未來跡》綜合盤點了化妝品領域內流傳甚廣的十大“偽科學”,涉及產品宣稱、產品自測、營銷偽概念等多種類型。
迎合消費誤區:
深層清潔、深層補水
商家一些簡單粗暴的營銷方式,利用了消費者在化妝品研發上的認知空白,而這些“認知盲區”,也能成為一個個絕佳的宣傳賣點。
1、泡泡越多=洗得越干凈?
一直以來,有不少消費者認為:泡沫越豐富的產品清潔力也越強。但實際上“清潔力”和“起泡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污垢也并非由泡沫清洗掉的,而是由產品中的表面活性劑清洗掉的。“表面活性劑+水+空氣”之后,就能產生泡沫。
而清潔力與泡沫的關系也不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卸妝水和卸妝油,它們的清潔力明顯要強于洗面奶,但在清潔的過程中基本不起泡。
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對泡沫的執念,會額外添加起泡劑,營造泡沫豐富的感覺,這對清潔力沒有幫助。有時在使用泡沫多的潔面乳洗臉后,會感覺皮膚緊繃干燥。過度追求泡沫,反而可能導致清潔過度,破壞肌膚的保濕功能。

2、“將毛孔中的臟東西洗出來”
在面部妝容越來越普及化和精致化之后,妝后的面部清潔變得復雜起來。曾經有一段時間,社交媒體平臺鋪天蓋地教人洗臉、清潔面部,各種潔面產品和清潔神器層出不窮,“你的臉真的洗干凈了嗎?”、“深層清潔毛孔”、“卸妝清潔做不對,護膚保養全白費”……隨處可見諸如此類的科普教程。
跟著博主們的一整套清潔流程下來,皮膚反而被洗得越來越脆弱。
恒姿化妝品創始人魏新杰此前在接受《FBeauty未來跡》采訪時曾提到,對于市場上的一些清潔產品,很多博主、商家號召消費者“將毛孔中的臟東西洗出來”,但實際上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魏新杰補充道,“事實上,我們皮膚分泌的皮脂是個好東西、不是差東西,只是有人的皮脂分泌得過多了些,所以我們把它洗掉。對所有人都號召將自己的皮膚產生的東西洗掉,再去補充一些礦物、動物等等來源的油脂進去,你覺得是自己產生的好,還是從外界過來的好?”
過度清潔會破壞角質層,削弱皮膚屏障功能,從而讓外界物質有機會進入皮膚內部,反而引發各種皮膚問題,如干燥、緊繃、起皮脫屑等臉干癥狀或者反復發紅、刺痛、瘙癢、脫屑等敏感情況。
3、“深層補水”能有多“深”?
如果要論護膚品最基礎的功效,絕對非補水莫屬,大多數的護膚品也確實能夠實現這個效果。不過,在選購產品時也常常能夠看到“深層補水”的宣稱,稱水分可以深入肌膚,但事實上,“深層補水”很難真正實現。
人的皮膚由外至內,一般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跟外界接觸最密切的表皮,又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基底層,這5層是與肌膚保養關系最密切的部分,護膚品為肌膚輸送的水分及營養,都是在這5層中發揮作用。

爽膚水、噴霧這類產品里的水,屬于大分子結構,只能短時間增加表皮中角質層的含水量,無法滲透進皮膚,也就無法實現“深層補水”的效果。
因此,“深層補水”的表述實際上有違科學、難以實現,而護膚品能做的、要做的,多在鎖水保濕的層面。
別瞎測了
這些方法不靠譜
4、“防腐劑”、“熒光劑”沒那么可怕
一直以來,“防腐劑”、“熒光劑”這些詞匯在消費者眼中都不太受待見,“談劑色變”也是常有的事情。
但事實上,防腐劑、熒光增白劑在日化品中都是允許使用的,不過有濃度、用量等方面的嚴格規定。如果拋開劑量、只談毒性,相當于耍流氓。
防腐劑,其實是護膚品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配方組成部分。
據一位業內護膚配方師介紹,在化妝品中添加防腐劑是為了抑制化妝品中的微生物生長,如果不添加防腐劑,化妝品受到微生物污染以后會變質,影響使用。而一些商家宣稱無防腐劑添加以營造“天然”概念,其實是用另一些未被歸類到防腐劑清單中的抑菌成分做替代,但是這些成分也存在一定安全風險。
前歐萊雅產品開發經理Rachel在一次采訪時表示:“比如一些品牌為了取悅消費者,可能會用大量的多元醇類原料來替代防腐劑,這類多元醇在原料分類中是一種保濕劑和滲透助劑,當在產品內料中添加至5%左右時,能在配方中起到防腐效果。但事實是,這類替代品也會刺激皮膚,并有造成配方不穩定、成本高、防腐效果不好的風險?!?/p>
5、用紫外線燈測試熒光劑?熒光反應≠熒光劑。
“當時我以為鬼上身”、“車以為我是綠燈”,此前,一篇關于“熒光臉”的段子曾在朋友圈瘋狂流傳。而后在新聞報道中,“熒光劑患者”也經常出現。

圖源網絡
熒光增白劑總的來說是指一類能產生藍紫色熒光,以給人視覺上增加白度的有機化學物質。目前,熒光增白劑主要用于造紙,紡織品,塑料合成材料以及洗滌領域。例如,藍月亮深層潔凈洗衣液(亮白增艷)使用的熒光增白劑為二苯乙烯聯苯類CBS-X,是符合國家發改委于2008年3月12日發布的行業標準《QB/T2953-2008洗滌劑用熒光增白劑》中規定的熒光增白劑種類。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不良商家為營造虛假的美白功效,選擇在護膚品中添加熒光劑。在網上檢索如何檢測熒光劑時,“用紫外線燈照射”是最常見的辦法——紫外線照射熒光劑后發生「熒光反應」,若看見亮藍色熒光,就意味著有熒光劑。
這種方法真的是科學有效的嗎?
事實上,在紫外線照射下能產生藍紫色熒光是熒光增白劑的基本特征,但并不是只有熒光劑才會發生熒光反應。
能發出熒光的物質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見,包括葉綠素、細菌真菌、水果、礦石等,而護膚品中常見的蛋白質、VA、VB、VE、水楊酸、類黃酮物質、植物提取物、部分防曬劑、礦油等,也都可能發生熒光反應。如果用紫外線燈照的話,含以上成分的護膚品都有“熒光劑”。
無論是熒光增白劑,還是激素、重金屬,都需要在潔凈度極高的專業實驗室里進行檢測,在自己家或者美容機構都是無法檢測的。
總之,有熒光的產品并不等于一定含有熒光增白劑,用紫外線照射也無法判斷是否有熒光劑。
除了熒光劑自測,大肆流傳的檢測方法還有銀飾變黑意味著有重金屬,火燒化妝品留有黑色殘渣意味著添加劑多,碘酒測抗氧化力等等。這些網上流行的檢測方式,大多是胡鬧的偽科學,評判護膚品好壞,最直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成分表以及找品牌商索要功效檢測報告。至于重金屬、激素、熒光劑,一般來說只要是正規渠道買的正規品牌,就無需擔心。目前我國對化妝品的監管越來越嚴格,對違禁添加的處罰力度也是越發嚴格。
產品宣稱:
純天然=安全無刺激?爆水珠=更保濕?
伴隨著消費者對化妝品“安全”的追求,天然正成為國內外化妝品企業爭相布局的風口。
根據貝哲斯咨詢天然化妝品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天然化妝品市場容量達488.95億元。報告預測至2027年,全球天然和“有機”化妝品市場規模將會達到2973.78億元,預測期間內將以9.65%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
接近500億的市場下,暗象叢生。
6、純天然就是安全無刺激?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化妝品安全性的強大需求,天然有機成為很多化妝品商家在銷售化妝品時有力的宣傳點。但是,“純天然”就代表“無刺激”嗎?“純天然”就意味著安全嗎?
其實不然。
中國食品藥品網曾發表一篇《警惕“天然、有機”化妝品陷阱》的科普文,文中指出“天然、有機不一定安全”。
使用了天然原料的化妝品并不意味著就是“純天然化妝品”。一般來說,護膚品中使用了植物來源的原料,就是使用了天然成分的護膚品。不過,這并不代表這些化妝品就是純天然化妝品,因為在萃取和制作原料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經過化學成分的修飾。
另外,天然有機不一定安全。市場上很多化妝品宣稱的天然成分大多是植物提取物,其成分復雜,一般包含多種化學成分,其中很多化學成分并未得到明確鑒別,其安全性也未經過深入有效的毒理學研究,而且這些未知的化學成分還可能是潛在的過敏原??傊烊换瘖y品≠100%天然物質,有機化妝品≠100%有機成分。
而在法規層面,我國化妝品分類中并沒有“純天然化妝品”這個概念。根據《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化妝品也不能宣稱諸如“純天然化妝品”這樣絕對化的概念。
7、“可食用”意味著安全?
為了迎合消費者們對天然有機的追求,部分品牌或商家在強調自己產品的“天然來源”時,甚至會以“吃喝化妝品”來加以證明,在業內一度廣為流傳。
不過,可以喝的化妝品一定就是安全無刺激的嗎?
早在2021年,國家藥監局就曾發布消費提醒,指出“‘食品級’化妝品是對消費者的誤導”。
首先,不存在“食品級”化妝品。化妝品和食品是兩種不同類別的產品,依據不同的法規規定,適用不同的產品標準、原料要求、生產條件等,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食品級”化妝品。
其次,化妝品的安全性與“可食用”無關。國家藥監局指出,化妝品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原料安全性,以及配方、工藝、使用、貯存等,與是否“可食用”沒關系。另外一些可食用或者在食品中廣泛存在的物質卻被收錄為化妝品禁用原料,比如魔芋、維生素K-1等。
最后,誤食化妝品存在安全風險。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化妝品應施用于人體表面。如果當作食品攝入,則存在健康風險。當然,少許口紅、唇膏被舔食,因攝入量較小,仍在安全范圍內。
總之,天然、有機并不代表著絕對安全,盲目追求天然不可取。
8、面霜爆水珠≠更保濕。
曾經有段時間很流行“爆水珠”的面霜、隔離、粉底、氣墊等,在皮膚上一抹,一顆顆水珠就“爆”出來,看起來十分保濕和水潤,因此被一些用戶稱為“高科技補水盛宴”。

圖源小紅書
據了解,“爆水珠”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油包水」配方,水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油中。這種結構是不穩定體系,在揉搓的過程中,硅油先附著在皮膚上,油包水結構破裂,水分就跑出浮于硅油上方。

油包水(左)與水包油(右)
AGEFOUR的創始人——李曼知曾在其社交平臺介紹過,這種配方影響的只是使用感,對補水保濕沒有任何的幫助,水分被硅油阻隔難以滲透進肌膚,很快會揮發到空氣中。
有博主指出,品牌做這種“爆水珠”的面霜,在給消費者帶來新奇好玩的護膚體驗的同時,還能提供不錯的保濕效果。不過,“爆水珠”產品也并不會比其他補水產品更保濕或更補水。產品是否保濕,取決于其中添加的保濕劑,例如封閉性油脂(白池花籽油、角鯊烷、乳木果脂)、神經酰胺、玻尿酸、葡聚糖、甘油葡糖苷等,而非某種質地。
“科技與狠活”
9、“量子”滲入護膚品。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打著“細胞再生”、“延遲衰老”的旗號,“量子”概念也滲透到了化妝品領域。 “量子護膚品”、“量子面膜”、“量子保濕噴霧”、“量子美容儀”、“量子保健品”,這些一度成為愛美者追捧的對象,充斥在中年愛美群體朋友圈。
在淘寶、京東、小紅書等平臺上搜索“量子面膜”、“量子美容儀”等關鍵詞,各類“量子”概念的美容護膚品有上百種,能夠實現逆齡、抗衰、淡斑、消除皺紋等功效,功能強大,同時價格不菲。

截自小紅書
而對于市場上的量子概念護膚品,此前早已有中科院院士進行過打假。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教授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量子護膚如果宣稱用了“量子技術”肯定是假的。因為“量子”比較時髦,大家都喜歡掛個名。
另外,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院士也曾在央視節目中公開表示,目前量子科技主要應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以及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還難以普遍應用于民用領域,當前所有打著“量子+日用品”旗號的,一般都是炒作概念、招搖撞騙。
總之,這些所謂的“量子”護膚品實際上是在蹭量子熱度,是“偽科技”商品。與此類似的、包裹在“高科技”外衣下的偽科學概念,還有活酵母護膚。
10、活酵母有更好功效嗎?
提起活酵母護膚,不可不聊的就是張庭夫婦創立的TST品牌,主打“活酵母”概念,生產面膜、乳霜等產品,也售賣燕窩等食品以及美容儀器類產品。

配方師Rex就曾分析過TST的“活酵母”系列產品,他表示,在國內銷售的護膚品里面是不可能添加活的酵母菌進去的,否則要么產品會長出瘆人的白毛綠毛,要么就變成一鍋酒釀。而藥品監督管理局對于產品里面細菌和酵母菌的含量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微生物指標超標會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化妝品功效成分的活性與酵母菌的存活率幾乎沒有任何聯系,但“活酵母”的營銷手法確實能夠讓消費者產生一種產品功效(活性)更強的錯覺
因此,就產品角度而言,配方中所謂起效的“活酵母”,實際上是酵母發酵物。對于這種“高科技”產品,更要擦亮雙眼,仔細辨別。
即便市場上“偽科學”泛濫,但一方面,當前消費者們的專業度正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市面上也正有許多化妝品品牌開始聯合醫生、科學家傳播“嚴肅”的科學護膚常識,往后打概念、造噱頭以獲得銷售增長的做法,必定會越來越不受待見。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