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夫人懟特朗普“骨肉分離”政策:危機公關還是真情流露
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裁決支持特朗普對穆斯林國家的旅行禁令,這對上周剛剛在輿論高壓下簽署行政令終止“骨肉分離”的移民政策的特朗普而言,無疑是一個鼓舞。
2018年5月,誓言收緊移民政策的特朗普政府針對非法跨越美墨邊境者開始采取“零容忍”態度,一旦抓獲必被移交司法部嚴懲。鑒于目前多數“偷渡客”舉家攜眷,故而美國移民局在收押、指控、遣返成年人的同時將其年幼子女定位為“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強行帶離并由聯邦另行安置。這種有悖人倫的懲治非法移民舉措令美國內外一片嘩然。盡管特朗普在6月20日簽署行政令終止了這項政策,并指示幫助分離家庭團聚。但有關該政策“令人羞恥”,無異于“二戰時期的日裔拘禁營”,近乎釀成“人道主義危機”的詬病依然不絕于耳。

在可能促成特朗普暫停該政策的諸多抨擊之聲中,一個人的表態似乎值得特別關注,即身為特朗普“枕邊人”的梅拉尼婭。盡管梅拉尼婭一直以來看似對挖掘“第一夫人”頭銜所蘊含的政治能量和社會效應不甚積極,也罕有公開評價丈夫的施政方針,同時其工作重心多為網絡暴力、兒童福利領域,然而6月17日她首度展現對移民家庭安置問題的關注,通過被特朗普慣常抨擊制造“假新聞”的CNN發表聲明稱:“痛恨目睹親子分離,渴盼兩黨聯手推動移民政策改革,依法治國固然不假,傾聽心聲亦莫能忘。”
最高法院對特朗普移民政策的支持,與罕見的第一夫人與總統 “劃清界限”的剖白,將使特朗普強硬的移民政策走向何方?
我們先從梅拉尼婭何以作此回應,她的表態旨在給丈夫制造危機還是創造生機說起。
從低調出鏡到高調反對:事出何因?
梅拉尼婭公開反對“骨肉分離”政策可以說是其身份定位、所處局面和個人經歷共同作用的產物。客觀而言,“第一夫人”的頭銜既非民選結果、總統任命,亦無明確憲法規定、行動衡量標準和職責范疇,卻是全美難度最大、綜合能力要求最高且政治色彩最濃的工作之一。身居此位者通常被國家和社會賦予相對穩定的期待,即緊扣“回歸家庭”的主旋律,在參政過程中彰顯女性的博愛、溫柔特質,致力于就教育、減貧、環保、婦女兒童保護等非傳統領域的社會問題發表主張和推動解決。
因此梅拉尼婭所表達的“因憐惜非法移民兒童而反對此類政策”恰恰因循了傳統形象和慣例,并力爭塑造新時代“第一夫人”獨立果敢的一面,或可借機弱化人們對其“存在感低”的刻板印象。事實上,芭芭拉·布什當年身處共和黨陣營卻明言反對墮胎和槍支濫用,可見在與丈夫就某些政策立場相左的道路上梅拉尼婭并不孤單。
另外,雖然她本人缺乏從政經驗且不得不面對一個前所未有“反復無常”的白宮,但輔助總統回應社會聲浪和國民意愿是“第一夫人”不可推卸的責任。特別是當民調顯示三分之二受訪者反對“骨肉分離”政策,各地示威潮一發不可收拾之時,梅拉尼婭如何“站隊”微妙且關鍵。何況日前,網友因伊萬卡曬出親熱母子照而頗為不滿,留言道:“你母子情深,我妻離子散”,總統家庭儼然已被推到了回應“無情打擊非法移民政策”的風口浪尖,不說清楚顯然不足以平民憤,即便已經聲明反對,梅拉尼婭仍因前往德州非法移民庇護中心看望兒童時穿了帶有“I really don’t care,Do U?”(我真的不在乎,你呢?)字樣的外套而備受嘲諷。故而,梅拉尼婭此間公開反對丈夫多少有點“危機公關”的意味。
最后,需要強調兩個重要事實:梅拉尼婭出生于斯洛文尼亞、繼多次申領H-1B工作簽證后于2001年通過“愛因斯坦簽證(EB-1)”移居美國,其雙親隨之獲得了合法居留權。與此同時,她還是一位十歲男孩的母親。自身經歷和父母作為鏈式移民的身份多少讓她對特朗普嚴厲打擊的對象,特別是受到牽連的孩童懷有特別的惻隱情愫。很難說此時此刻的嚴正反對除角色和局勢需要外不是一種適時的真情流露。
風向標還是潤滑劑:效果何在?
如果說忽視外因和內因都無法全面理解梅拉尼婭公然反對“骨肉分離政策”,那么論及其表態所欲達到的目標則直白很多。一言以蔽之,梅拉尼婭的任何姿態都不可能是全然獨立、甚至是給丈夫拆臺的,因為美國民眾樂于見到“賢內助”式的第一夫人,而不是叱咤風云的“總統二號”。
“第一夫人”的身份約束使其無論個人性格、意愿、預期如何都應以總統的政治需要為重,發揮柔性特質,在總統執政過程中充當公共關系“協調器”和緩解摩擦的“潤滑劑”。這種傳統定調決定了梅拉尼婭即便堅稱反對,也只是口頭造勢,根本目標還是替特朗普安撫民心、挽回局面,為共和黨盡快拿出能被參眾兩院通過的綜合性移民改革法案爭取時間。當特朗普政府不管不顧的打擊非法移民,令一些溫和派民眾看不下去時,由梅拉尼婭出面充當立場平衡,不能不算是一招妙棋。畢竟據輿觀(YouGov)統計,梅拉尼婭是特朗普家族目前唯一一位支持者多于反對者的成員。
更進一步講,任內大幅減少非法移民人數是特朗普的“政績工程”之一,梅拉尼婭的反對基本上不會改變特朗普移民改革的決心和立場。這一點在共和黨提交參議院的保守和折中兩版法案未獲通過,特朗普揚言既然改革就不能畏首畏尾,法案在修建邊境墻的經費問題、終止“捉了又放”做法、結束綠卡抽簽和鏈式移民、奉行擇優移民等要點上絕不含糊的表態中略見一斑。特別是當6月26日,最高法院裁決支持特朗普對穆斯林國家的旅行禁令,對于近日因移民政策連遭“炮轟”的特朗普而言不失為一劑“強心針”,特朗普大喜過望,甚至發推特稱之為“美國人民的勝利”。加上中期選舉在即,基于兩黨政治特點和選情需要,特朗普深知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先前的移民改革立場貫徹到底,無論建墻抑或加強邊境執法,堅持立場至少可以保住政治基本盤,繼續握牢其穩定支持者的那部分選票。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特朗普頒布的終止“骨肉分離政策”行政令的字里行間窺探到其本意,一是特朗普并未調整對非法移民的“零容忍”態度,只許諾暫不拆散非法移民家庭;二是“尋求庇護的移民家庭在適當以及符合法律和現有資源的情況下可被一起拘留”的表述尚給“骨肉分離”留有很大空間;三是就家庭團聚未能提供專門條款和統一操作步驟,父母很難借助現有通訊方式在諸多拘留機構中找到孩子。有鑒于此,梅拉尼婭的反對顯然無法影響改革路徑,也不是為給決心已定的丈夫添堵,而是幫助他讓冷冰冰的移民改革看似有點“人情味”,總統夫婦就好比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配合之下,特朗普期待穩住陣腳,躲避風頭,中期選舉后再一舉贏得“移民改革”的最終勝利。
若通盤考量,“骨肉分離”政策的落地和梅拉尼婭的異議不過是當前美國移民政策改革全景的縮影。自競選之日起,特朗普便不顧反對聲浪而把貫徹“美國優先”移民政策掛在嘴邊,其說辭背后既包括限制合法移民、堅決打擊非法移民特別是鏈式移民等信條,亦涵蓋了“邊境筑墻”,“驅逐夢想生”,“骨肉分離”等具體步驟。
此番改革無論前路如何,基本特點有二:第一,業已形成“堵過于疏”且日趨嚴苛的“底色”。第二,有關措施一經公布往往造成強烈社會震動,加之共和民主兩黨就此嚴重對立,拿出一份飽含民意支撐和兩黨共識的綜合性移民改革法案可謂舉步維艱。
據此而言,來自梅拉尼婭的同情話語和親民姿態、罕有的總統夫婦政策立場公然相左很大程度上同“第一夫人”的頭銜本身一樣,亦將止步于其“象征意義”。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