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政文:放任把景區搞成“野史集散地”是害人害己
近年來,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熱度有增無減。數據顯示,2017年文化遺產類景區總體預訂情況呈火熱態勢,同比2016年增長高達1.3倍。今年端午三天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8910萬人次,同比增長7.9%。
然而,在群眾的文化旅游需求高速增長的當下,隨意講解、故意曲解、導向混亂等問題卻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旅游整體質量的提升。想必多數游客在景區都聽過不少“聞所未聞”的野史、艷史、宮斗、傳說。導游一邊說得繪聲繪色、吐沫橫飛,游客聽得有滋有味、嘖嘖稱奇。有媒體調查發現,景點里的講解亂象可謂無所不在:要么同一景點的講解各異,難辨真假;要么各種格調低俗的成分大行其道;要么面對游客追問,許多講解明顯顛三倒四、違背常識、漏洞百出……
這講解亂象為何泛濫?不少旅行社和景區降低員工入職門檻、培訓不到位、放松甚至放棄對員工的監管,是導致講解亂象雜草叢生的一大原因。導游不能也不應成為“低入職門檻”的代名詞。導,意味著引導、指導、導向,如果導游瞎鬧一通,這出來看世界的游客豈不是花錢買了誤導了?對景區來講,任由戲謔歷史,怎能喚起游客對歷史的尊重、認同和敬畏?怎么讓游客感到此行有意思又有意義?面對問題,不管不顧,必然會影響旅行社的社會評價、降低景區的文化品位。所以放任把景區搞成“野史集散地”,是“害人害己”,不可不察。
導游之所以胡編亂造,想必最大的動力還在于迎合某些游客的獵奇心理,炒作“吸引力”和“賣點”。其實,一個導游通常面對的是一個旅行團,其信口開河的講解傳遞出的錯誤信息和價值導向,跟電視、網絡等媒介上惡搞歷史、扭曲價值觀的言行,性質上并無二致。試想,當游客們聽了謠言,卻缺乏歷史知識基礎或沒再去學習歷史,那便容易先入為主、信以為真,尤其對于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尚在建立之初、辨別能力不強的青少年來講,很容易造成長期誤導。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嚴肅的歷史態度是發揮歷史教育作用的基礎。很多景點游客可能一輩子只去一次,導游有義務讓他們聽到真實的故事。導游應該主動肩負起文化責任,規范言行、珍惜信任,保障解說有史料依據、有據可查。此外,加大對導游的日常培訓、考核和監管力度也不能缺位,這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景區和人員的管理,也需要暢通投訴渠道,倒逼整個旅游行業提升形象和素質,把社會效益放在重要位置。
當然,并不是說導游得板著臉,像背誦歷史課本一樣。尊重歷史是底線,讓游客獲得既真實又生動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必不可少。此前有位博物館的講解員把文物的故事像說相聲一樣繪聲繪色、娓娓道來,而且面對各種業余或專業問題的“刁難”,都一一解答,贏得了游客和網友熱捧。這無疑是很好的典范。實際上,下足功夫鉆研文化遺產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僅是對游客負責,實際上也是導游自身豐富文化素養、贏得職業提升的契機。無疑,這也給景點增色不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期待這行萬里路,在清晰正確的導覽下,成為收獲歷史文化知識的難忘旅程。
(原題為《莫讓景區成為“野史集散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