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子柒麻六記代工廠阿寬食品擬IPO,食品品控存隱憂

雷達財經鴻途出品 文|莫恩盟 編|深海
李子柒和麻六記還未登陸資本市場之際,為它倆代工的阿寬食品已經向A股發起了沖刺,擬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不過,阿寬食品此番IPO的背后,卻面臨營收增速放緩、凈利潤下跌、毛利率下滑的多重困境。
與此同時,電商自營店鋪的人均消費金額下降、復購用戶數量下滑等問題也在困擾著阿寬食品。
事實上,阿寬食品能有如今的知名度,除了自家爆款商品紅油面皮的加持,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其擁有的李子柒、麻六記等網紅品牌代工合作方的身份。但作為代工方,阿寬食品給他人做“嫁衣”的生意賺的都是“辛苦錢”。一方面,阿寬食品通過該模式取得的定制銷售收入與電商自營取得的營收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阿寬食品定制銷售模式的毛利率也相對較低。
而在阿寬食品沖擊A股的過程中,不時有消費者向其發起投訴。阿寬食品想要獲得更多消費者的信賴以及資本市場的認可,勢必需要在品控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阿寬食品沖刺IPO
近日,四川白家阿寬食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阿寬食品”或“白家食品”)在深交所官網披露了新的招股說明書。
事實上,作為近幾年走進越來越多消費者家中的網紅食品品牌,阿寬食品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至2001年。而阿寬食品的創始人陳朝暉在創立阿寬食品之前,曾在成都團委、百事四川分公司、雅士廣告公司有過多段從業經歷。之后,陳朝暉籌錢將雅士廣告公司收入囊中,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憑廣告公司賺到第一個100萬后,陳朝暉在與朋友的交談中萌生了進軍食品行業的想法。2001年,川白食品(阿寬食品的前身)推出了能夠復原白家酸辣粉口味的方便食品,隨即川白食品便在年內取得超過4000萬的銷售額。
然而,由于粉絲類產品的局限性,即便白家陳記的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但川白食品在后續幾年的發展中逐漸遇到瓶頸,營收規模遇阻。為了攻下更多消費者的味蕾,川白食品大舉向方便面市場發起進攻。
在此契機之下,阿寬紅油面皮于2015年正式誕生,憑借非油炸、有嚼勁、風味足等特點,這款食品在市場上獲得很好的反饋。自此,川白食品便開始了“白家陳記”和“阿寬”雙品牌運營的策略,公司的年營收規模在此期間進一步上升至2億元。
2017年末,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緊接著便提出著重發展“新型方便食品”的口號。在這一發展階段,阿寬食品不斷豐富自家的產品品類,年營收規模再度上升至10億元的新臺階。
憑借產品在市場上取得的良好表現,阿寬食品逐漸吸引來了資本的注目。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阿寬食品共計獲得過4輪融資,而這4輪融資均在2020年披露。當年2月,阿寬食品完成了融資金額達1.1億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同創偉業集團領投,前海股權投資基金和常州彬復現代服務業基金跟投。
4個月后,阿寬食品再獲一筆價值近2億元的融資,本輪融資阿寬食品吸引了包括高瓴創投、茅臺基金、壹叁資本、同創偉業、彬復資本等在內的多家投資方。
同年9月、12月,阿寬食品又相繼披露兩輪股權融資,眾源資本、易簡資本、兼固資本、麥星投資4家投資方入局。
雷達財經了解到,阿寬食品此次IPO擬募資6.65億元。至于本次募集到的資金,阿寬食品將主要用于兩個方面,其中阿寬食品預計將在健康食品產業園(第一期)建設項目投資5.35億元,在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投資1.3億元。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阿寬食品分別錄得6.31億元、11.1億元、12.14億元的營收;同期阿寬食品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364.85萬元、7626.49萬元、5896.69萬元。
盡管阿寬食品的營收保持住了增長的態勢,但其營收增速已出現放緩的趨勢,2020年阿寬食品的營收增速為75.91%,但到了2021年阿寬食品的營收增速已降至9.37%,增速下滑明顯;而阿寬食品的歸母凈利潤則在2020年達到近幾年的峰值后,又在2021年出現了下滑,利潤同比減少22.68%,阿寬食品借此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境地。
與此同時,阿寬食品的毛利率也從2019年的36.22%下滑至2020年的29.31%,并在2021年進一步下滑至27.37%。對此,阿寬食品表示,公司的毛利率指標水平主要受行業發展狀況、客戶結構、產品價格、原材料價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產品銷售價格的變動會對主營業務的收入及毛利產生較大影響。
復購用戶數量減少,代工生意毛利率低
經過多年在方便食品領域的探索,目前阿寬食品生產的食品包含方便面、方便粉絲、方便米線、自熱食品等,而這些食品的共同特點是均為非油炸食品。去年上半年,方便面、方便粉絲、方便米線、自熱食品四個品類為阿寬食品主營業務貢獻的營收比重分別為58.15%、29.5%、10.92%、0.42%。
按銷售渠道劃分,阿寬食品的銷售模式主要可以分為經銷模式和直銷模式兩大類。其中,經銷模式是阿寬食品營收的重要來源,其在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間分別為阿寬食品貢獻54.97%、52.35%、56.08%、58.33%的營收,占比始終維持在一半以上,且自2020年以后阿寬食品來自經銷模式的營收占比逐年上升。截至去年上半年末,阿寬食品的經銷商數量已達到1278家。
而阿寬食品的直銷模式,則可以進一步劃分為電商自營、直供銷售和定制銷售三種。其中,電商自營主要指的是阿寬食品自己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第三方電商平臺上開設的自營店鋪,直供銷售則是阿寬食品直接向沃爾瑪、物美、永輝超市、大潤發等傳統線下商超連鎖及京東自營、天貓超市、唯品會等線上電商平臺提供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阿寬食品于公司電商自營店鋪的人均消費金額呈現出小幅下滑的趨勢,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該金額分別為47.40元、45.15元、42.69元和42.78元。
與此同時,阿寬食品電商自營店鋪終端的復購用戶數量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從2020年的87.38萬人下滑至2021年的72.4萬人,去年上半年僅有18.92萬人,相當于2021年72.4萬復購用戶數量的26.13%。此外,阿寬食品去年上半年電商自營店鋪終端144.42萬人的活躍用戶數也不及其2021年全年的一半。
除了自家生產的商品外,阿寬食品還是市面上不少網紅食品品牌的代工方,這種模式便是阿寬食品直營模式下的第三種類型——定制銷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與阿寬食品合作過的品牌有三只松鼠、百草味、李子柒、名創優品、來伊份、良品鋪子、肯德基、網易嚴選、薄荷健康、楊國福、麻六記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寬食品此前遞交的招股書中,其定制銷售模式下的前五大客戶名單里還并未看到麻六記的身影。伴隨著去年汪小菲與大S離婚風波掀起的全民吃瓜熱潮,麻六記在張蘭的賣力吆喝下強勢破圈,此番麻六記也成功出現在了阿寬食品最新的招股書之中。
去年上半年,阿寬食品通過為麻六記代工錄得1592.87萬元的銷售收入,麻六記借此成為了阿寬食品該報告期內的第二大定制銷售客戶,占同期阿寬食品定制銷售總收入的比重為18.96%,排在李子柒、來伊份、百草味等網紅品牌之前,僅次于三只松鼠的21.34%。
相比于電商自營模式所取得的收入,阿寬食品與第三方品牌合作取得的定制銷售收入仍有所不及。招股書顯示,去年上半年阿寬食品通過電商自營和定制銷售取得的營收分別占到主營業務營收的18.02%、13.76%。
而貼牌代工生意的毛利率指標,也與電商自營和直供銷售存在較大差距。以去年上半年的數據為例,阿寬食品直銷模式下電商自營和直供銷售的毛利率分別為30.36%、37.72%,而定制銷售的毛利率僅為17.32%。
有分析指出,盡管阿寬食品擁有紅油面皮這款銷量表現較好的商品,但其旗下的爆款商品仍顯得有些單一,相比李子柒、麻六記等擁有名人效應的網紅代工產品,阿寬食品自家的產品要稍顯遜色。由于代工生意可替代性強,阿寬食品在與第三方公司的合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因此阿寬食品在未來的發展中仍需要不斷強化自身品牌的建設和產品品類的擴充,夯實自己打造爆款商品的實力。
存有食品安全隱憂
在品牌發展二十年左右的過程中,阿寬食品的年營收規模從4000萬元一路上漲到10億元以上。通過自產自銷以及替其他網紅食品品牌代工,阿寬食品從競爭激烈的方便食品賽道中搶得一席之地。
根據 Euromonitor/光大證券研究所數據顯示,阿寬食品的銷售額市占率由2016年的0.6%一路上漲至2021年的2.1%,在內資品牌中位居前3。另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向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出具的證明顯示,阿寬食品2021年在非油炸新型方便食品的市占率約為18%,躋身細分行業龍頭地位。
然而,阿寬食品知名度、影響力不斷擴大的背后,也藏有食品安全的隱憂。盡管阿寬食品在招股書中強調,“在質量控制方面,公司始終將食品質量安全作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食品質量與安全管控體系”,但阿寬食品此前曾卷入多起食品安全風波。
去年2月,有網友發文稱其在購買的阿寬紅油面皮中發現了疑似老鼠肉的不明黑色物體。后續,阿寬食品稱,經鑒定問題面餅內沒有異物、更無老鼠,消費者和品牌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并簽署和解協議。
疑似在產品中發現老鼠肉的風波過去后,去年5月6日,證監會又在給阿寬食品IPO的第一次反饋意見中,重點提及了阿寬食品的食品安全問題。
一個月后,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2022年二季度重點經營者消費投訴信息公示的公告,阿寬食品“榜上有名”,涉及投訴的主要問題為所售部分方便食品存在黑點黑斑、異物等問題,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于當月27日對阿寬食品進行了行政約談。
彼時,阿寬食品回應稱,投訴中所提及的黑點黑斑并非是異物,而是食品在高溫擠壓熟化過程中偶然產生的,但公司同樣會針對該問題進行設備和工藝方面的升級改良,以減少類似情況的發生。
雷達財經注意到,目前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也有大量與白家食品相關的投訴,截至發稿相關的投訴已超250起。消費者發起的這些投訴中,有多起涉及在食品中發現蟲子、異物、毛發等類似的問題。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阿寬食品在食品品控方面的問題頻發,證明其品控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由于相關部門對于上市公司的品控要求比較高,因此阿寬食品若想達成上市公司食品安全的相關標準,便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在品控方面的要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