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活在青海第一大城市,太爽了


生物多樣性
作者:無夢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栗乘
對于中國人來說,青藏高原無疑是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理學名詞。
說它熟悉,是因為每個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清楚地知道,青藏高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高原,人們會用諸如“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極”這樣的說法來形容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而說它陌生,則是因為青藏高原人跡罕至,絕大多數人都只能通過影像資料來了解這里。同時,由于受高原反應現象的限制,很多人終其一生也無緣踏足這里。
說到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歌從腦海響起…
這就是青藏高……嗷奧嗷奧嗷……奧嗷奧嗷……原
(圖:紀錄片《第三級》)▼

或許正是因為青藏高原身上同時混合著熟悉而又陌生的氣質,許多人都對這里心馳神往,想要了解在這片大地上,到底有哪些瑰麗的景象掩映生姿,有哪些神奇的生靈點綴其中……
地理學界小字輩,生態圈子大繁榮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傲然挺立于我國西南角的青藏高原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小字輩”。
在距今2.8億年前的古二疊紀,今日的青藏高原還是一片被稱之為“特提斯?!钡暮棋粞?,但隨著距今約2.4億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印度洋板塊中的分支印度板塊開始向北運動,在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的同時嵌入到了古洋殼下,“逼迫”著亞歐板塊向上抬升,并先后使得今天的昆侖山、可可西里、羌塘、喀喇昆侖山和唐古拉山等地區從海底隆起。
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脈形成過程示意
(圖: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不過在那時,今天的西藏還是一片氣候溫暖濕潤的大平原,直到約1萬年前,這里的海拔抬升速度驟然加速至每年7厘米左右,這才將青藏高原的整體海拔抬升到了4000米左右,并孕育出了西藏和印度半島的天然地理邊界喜馬拉雅山脈。
欲與天公試比高(圖:圖蟲創意)▼

由于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從印度洋吹來的暖濕氣流,青藏高原上有4.9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覆蓋著冰川,超過3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是終年積雪的凍土,其較高的海拔也使得大量冰川融雪可以匯聚成河,向四周海拔較低的方向流去。
從空中攔截下來的水汽
在青藏高原這變成一條條河流,從天上流到人間
(圖:圖蟲創意)▼

據統計,這片鮮有人煙的現代社會“處女地”上蘊含著超過9萬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在內的13條大河發源于此。正因如此,青藏高原也順理成章地斬獲了“亞洲水塔”的稱號。
可以說青藏高原在無形中
孕育了兩大人類古文明,養活了幾十億人口▼

考慮到青藏高原本身并不算缺水,雪山融水可以較為輕易地維持多個生態圈。同時,由于青藏高原本身就是由平原向上抬升而來,其地理單元格局十分多樣,期間夾雜著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六個地形區,能夠給喜好各種不同氣候地形的野生動物們提供十分多樣的生存環境。
六個地形區分布示意圖▼

在這樣的條件下,有超過1047種陸棲脊椎動物(其中有106種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品種)、2340種以上的昆蟲和1200種以上的植物在青藏高原扎下了根,開始努力地繁衍起自己的種群,其中不乏雪豹、金雕、藏羚羊、大熊貓等頗受大家喜愛的國家保護動物。
青藏高原版“神奇動物在哪里”:
這些動物你都認識嗎?
(圖:圖蟲創意)▼




不過,與那些能夠生活在平原環境里的安逸同類們相比,動物們仍然要試著去適應青藏高原那些較為獨特的地理特點。為此,他們可謂竭盡了自己的全力。
自然選擇無止境,生物進化趨同性
相較于平原,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有著一系列非常突出的地理特點。
一方面,青藏高原上的空氣相較于平原更加稀薄,氣壓更低,含氧量也更少,其年平均氣壓和含氧量只相當于海平面處的50%和60%。
由于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干潔
去過的朋友難免都會感嘆
這里的大氣能見度極高
(圖:NASA)▼

另一方面,由于高海拔地區的日照普遍比低海拔地區的日照時間長,稀薄的空氣又難以保存太多的熱量,青藏高原的晝夜溫差同樣顯著大于平原地區。
也就是在這樣苛刻的環境條件中
孕育出了干凈無瑕的美景
(青海冬格措納湖圖:圖蟲創意)▼

為了應對這樣的自然環境,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動物們紛紛實現了“趨同進化”,這一點也得到了現代研究的佐證。
根據研究,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牦牛和高原鼢鼠等動物為了更好地給全身供氧,其心臟心室的肥厚度和心肌的收縮能力均較平原近親有了一定的增強,肺部與體重的比重更大。
更有學者從分子遺傳的角度對高原生物進行研究▼

此外,為了能夠更有效率地實現血液中氧氣的運輸,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每升血液中的紅細胞分別是對照大鼠的1.19倍和1.24倍,但體積則只有后者的74%和68%,完美地符合體積小則有效表面積更大,能運輸更多氧氣的生物學規律。
此生為鼠,也要做一只不一樣的鼠鼠
(青藏高原上的高原鼠兔 圖:圖蟲創意)▼

同樣地,在基因層面上,青藏高原的動物們也“錙銖必較”。
相比于生活在平原環境下的黃牛,牦牛的線粒體基因上發生了多處適應性變異,它們能夠在低氧氣環境下比原基因序列有著更好的表現;藏羚羊體內有7個與能量代謝和氧氣運輸掛鉤的基因與高原鼠兔趨同;兩者體內部分和DNA修復與ATP酶產生相關的基因也有趨同之勢,這也體現了二者對高紫外輻射環境的一種適應。
牛牛我為了適應環境,可是相當努力
(圖:圖蟲創意)▼

不過,盡管動物們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在以萬年為計算單位的進化過程中體現出了頑強的適應性,但近些年來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青藏高原生態圈的變化速度顯然比動物們進化的速度要快上太多。
例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的年均氣溫就在持續提升,平均每10年上升約0.2℃,預計到2070年,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積將減少43%左右,到本世紀末將減少75%。
屆時,很多生物的棲息地都會被壓縮,包括藏羚羊在內的很多動物都將不得不向更高緯度地區遷徙,而這也給人類的動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適應變化的環境,藏羚羊不得不遷徙
(圖:圖蟲創意)▼

考慮到繁衍于此動物們為了適應高原環境,已經在生理結構和基因層面上出現了諸多改變,貿然地將它們遷徙到其他地方顯然是不合適的,就地保護顯然是最合理的方案。
也正因為如此,同樣位于青藏高原上、團隊相對專業、救助設施相對齊全的西寧野生動物園(以下簡稱西野)就成為了保護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前哨站。
(圖:西寧野生動物園)▼

模糊界限憑魚躍,打破桎梏任鳥飛
作為青海省唯一的大型綜合野生動物園,西野并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動物園,這點從它所肩負的另一個名號——“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上也能看得出來。
西野是全國唯一一家能看到兔猻的動物園
其中“猻大娘”的成功繁育填補了國內空白
(圖:西寧野生動物園)▼

對于那些普通的動物園來說,它們只會簡單地將原本屬于大自然的動物囚禁于樊籠之中,供人們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西野不僅承擔著青海范圍內野生動物的救助、保護、繁育工作,還會認真地對救助過的動物們進行評估,若是有能力再度擁抱自然,就會將其放歸。
西野救護放歸的雪豹
(圖:西寧野生動物園)▼

還實現了世界首例救助荒漠貓截指手術后的成功放歸
(圖:西野園長@圓掌)▼

2010年至今,西野已經救護了超過40余種,共計1600余只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動物,其中的一多半個體都在恢復健康后順利回歸野生環境。而那些因殘疾或疾病而不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的動物們,則會留在西野這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里與游客們見面。
園區為動物們精心打造的場館
(圖:西寧野生動物園)▼

因此,在西野園內,游客們既能看到失明的豹子、瘸腿的普氏原羚和三腳荒漠貓,又能從它們那些叫“凌霜”、“傲雪”、“水墨”的名字里,感受到西野試圖模糊人類社會與自然邊界的努力,認同西野“對于生命可存續的維護,是其核心價值所在”的理念。
在西野,感受大白貓的可愛
(圖:西寧野生動物園)▼

對西野人來說,動物園的含義絕不僅限于“動物居住的場所”那么簡單——它還可以是動物的桃花源、繁育地、中轉站、歡樂谷。在西野人看來,“園”的含義,還可以無限延伸下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