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政帝國:菲律賓為何向全球輸送百萬保姆?
原創 環球情報員

菲律賓保姆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菲律賓是一個散落在西太平洋上的群島國家,全國由7000余個島嶼組成。29.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在全球197個主權國家中排名第72位,只能算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
但從人口來看,菲律賓2022年人口達1.13億,位居全球第12位,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
菲律賓總人口中有約1200萬人長期生活在外國,既所謂的“海外菲律賓人”。這一群體也是僅次于中國華人、印度印僑的全球第三大海外移民族群。
中印兩國僑民在海外所從事的領域十分寬泛,但菲律賓僑民的工作相對單一。除了為世界貢獻了大量海員(菲律賓是全球第三大海員來源國),女性在海外菲律賓人中的占比超過61%。
女性中超過30%從事家政服務業,既人們所熟知的菲傭,傭人甚至成了菲律賓僑民的代名詞。
與法國紅酒、古巴雪茄一樣,菲傭是菲律賓的國家名片,其高質量的服務被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雇主認可,足跡遍布190余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香港最為集中)。

▲菲傭培訓
高口碑的光環下,是一個個因貧窮而難以為繼的菲律賓家庭。女人們不得不遠渡重洋,承擔起供養家庭的責任、雇主的歧視都被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扛了起來。
菲傭走向海外的過程中,這一群體經歷了怎樣曲折的過往?看似低端的家政業,如何對菲律賓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香港的菲傭聚會
一、菲律賓“海外軍團”
作為一個面積有限的島國,孤懸海外島嶼散落的菲律賓在歷史上沒能形成統一的封建國家。
1380年,伊斯蘭教傳入菲南方的棉蘭老島等地,而菲律賓北部的呂宋等島上,仍是信仰本土宗教的諸多小國和部落。
1522年,正在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率領西班牙艦隊來到菲律賓的馬克坦島。登陸后的麥哲倫被當地土著部落所殺,但菲律賓群島自此被納入西班牙的視野。
1542年,西班牙人以腓力王子(日后的腓力二世)之名,將此群島命名為“Las Filipinas”,成為“菲律賓”國名的由來。
1564年,西班牙殖民者黎牙實比率隊遠征菲律賓,至16世紀末基本控制了菲律賓的中北部,并在呂宋島建立馬尼拉作為首府,開啟了西班牙對菲律賓的統治。
菲律賓的地位遠不如盛產金銀的西屬美洲,西班牙將其納入美洲新西班牙總督區(首府在墨西哥城)。
從1565年開始,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與新西班牙總督區的阿卡普爾科(今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建立起了固定航線,開始了“大帆船貿易”。
由于缺乏重視,菲律賓并未像美洲那樣迎來大量西班牙移民,西班牙語也未能在菲律賓原住民中普及。

▲馬尼拉的大帆船貿易紀念碑
西班牙對傳播天主教熱情異常,在殖民者的政策引導和威逼利誘下,菲律賓中北部人口大都皈依天主教,而伊斯蘭教在菲律賓南部依舊穩固。
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讓菲律賓人在文化上與歐美地區擁有了相似性,形成了對異域文化更強的包容性,天主教強調對各層級教會組織的服從,也培育塑造了菲律賓人樂觀憨厚,善于忍讓的心性,為如今的菲傭出國奠定了文化基礎。
19世紀初,西屬美洲地區悉數獨立建國,菲律賓在西班牙殖民體系中的地位提升。但西班牙并未像英法等國那樣建立成熟的近代資本主義制度,西班牙已無力發展海外殖民地。
19世紀末,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強勢崛起,工業產值超越英國位居全球第一。為擴大原料產地并取得全球戰略支點,1898年美國借故挑起美西戰爭。
美軍僅用三個月就擊敗了衰落的西班牙,攫取了包括菲律賓、古巴等在內的多處西班牙殖民地。

▲美西戰爭
美國為達到長期控制菲律賓的目的,開始在菲律賓廣泛普及英語和美式文化,意圖在文化上給菲律賓人洗腦,加強其對美國的向心力。
確立美式教育無疑是其重要舉措。除了教授英語之外,當時菲律賓的美式教育十分強調課外知識和生活能力的學習,這既是美國傳統,也是出于經濟目的。

▲30年代的菲律賓
彼時的美國為開發利用菲律賓的資源,亟需大量初級技術工人。美國在菲律賓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其中就包括家政教育。
極速擴張的美國產業經濟產生了巨大的用工需求,20世紀初菲律賓便出現了第一波海外勞務輸出浪潮。
最初菲律賓勞工與華工等亞裔群體一樣,在美國修筑鐵路、參加工廠的建設生產并逐步形成較大的菲律賓移民城鎮。

▲阿拉斯加的菲律賓工人木屋
19世紀末,受美國國內經濟波動及民粹思潮影響,在美辛勤工作的華人被認為是造成經濟波動的“元兇”,同時搶奪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污名化的同時,華人等亞裔族群被限制入境美國。
但作為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人被授予“特殊的非公民的國民地位” ,雖然不完全享受美國公民待遇,但至少可以正常去美國打工。
在美式教育下,大量菲律賓勞工掌握基礎英語,這顯然能讓他們更快的融入美國社會。當時的美國經濟正蓬勃發展,很多種植園、罐頭工廠急缺人手,不少菲律賓勞工便在此時前往美國就業、定居。

▲美國工廠
美國殖民時期,隨著在菲美國人的增多以及菲律賓中產階層的壯大,對傭工的需求逐步增大。因而不少菲律賓小學開設了包括烹飪、家務管理、縫紉、兒童看護等多門家政課程。
四個世紀的異族統治讓菲律賓人養成了逆來順受的特性。西班牙讓菲律賓擁有了天主教信仰,美國則為菲律賓社會加注了英語因素。宗教與語言都近似西方社會,再加良好的服從性,菲律賓女傭受到美國雇主的青睞。

▲20世紀40年代的菲律賓婦女
1918年開始,為了培養高水平的家政服務人員,殖民政府開設了第一批家政類職業中學。開啟了菲律賓家政教育之風并延續至今。
二、國家名片
20世紀初,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成為太平洋西岸霸主。美日關于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展開博弈。
二戰爆發后,美日談判破裂。1941年,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日本陸軍則南下東南亞,搶奪英法美等國的殖民地。
駐防菲律賓的美軍無力抵擋日軍,菲律賓全境陷落。但美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逐步扭轉了太平洋戰場局勢,1944年美國奪回菲律賓。
二戰后民族獨立浪潮席卷全球,二戰后成為西方盟主的美國在保留駐軍、保留對菲經濟影響力的基礎上。1946年美國將菲律賓主權移交菲政府,菲律賓模仿美國建立了三權分立的總統制國家。
菲律賓同大多數殖民地國家一樣,沒能建立完備的工業體系,但美國的統治讓菲律賓的農業商業有了較好發展,工業有了一定積累。到1960年,菲律賓人均GDP和GDP總量都位居亞洲第五位。
1965年,馬科斯當選菲律賓總統。他加強與美國的合作,繼續在東南亞扮演美國的地緣棋子。
1969年,馬科斯在美國扶持下,借助賄選、恐嚇等手段連任成功,模仿自美國的政治體制成為菲律賓政客爭奪權利的舞臺。
隨著權力的鞏固,馬科斯開始大肆貪污腐敗,政府部門滿是他的親信,菲國貧困率不斷攀升。

▲馬科斯
上世紀70年代,在全球經濟波動和石油危機的沖擊下,菲律賓經濟不斷下行。此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忙于斂財的馬科斯沒能借勢承接西方轉移的初級工業產業鏈,菲律賓錯失了一次絕佳的發展契機。韓國、中國的臺灣、香港等新興經濟體則抓住機會實現經濟騰飛。
傳統農業和體量較小的工業無法承載過多的年輕人就業,一路走高的失業率點燃了菲律賓民眾心中的怒火,馬科斯想到了一個降低失業率同時提高民眾收入的辦法——向海外輸送勞工。
早先菲律賓人的海外務工多為自發性,馬科斯將向海外輸送勞工納入菲律賓政府管轄,轉移了民眾視線同時解決了一部分就業,使其成為菲政府穩定社會、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年輕人大量失業
1974年,馬科斯政府頒布《勞工法》,菲政府明確會對海外勞工予以保護,并提供必要的服務措施,鼓勵公民出國務工。
菲律賓允許私人就業部門參與海外就業工人的招募活動,但只能是菲國注冊的公司或菲籍公民控股75%以上的公司被允許參與海外工人招募,從而保證菲政府對勞工事務的管控。
相較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其他東南亞國家,收入相對較低的菲律賓人有著更強的出國掙錢的沖動。

▲菲律賓仍是農業國
70年代后期,憑借石油致富的中東各國開始大規模建設,大量菲律賓男性蜂擁而至。與此同時,美加澳等西方國家是菲律賓女性務工的主要目的地,這些國家收入較高、勞動力缺口大。菲律賓人會講英語又信仰基督教,所以入境政策較為寬松。
進入70年代,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韓國和新加坡通過承接西方產業轉移并積極發展轉口貿易經濟開始騰飛。

▲亞洲四小龍
以中國臺灣與香港為例,許多婦女開始走出家庭參加工作,特別是大量港商來到內地投資工作,為照顧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港臺出現了對家政服務人員的空前需求。
菲律賓距離港臺較近,菲律賓女傭憑借語言優勢、政府支持、較低人力成本和良好的服從性迅速填補了當地的家政業缺口,也在港臺等地形成了雇傭菲傭的習慣。

▲香港街頭的外傭廣告
貧窮是菲律賓婦女出國當女傭的根本原因,菲律賓單親家庭較普遍,在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影響下,許多家庭選擇讓女孩子外出養家,把舒適的就業機會留給男人。妻子、姐妹“外 (出) 當家”在多數菲律賓人眼中是正常而且無奈的選擇。
隨著越來越多的菲律賓女性在東亞、西亞等國當傭人,女性在菲律賓勞工中的占比在80年代末超過男性(男性主要從事海員和建筑工人)。
1986年,統治菲律賓20余年的馬科斯在兵變中黯然下臺,此后的菲政府延續了他的海外勞工政策。

▲喊也沒人聽
1987年菲政府將“海外勞工福利基金會”擴大為“海外勞工福利部”。1988年菲律賓又將每年12月定為“海外菲律賓人月”, 以示政府對勞務輸出事務和海外勞務人員的關心與重視,提升海外勞工的社會地位。
上世紀90年代,泰國、印尼等國因勞動力過剩也效仿菲律賓修改勞工法,鼓勵公民出國工作。菲政府主持下的海外務工起步較早,自然不想讓泰國瓜分自己的僑匯蛋糕。

▲1965~1986年菲律賓GDP
1999年菲律賓GDP為856億美元,同年海外勞工每年輸回菲律賓的僑匯68億美元,其中菲傭的僑匯占比超過40億美元,菲律賓的女性撐起了菲律賓海外勞務收入的半邊天。
為了應對泰國等國的挑戰,1995年菲律賓又頒布了《移民勞工和海外菲律賓人法》,明確菲政府要保護海外菲律賓人勞工和移民的權益。比如為海外菲人提供就業咨詢信息、提供法律援助,設立各項基金資助項目,在菲移民人數眾多的國家設立專門的勞務管理機構等。

▲菲律賓總統府
2002年,菲律賓GDP843億美元,僑匯為83億美元,在GDP的占比從90年代的6%提升至10%,不斷壯大的菲傭群體成為僑匯增長的主力。

▲香港菲傭聚會
三、卑微的英雄
菲傭等海外務工群體的僑匯為菲律賓經濟發展帶來了切實的推動力,從中嘗到甜頭的菲政府也愈發重視女性務工者。
到20世紀末,隨著菲律賓政府大力推動海外務工,菲律賓的家政教育體系不斷完善。
菲國內2000 多所大學幾乎都開設了家政課。菲律賓大學家政學院是全菲家政教育龍頭,設7個學士專業、6個碩士專業以及3個博士專業。

▲菲律賓國立大學
除了學校教育,菲律賓力圖打造菲傭的“金字招牌”,為出國務工的婦女準備了完備的家政培訓教育,分為技能培訓和語言培訓兩部分。
想要出國當菲傭的女性要接受菲律賓海外勞工就業署授權或發放營業執照的機構的培訓,此類機構超過1000個,另有大量菲律賓政府主辦的菲傭學校。馬尼拉等城市街頭,短期家政培訓班更是比比皆是。
在此期間“準菲傭”們要接受菲律賓教育和技能發展局(TESDA)開設的菲傭培訓課。最低培訓時限216小時,課程總數超過240門。

▲培訓廣告
學員必須學會使用各種常用的家用電器,學會洗熨甚至疊各種面料的衣物、清理房間。還要根據菜譜烹飪適合雇主口味的飯菜并照料老人和兒童。通過考核者頒發菲律賓國家技術證書NCII,有效期5年。
歐美、中東、中國香港作為菲傭主要的流入地,菲傭還要根據需求掌握基礎的英語、阿拉伯語和普通話和中國粵語方言。

▲熨衣訓練
在菲政府的法律保障和強大培訓下,菲傭世界性品牌的口碑逐步形成。成為與法國紅酒、瑞士名表一般的高端生活必備。
2015年,菲律賓人的月平均工資279美元,而菲傭群體在雇主包吃包住的情況下,平均工資收入超過600美元。
較好的收入吸引了更多菲律賓高學歷女性加入菲傭團隊,如今的菲傭大都是中專以上學歷, 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學、財會專業畢業的大學生, 部分菲傭還持有護士、醫師或教師的執照, 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菲律賓大學家政專業課程
菲傭被菲政府稱作“新國家英雄”,90年代以來,海外菲傭于圣誕假期回國探親時,政府會在機場鋪設紅地毯隆重歡迎,甚至會得到總統接見。
每當菲律賓國內選舉時,他們也是政客的拉票對象。菲政府還設置各種活動、獎項來表彰海外菲律賓人給國家作出的重要貢獻。

▲菲律賓總統會見海外女性工作者
雖然菲傭的金字招牌日漸鞏固,但這一群體仍在遭受著務工所在地的排斥或歧視。1995年,一位因反抗雇主強奸而刺傷雇主的菲傭在阿聯酋被判處100鞭刑和4萬美元的巨額罰款,此類事件在21世紀初的中東仍時有上演。
香港作為鄰近菲律賓的經濟發達地區,聚集著規模最龐大的菲傭群體。截至2022年,在港菲傭接近23萬人,占全港外傭的55%以上。

▲香港中環的菲傭
菲傭和雇主之間本質上還是不平等的雇傭關系。香港法律規定傭工和雇主的合同一般為兩年,期間傭工不得隨意跳槽,而雇主解雇菲傭則較為輕松。
據香港媒體專項調查,幾乎50%的菲傭抱怨她們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5至16小時,28.7%的“菲傭”工作時間為11至14小時。
一些“菲傭”還抱怨說,哪怕在法定休息的星期天,早上離開和晚上返回雇主家時仍需工作。一部分菲傭還須幫雇主在他們的私人工廠、企業干活。
即便如此辛苦,這些家庭傭工的薪水標準往往只在最低工資標準的水平線之上。2022年香港地區月均收入約1.6萬元人民幣,而在港菲傭群體的月均收入僅為4000+,與香港本地人的收入差距十分明顯。
即便如此,在港菲傭的收入仍普遍高于菲律賓國內白領,但為了早點掙錢回家,傭工們往往不得不答應雇主苛刻的條件。例如過量工作、被迫睡在洗手間隔層。

▲菲傭的背部被雇主惡意灼傷
香港入境條例規定,若一名外籍人士在港連續定居7年,將有資格申請成為永久性居民,然而這卻不包括外傭。縱使一位菲傭在港連續定居7年,政府也能拒絕承認他們享受永久性居民各種權利的資格,如投票、醫療服務等。而且外傭一旦被辭退,14天內如果無法找到新雇主就將被驅逐出境。
2011年,香港再度審議外籍傭人獲取永久居留權的問題。在大量本地市民的抗議下,外傭永久居留的夢被打碎。
被歧視、被排斥,是菲傭品牌走向全球的同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菲傭品牌的成功同時為菲律賓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有聲音將菲律賓稱為“女傭國度”。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菲政府議員多次提出議案,要求限制過多女性出國當傭人。但在現實經濟狀況面前,此類議案往往石沉大海。
截至2022年,在菲律賓1200萬的海外移民中,有41%是以務工為主的短期移民,當年為菲律賓帶來僑匯近400億美元,占菲GDP的10%左右。

▲入境香港的菲傭
菲傭作為菲律賓海外務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貢獻了僑匯的30%以上。她們是菲律賓國家的英雄,同時也是被迫面對家庭貧困的母親、妻子、女兒。
菲傭們遠離家鄉,為了家庭拼命工作,用勤勞塑造了菲律賓的國家名片,許多來自貧困地區的菲傭也確實通過海外務工改善了家庭情況。

▲菲律賓奎松市的貧民區
為了對抗貧窮,她們被迫放下對家人的掛念,在異國土地上任勞任怨,歧視與不公化作生活點滴,是她們必須忍受的日常。
出于經濟需要,無論是菲律賓政府還是菲傭個人,都不會為出國務工摁下停止鍵。菲律賓人想要甩掉菲傭身份帶來的尷尬和無奈,必須從改善國內經濟狀況入手。

▲菲傭的生活是否圓滿只有她們自己知道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家政帝國:菲律賓為何向全球輸送百萬保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