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年輕人為何不愛走親戚了

王丹/光明日報
2023-02-14 06:38
直擊現場 >
字號

新華社發

元旦期間,探親旅客陸續返鄉。圖為剛下火車的旅客在南京火車站準備出站。新華社發

從杭州東站發往重慶北站的動車組列車上,和媽媽、弟弟一起回重慶外婆家過年的小女孩在車窗邊觀看沿途的風景。新華社發

黑龍江哈爾濱市道里區一餐廳內,人們聚餐慶祝佳節。新華社發

曾幾何時,春節的年味里,一定有來來往往、熱熱鬧鬧走親戚,這也是不少人難忘的春節記憶。而現在,年輕世代對過年走親戚多提不起興趣,平時更是疏于、懶于甚至不屑于與親戚走動。

這種現象緣何出現?在中國高度壓縮的現代化過程中,城市化、工業化和社會流動的加速,帶來親屬間的居住分離和生活方式分化;核心家庭的崛起改變了家庭世代親緣關系結構;獨立、個體化的生活方式更是讓親緣關系進一步被邊緣化。多種因素改變并催生了年輕世代對于親戚關系的認知和行事方式。

親戚關系淡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結果,我們或許不必過于憂慮。眼下,如何引導年輕世代理解包括親戚在內的社會關系,在合適的時機重新回歸親緣關系網絡,值得我們正視并探索。

1.“隱身”的親戚

這個春節,思鄉心切的游子們如愿踏上歸途,品嘗“媽媽的味道”、重賞熟悉的街景,愜意享受自由時光……回家滿載期盼和溫馨,不過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說,回家也有難過的“關”。

24歲的山西姑娘趙瑾坦言,對于回家過年,自己是“喜憂參半”。三年沒回家,自然很珍惜這次與家人的團聚,但幾乎占滿整個假期的走親戚,讓她有些煩惱。“閉上眼睛,想到的就是超高分貝的嘈雜,孩子們大呼小叫,大人們說不完的閑言碎語。”她說。

趙瑾坦言,因為自己多年在外上學、工作,與親戚們已沒有太多共同話題和語言,聊天經常陷入尬聊。除非極特殊情況或涉及父母的事情,平時自己也不太會主動跟親戚們聯系。

在現在的年輕人中,疏于與親戚交往和互動的情況并不鮮見。在記者隨機調查中,身邊多數90后、00后,如果不是考慮父母要求,個人春節計劃中是不太會安排走親戚的。

據趙瑾分享,她身邊一些同學朋友,在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上也不再那么“積極”邀請親戚們見證,還有的甚至搞不清一些親戚的稱謂和名字,聯系方式自然也是沒有保存。

為了大致摸底青年群體中親緣關系淡化的現象到底有多普遍,2020年的寒假,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利用學生回鄉過節的時機,開展了一項社會調查。

在對1200份有效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絕大多數90后、00后家里沒事幾乎不與親戚聯系。此前,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對近4000位年輕人開展的相關調查也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與父輩親戚的聯系頻率為每年1~2次,接近1/5的人基本不走親戚。

催生催婚、窺探隱私、熱衷攀比……前些年,年輕人對親戚的吐槽,多以“沖破邊界”“代際沖突”來描述和討論。

對此,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杭蘇紅指出,這是年輕人在主觀上缺乏與親戚互動交往、情感溝通意愿的表現。

胡小武認為,親戚關系淡化并不意味著真正割裂親戚關系或舍卻親情。目前,這一現象在青年和青少年群體中更為普遍,“數量占比可能已經超過70%,甚至更高”。

2.親情淡化何以發生

過去“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親戚,怎么就不親了?對于女兒與親戚們的疏離,趙瑾的父母雖有心理準備——畢竟古話講“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原本這些親戚關系就是基于父輩甚至祖父輩的血緣關系而建立的,關系逐代淡化實屬必然,但仍難以接受。

50后、60后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小時候家庭條件普遍困難,要跨過生活中的溝溝坎坎,離不開親戚們的“搭把手”。在大半生里,兄弟姐妹間彼此依靠,親緣關系對他們來說非常珍貴。

杭蘇紅說,親屬關系是中國社會中相當重要的關系網絡,是一個人重要的社會性資源與情感性資源。它有溫暖的一面,比如歸屬感和人生意義的實現,親屬間在資源、情感各方面的支持;但也有殘酷的一面,比如家庭間的攀比以及利益糾紛,等等。

“對親屬關系的這種復雜情感,應該是百年來大部分中國人都或多或少有所體會的。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中,經由這種親屬關系網絡建立的情感和資源支持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杭蘇紅說。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傳統親緣關系正迎來沖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狂飆猛進,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帶來巨大的社會結構變遷。據官方數據,我國的居民城鎮化率在2021年攀升至64.27%,接近1999年的2倍。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浪潮。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流動人口近3.76億,幾乎相當于美國整個國家的總人口數。而在1982年這一數字僅為652萬,2010年也才不過2.21億。

在這個被高度壓縮的現代化過程中,人們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也逐漸脫離了原有的社會關系,與大家庭漸行漸遠。而在這個流動的過程中,社會分工的細化、公共教育的擴張、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無疑都加速了這一流動。

“這種歷史形成的流動,導致了居住分異、職業分異、學歷分異、生活方式分異、價值觀分化、家庭變化以及日常生活的瑣碎化,使得很多人與自己本就不多的兄弟姐妹分離,從而使得他們的下一代從小缺乏對親戚的親密接觸和頻繁交往。”胡小武說。

伴隨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家庭物質財富也實現了一定的積累,借錢、幫工等很多互助需求也都可以在市場上找到相應的服務。這讓現代家庭獨立對抗風險的能力大大增強,也減輕了對親戚關系網絡的依賴,雖說減少了欠人情、還人情的負累,但也讓親戚間的黏性和韌性下降。

另外,年輕世代作為不折不扣的“互聯網原住民”,“以網為生”,這種個體化的生活方式極大填補了他們的多種需求和空閑時間,親緣關系被進一步邊緣化。新世代的年輕人,在屬于自己的新世界中,建立新的人際規則,劃出新的邊界線,自行組成新的親密單元。

“當代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一方面愈來愈難以獲得親屬關系所帶來的溫暖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與網絡化的當下社會中,新的生活方式也使他們愈來愈難以忍受親屬關系中相對殘酷的一面。”杭蘇紅說。

3.理性看待親情冷暖

有學者指出,親戚關系淡化是工業文明的產物,這種轉變無所謂好壞,不過是適應各自的時代要求罷了。對此,胡小武表示認同:“這只是一種社會現象,不是社會問題,不具備負面功能和不穩定因素,只是一種可觀可感的社會發展的結果。”

杭蘇紅則指出,親情淡漠雖然在年輕人中凸顯,但并不只是一個青年群體的問題,它折射出的是社會的整體狀況。如果父輩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缺乏親屬間適宜的日常交往和互動,那么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自然也不太會對親屬有特殊的情感。

“想一想這些孩子的成長環境吧: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強,親屬間居住地分離,親屬間的交往與互動越來越少;與之相伴的是一個個依靠雇傭關系(育兒、養老)建立的小家庭,以及一個個從小就生活在各類學習培訓、虛擬網絡中的孩子。”杭蘇紅說。

杭蘇紅進一步指出,親屬關系淡漠有其社會性成因,但這種淡漠本身是一種主觀性問題,是當代個體只關注自身,缺乏對他人理解導致的。現代社會中的年輕人生活環境的狹隘、逼仄與壓力,使他們更容易流于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見。

她認為,逢年過節時,正是一次近距離了解彼此的機會,雖然相互間在年齡、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會帶來在溝通上的一些不適和不理解,但對于年輕人來說,對這些不適、不理解之處的觀察,在現實社會中努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嘗試,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我們該為此憂慮嗎?“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結構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家庭倫理與親緣關系的主體結構也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中國人的行為邏輯沒有改變。”胡小武篤定,年輕人會隨著自身的成長和社會化而重新回歸親緣關系網絡,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經營和維系著親緣關系。

4.重新喚醒親緣

胡小武的社會調查中,還有一項結論耐人尋味。對于40歲至50歲的被調查者中,超過八成與親戚經常聯系,剛好與90后、00后的統計結果倒置;而且相比90后,00后對親戚關系看得更“淡”——在18歲以下的被調查者中,63.15%的被調查者已經和親戚“基本無聯系”。

胡小武解釋說,這與家庭世代親緣關系結構變化不無關系。簡單來說,80后中,一大部分出生于農村,還有兄弟姐妹,特別是60后父輩基本生活在大家庭中,因此他們的一代親和二代堂表親,依然有共同生活的記憶,客觀上會增加血緣親戚的鏈接度。90后或一部分的00后年輕人,大多自己是獨生子女,其70年代初出生的父母,不少人都有一或兩個兄弟姐妹,因此他們依然還有二代堂表親戚,一些父輩關系好的家庭會為90后、00后的子女帶來較為親密的二代親。

但到了2005年之后出生的05后、10后這代人,很多城里人連二代堂表親都沒有了,他們大多數人的親戚都是三代親。因此,本身就屬于親緣關系淡薄的代際群體。“在客觀上缺失一代親關系的年輕世代中,從小就缺乏‘親緣關系’的概念,何來親疏和斷舍呢?”胡小武說。

概言之,越年輕的世代,發生疏于親情交往的行為概率越高,這不僅是時代變遷及社會生活方式的客觀必然,更是一種家庭世代親緣關系結構變化所決定的客觀后果。過去的生育政策,加速了擴大家庭的縮減和核心家庭的崛起,也放大了對傳統親戚關系的沖擊。

不過也不是沒有轉機。胡小武認為,隨著中國的城鎮化放緩、經濟發展步入更高水平,家庭結構或會出現新的變化。尤其是當90后、00后步入婚姻并為人父母,他們將在事實上擴大自己的親緣關系網絡。身份的轉變,則讓他們更能理解和共情父輩們的“親戚情誼”,并將其持續作為自身的情感和資源支持網絡。由此,親緣實現了聯結,并被喚醒。他認為,未來,親情淡化現象將會有所改善。

杭蘇紅也認為,未來隨著回老家就業的人口增加,親屬關系網絡會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她也認為,如果年輕人在“自我”的道路上發展過甚,那么因為現實而不得不重新對親緣關系進行的“喚醒”,可能是痛苦的。

作為10后的父母,胡小武對可能發生在自家的變化很是警惕。為了減少表兄妹之間感情淡化的潛在可能,他和妹妹一家約定,要盡最大努力跨越700公里的物理距離,讓兩個孩子在寒假和暑假相聚一些時日,平時也多遠程交流互動,盡可能拉近他們的心理距離,幫助兩個孩子維系相互之間的情感紐帶。

有喚醒信心并愿意付諸努力的人并不少。生活在北京的張先生分享說,自己也會與生活在杭州的表親一家結伴共赴某個目的地旅游,兩家的孩子年齡相仿,創造條件讓孩子們多熟悉,讓她們不至于因為生活在不同城市而完全陌生。“現在各家經濟條件好了,不太需要親屬間相互扶持了,但也正因為經濟狀況改善,讓我們有條件給下一代多創造一些接觸、交流的機會。”他說。

親緣關系折射時代變遷

(作者:高文珺,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期,關于“走親戚”的話題頻頻登上網絡熱搜,引發多方討論和關注。年輕人缺乏與親戚間的互動交往和情感溝通,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文化、社會和個體的時代變遷。

“走親戚”有著悠久的文化根源。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活形態孕育了“人情文化”,親戚是人情關系網中最重要的組成之一。人們會通過互相問候、拜會訪問等形式來保持與親戚的聯系、維持親情關系,“有來有往,親眷不冷場”。而親屬關系網也會為個體提供資源和情感支持以應對生活變故。

進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后,一方面,歸屬感獲得渠道多元化。現代社會,人們不再單純依賴親緣、地緣等先賦性因素來形成群體認同。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因獲得性因素(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心理特性、行為偏好)而形成的群體類別,被稱作“心理群體”。相較之下,人們對心理群體的認同更具有主動性、選擇性、參與性和建構性,也帶來更多歸屬感。另一方面,服務業發展多元化,家庭在養老、育兒、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可通過雇傭關系得到滿足,對親戚支持的依賴性大幅減少。

現代化進程中,我國社會表現出家庭規模縮小、社會流動性增強、信息化加速,社會關系也產生了相應變化。首先,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家庭戶平均人數從1990年的3.96人縮減至2020年的2.62人,家庭規模日益微型化。家庭結構由傳統的幾代同居的擴大家庭為主導,轉變為由一對夫婦及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為主導,代際關系日益趨于平等。成長于這樣環境中的年輕人,更注重獨立性、隱私和邊界感。親屬交往過程中一些模糊邊界的行為,比如對年輕人情感、收入和工作狀況的詢問,基于親戚身份而單方面要求對方提供幫助等,更容易讓年輕人產生不適感。

其次,社會流動性的增強讓親屬間居住地分離成為常見形態,物理距離限制了親屬間溝通、交流和理解的深度以及社會支持的力度,也因此減少了年輕人對親戚的情感聯結。另外,互聯網深刻改變人類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年輕人可以通過網絡尋找到志趣相投的心理群體獲得情感支持,可以通過網絡便捷地獲得服務支持解決生活難題,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教育、醫療、生活等信息來解答疑惑,還可以通過網絡滿足休閑時間的娛樂需要,傳統的親屬間的資源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性進一步弱化,親屬關系網的維系意愿也會減弱。

現代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經歷了文化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碰撞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性格特質也更多表現出自我取向,而不是以往中國人較為常見的他人取向。他人取向注重在人際網絡中表現適當的角色行為,以維持自己與他人的良好關系,可能掩飾個人的想法和感受而遷就他人。自我取向則更注重在社會與個人生活中表現自己的特點,不去輕易遷就別人,因而更少愿意去為了融入家族或順應親戚需要而做出行為改變。

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走親戚,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其文化、社會和個體基礎,是社會結構、社會關系、人際交往方式變化的一個縮影。但這種親戚關系的淡化并不必然意味著親緣關系網絡的瓦解。

其一,年輕人在不同的人生發展階段,對親戚關系的理解會有所不同。在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后,對于親緣牽絆會有更深的感悟。此外,因家庭需要,隔代撫育孩子的現象在中國非常普遍。研究顯示,中國家庭結構中,有24.46%的家庭為三代和四代家庭。父輩參與到年輕人的小家庭生活之中,會加強其與其他親屬的交往。

其二,中國傳統文化仍然滲透于社會教養方式、社會行為規范之中,人情文化仍有相當的影響力。特別是近些年,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日益增加,象征傳統文化的圖案、樂曲、服裝、器物、手工藝等深受年輕人喜愛,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這些傳統文化載體所蘊含的價值觀、信念和精神可能會更加獲得年輕人的認同,并體現在人際交往方式之中。

其三,互聯網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親緣關系的功能,但同時又為建立新的親屬間聯結提供了契機。在親屬間居住地分離的情形下,網絡成為保持交流溝通的便捷平臺。家庭群內日常生活的展示、家長里短的分享、真摯的關心和祝福,能讓年輕人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煙火氣和家的意義,拉近其與親戚間的距離。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親緣的聯結在未來可能有不同的形式,但人情基底還會嵌于中國社會文化之中。

    責任編輯:王曉峰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园游戏77sonci...| 香港百家乐官网赌场| 百家乐官网赢的秘诀| 风水24山子怎么读| 百家乐赢谷输缩| 注册百家乐官网送彩金 | 百家乐筹码多少钱| 百家乐官网有技巧么| 百家乐五湖四海赌场娱乐网规则 | 大发888xp缺少casino| 百家乐园胎教网| 在线百家乐官网怎么下注| 大发888娱乐场注册| 为什么百家乐官网玩家越来越多选择网上百家乐官网 | 金银岛娱乐城开户| 百家乐折桌子| 百家乐官网有没有绝| 明升88备用| 百家乐三跳| 风水罗盘24方位| 百家乐官网游戏大厅下| 狮威亚洲娱乐城| 水果机游戏| 电脑版百家乐下注技巧| 试玩百家乐官网1000| 百家乐官网赢钱皇冠| 网上真钱老虎机| 千亿娱乐网站| 凯斯网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巴特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网上赌百家乐可信吗| 互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粤港澳百家乐娱乐| 百家乐赢输| 必博百家乐游戏| 伯爵百家乐官网娱乐| 百家乐官网必知技巧| 武威市| 威尼斯人娱乐城可靠吗| 澳门百家乐打法精华| 至尊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网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