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日報頭版聚焦民生工作:共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當前,各地各部門正積極部署落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有關工作,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社會救助暖民心
黨中央深切關懷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要求,正快速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一件又一件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惠民舉措解了憂愁、暖了民心。
社會救助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成為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民政部正會同有關部門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完善低保等社會救助制度、加強政策銜接和部門協同,積極推進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
今年元旦春節期間,我國24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部分地區累計為756.2萬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24.6億元;17個省份和兵團部分地區啟動價格聯動機制,發放價格臨時補貼惠及994.7萬人次,支出3.5億元。
2022年,民政部持續深化社會救助改革創新。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不斷完善,6300多萬名困難群眾的數據信息實時更新,低保等救助政策及時調整跟進,中央財政安排的1546.8億元救助補助資金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民生保障領域凝練著‘中國經驗’。”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林閩鋼表示,一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是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解決民生保障問題的中國智慧和獨特創造。盡力而為意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盡最大努力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多做民生實事,量力而行強調務實作風,統籌考慮發展階段和承受能力。二是用心用情暖民心,這是中國民生保障制度的鮮明特色。我們黨長期保持為困難群眾送溫暖的傳統,能夠讓群眾及時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這些溫情不是簡單地發錢發物,而是形成了“物質+服務”,特別是對困難群眾積極開展生活指導、心理撫慰、社會融入等精神層面的服務,讓民生保障更有溫度,使服務對象真切感受到全社會的溫暖。
比如,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的“相幫扶·城溫暖”困難群體幫扶服務實踐就已形成品牌,他們從致困原因、需求和資源入手,精準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聚合社會力量擴大救助“朋友圈”,使困難群體人均年收入從5年前不足1.4萬元增至目前的2.2萬余元。
兜牢底線看鄉村
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線,關鍵在鄉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極大地提高了鄉村民生保障水平,但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左停認為,這需要著眼于健全完善民生保障的體制機制,繼續適度擴面提標、擴圍增效,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當前,民生保障領域仍然存在一些風險點和短板問題,如大病慢病、自然災害,需要持續予以關注。緊扣風險點,找到突破口,2022年各級民政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與鄉村振興部門建立防止返貧監測數據比對共享長效機制,及時對未在兜底保障范圍內的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信息逐一摸排核查,持續加大低保擴圍增效工作力度,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施以援手,提供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服務,確保應兜盡兜。
村級“救急難”互助社是安徽省六安市的一項創新舉措。當地緊貼基層實際,及時對遭遇重大變故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而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的緊急情況,給予先行救助,打通了社會救助基層服務“最后一米”。
2022年9月份的數據比對顯示,全國共有297.48萬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范圍。盡管去年我國面臨疫情和經濟下行等不利因素,脫貧人口收入仍然實現較快增長,人均純收入達到14342元,同比增長14.3%,增幅高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的增速。
當前,如何讓更多人公平公正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左停建議,一是要提升務農人口和農民工經濟回報;二是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投入,讓廣大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三是要拓展鄉村社區和集體經濟組織民生服務功能,將其建設成為基本社會服務的一個重要節點。
社會保障要持續
經歷30多年的建設,我國社會保障各項制度框架均已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基本實現了法定人員全覆蓋。近兩年,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每個“分支”都在努力擴圍增效,最大限度保障民生。
2022年,失業保險擴大保障覆蓋范圍,全國共向1058萬失業人員發放不同項目失業保險待遇887億元。人社部失業保險司司長桂楨表示,下一步還將從延續實施失業保險保障擴圍政策、逐步提高失業保險金標準、啟動價格補貼聯動機制等方面繼續加強對困難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的保障。“我們將繼續加強困難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加大工作力度,抓好政策落實,暢通申領渠道,經辦程序能簡盡簡,待遇申領能快盡快,及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待遇,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生活兜底功能。”桂楨說。
“面對有限社會資源與超大規模人口對社會保障資源巨大需求之間的矛盾,需要從全局出發,用底線思維來確定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國家基本制度的地位。”林閩鋼表示,要堅持實事求是,使社會保障發展與經濟水平相適應,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走大國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