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中國體育電影的困境
相信有很多人在看到俞白眉+鄧超的組合之后,都為《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捏了一大把汗,但事實證明,這次他們沒有搞怪也沒有擺爛,本片是一部從內容到主題都很嚴肅、正經的體育電影,可以放心食用。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海報
但是,也僅此而已。從第一分鐘一直到最后一分鐘,本片的情節既是用心、用情的,也是全在觀眾意料之中的,沒有驚喜沒有創新。如果硬要用一個詞概括本片的話,那只能是中規中矩。
這或許并不全是本片主創的問題。首先是配音和演員口型的嚴重不匹配,連我這個并不會讀唇語的觀眾也能輕輕松松看出來本來念的是誰的名字。因為本片主要角色皆有原型,出于各種原因肯定要有所避諱,但這也制約了對人物的塑造深度。以至于整部電影看下來,沒有一個人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當劇情進行到天津世乒賽時,我身邊的兩位女士還在交頭接耳:這電影里誰是誰都認不出來。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劇照
其次是題材本身比較牽強。片頭剛出現在大銀幕上,我身后的小朋友就忍不住笑出聲:中國乒乓有什么好“絕地反擊”的?中國乒乓在歷史上確實有低谷,但事實上,任何體育競技項目中的強隊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這并不可怕。體育賽事,總歸是要拿絕對實力來說話的。本片開頭提到的乒乓球賽規則的更改,確實給中國乒乓帶來影響不假,但這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乒乓球賽的競爭力,不然,總不能真讓乒乓球賽成為中國隊的獨舞吧?
但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敘事結構和思想觀念上的自我限制。在電影來到最高潮時,鄧超飾演的教練對段博文飾演的黃昭說,“放下勝負,享受比賽”。這聽上去是對成績第一、錦標主義的矯正,但別忘了這句話之前還有一大段介紹:在瑞典隊睡覺的時候,我們在訓練;在瑞典隊度假、滑雪的時候,我們在訓練;在瑞典隊去哪哪哪的時候,我們在訓練。瑞典隊也許練了一千次,我們練了一萬次。也就是說,教練的鼓勵其實是自相矛盾的——苦練,不就是為了勝利?何來“享受比賽”的可能?

電影《中國女排》改名《奪冠》上映,但該片每一份物料上都標注著“原名中國女排”,改了,但又似乎沒改
這可能就是當下中國體育電影的普遍性困境。之前的《奪冠》里,也有高度相似的臺詞,提倡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云云,但不能發現,電影的結局,終歸還是要落到“勝利”上面來。這種微妙的心態其實飄蕩于大銀幕的內外——不光中國體育電影的結構都是大同小異的“起落起”三段式,連觀眾似乎也很難接受“失敗”,哪怕這只是文藝作品的虛構。
在手腳被束縛,不能盡情施展的情況下,中國體育電影該怎么辦?其實本片的兩個細節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一是影片中的替補/陪練隊員陳文在離開球隊后,教練為他遞上一疊名片,示意他可以去國外俱樂部謀出路,而多年后已經成為燒烤店老板的他在看到前隊友贏球后在攤位上痛哭流涕。這種濃厚的人文關懷和對體育運動本質意義的探討,是不是可以取代“輝煌”“勝利”,成為中國體育電影的新出路?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劇照
二是比起鄧超飾演的教練,孫儷飾演的妻子雖然戲份不多,卻用非常生活化的表演為角色增色不少,讓觀眾看懂了教練身上的人情味和事業上的無悔付出和犧牲。那么,中國體育電影是否可以從集體主義的群像戲轉向個人化的人物內心戲?
雖然此番鄧超和俞白眉的合作沒有“砸”,但整部電影無非還是停留在“燃”的層面,這也再次從側面證明,中國體育電影依然深陷套路化、公式化的困境。包括此前由鄭愷主演的《超越》,說來說去,也還是離不開“勵志”“昂揚”“戰勝自我”之類的關鍵詞,怎么從這股慣性的浪潮里脫離出來,或許是比本片好看不好看更值得探討的問題。

《超越》劇照
當然,中國乒乓在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不用懷疑的。電影中的天津世乒賽進行到關鍵處,尤其是用慢鏡頭呈現運動員的一舉一動時,我能清楚地聽到周邊觀眾的加油聲和感嘆聲。甚至當中國運動員得分后,影院里還有此起彼伏的叫好和鼓掌。電影最后出現真實的運動員照片時,我左邊的幾位觀眾還興奮地一一指認,顯然,國球早就在一代代國人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哪怕只是沖著這一點,本片也是值得一看的。
只不過,看完,也就看完了。《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是一部合格的電影,但并沒有留下太多值得被觀眾銘記的東西。這才是最讓人感到遺憾的。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