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對春晚搭檔分開,是我最大的意難平
原創 九毛九 十點人物志

作者 | 九毛九
編輯 | 芝士咸魚
十點人物志原創
每年春晚,我最期待的節目就是小品,除去期待演員們花樣百出的包袱段子,還有他們身上不容忽視的CP感。
看過十幾年春晚,我有種越來越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好好嗑啊!
如果CP感能夠量化,春晚舞臺一定濃度超標。
所謂的小品CP,指春晚舞臺上配合默契的小品搭檔,他們或許年齡差異巨大,性別不同,但只要站在春晚舞臺上,就會讓觀眾移不開眼。
就像你無法習慣有宋丹丹登場的春晚舞臺上沒有趙本山;你也無法想象有沈騰出場的小品節目里沒有馬麗。
如果偶像劇男女主的CP感,藏在對視、壁咚和浪漫背景音樂的氛圍里,那么春晚小品搭檔的CP感就是:永遠互懟,永遠看不順眼,卻也永遠能接住彼此的話茬兒。
春晚舞臺有多熱鬧,這些小品金牌搭檔就有多令人懷念。

初代CP,開天辟地
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彼時“小品”對中國人來說,還是個陌生的概念。
最接近這種形式的表演是一場啞劇,節目名為《吃雞》,表演者王景愚用肢體語言和夸張表情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一年后,來自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兩位男演員,在春晚舞臺上組成了一對搭檔,憑借精湛的無實物吃面條表演,一吞咽一吸溜,靠肢體、語言和聲音的演繹,觀眾們笑得前仰后合。
即便你并不出生在那個年代,他們的名字你也一定耳熟能詳——陳佩斯和朱時茂。

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吃面條》片段
自此往后,不上升價值、純粹搞笑逗樂的小品登上了春晚舞臺。而開創春晚小品先河的這兩位演員,也成為春晚小品的初代CP,支棱起往后十幾年春晚小品的半壁江山。
那些年,他們攜手出演了《吃面條》以及續集小品《拍電影》,把演員大冬天穿背心上陣的顫抖演得惟妙惟肖,觀眾們隔著電視機都冷得一激靈。
1986年的小品《羊肉串》和1989年的《胡椒面》,朱時茂和陳佩斯將小商販和城管、鄉下人和知識分子的反差與對立,用喜劇的方式塑造出來,靠劇情的張力博得滿堂彩。

1989年春晚小品《胡椒面》
朱時茂陳佩斯合作的最經典的一部作品,還得屬兩人在1990年春晚上演的《主角與配角》。當朱時茂攔著陳佩斯,讓他不要搶戲時,陳佩斯的經典臺詞“你管得了我,你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嗎”成為時代金句。
至于表演中“皇軍托我給您帶個話”“你小子也叛變啦”等臺詞,至今還能在B站的視頻彈幕里頻頻刷到,成為年輕人愛用的口頭禪。

《主角與配角》經典臺詞
對于朱時茂和陳佩斯而言,轉折點發生在1998年。最初,陳佩斯以“創作理念不合”為由,退出央視春晚。
一年之后,陳佩斯和朱時茂因為版權問題,又將央視告上法庭,他們最終贏得了官司。但這對初代CP也徹底告別了春晚小品舞臺。
朱陳CP逐漸落幕的同時,另一對春晚搭檔以不可小覷的速度從春晚舞臺上崛起。
1988年,評劇演員趙麗蓉跨界登上了春晚小品舞臺。四年之后,這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攜手另一位小品演員鞏漢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春晚搭檔生涯。

人們印象最深的一段,或許是小品《媽媽的今天》,趙麗蓉帶著唐山口音的臺詞,“探戈就是趟啊趟著走,三步一回頭,五步一招手,然后接著趟啊趟著走!”
這句經典臺詞成了那一年全國人民爭相模仿的順口溜。
此后幾年間,趙麗蓉和鞏漢林默契合作的《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將出馬》挑起春晚小品界的大梁,多次獲得了全國觀眾最喜歡的節目小品一等獎。
1999年春晚的《老將出馬》,趙麗蓉當時年過七十,得了肺癌,是她最后一次出現在春晚舞臺上,兩人扮演迎接外國客人的兩位單位主任,趙麗蓉身患重病,依然取得了近乎炸場的效果:
“點頭yes搖頭no,來是come去是go,要打招呼喊哈嘍,哈嘍哈嘍哈哈嘍!”

洗腦的英文發音,成功帶偏無數年輕人,至今你都能在喜劇舞臺上見到操著一口唐山口音的年輕人。
可惜的是,第二年七月,趙麗蓉因病離世,這對春晚舞臺的金牌搭檔也因此落幕。
無論是朱時茂陳佩斯,還是趙麗蓉鞏漢林,當人們提起這兩對初代CP時,多少有些惋惜,那些誕生于世紀末、擁有強烈時代特色的小品視頻彈幕上,如今只剩下滿屏的“爺青回”。

只要爬墻速度足夠快,塌房就追不上我
初代經典小品CP之后,此后十數年,春晚小品走向了CP大亂燉時代。
“我連臉都不要了拿什么搶戲啊”和“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逐漸成為時代的眼淚,趙本山和蔡明各自的CP宇宙倒成了春晚舞臺的兩大亮點。
其實,趙本山的CP宇宙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活躍了。
1990年,趙本山帶來他在春晚舞臺上的開山之作《相親》。這個人帶著他標志性的深藍色帽子,開啟了春晚舞臺上龐大的趙本山宇宙。
往后將近二十年,趙本山搭檔了黃曉娟、高秀敏、范偉、宋丹丹等人,幾乎從未間斷地在春晚上“刷臉”。

小品《拜年》
從1990年到2011年,趙本山的CP宇宙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鐵打的趙本山,流水的搭檔們。
1999年,陳佩斯、朱時茂與央視決裂的一年,也是趙麗蓉和鞏漢林最后一次合作的那年,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橫空出世——《昨天·今天·明天》。
這部由趙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合作的小品,打開了春晚小品的新時代。
我叫白云。我叫黑土。
我七十一。我七十五。
這是我老公。這是我老母。
對仗工整的順口溜,直到今天都是被年輕人拿來玩爆梗,你在街頭隨便拉一個人,說出上句,他就能給你接上下句。

甚至雙11時人們愛用的“薅羊毛”這個詞,也是出自這一經典小品。毫不夸張地說:現在我們玩的語言“梗”,都是當年的春晚小品玩剩下的。
趙本山像是春晚舞臺上的大男主,搭檔范偉、高秀敏演出的《賣拐》三部曲,開啟三年“大忽悠”生涯,小品中的金句“一雙好腿我能給他忽悠瘸了”“要啥自行車”至今令人津津樂道。

他跟老搭檔宋丹丹表演的《策劃》,讓“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斗機”成為全國通用的順口溜。那些年,趙本山的高光時刻竟從未停過。
誠然,趙本山的金牌搭檔宋丹丹在春晚舞臺也貢獻了無數名場面,但真要說有哪位女性小品演員的CP宇宙能與趙本山媲美,還得是蔡明。
蔡明在春晚舞臺上演過的角色豐富度無人能及。她1991年初次登上春晚,和鞏漢林搭檔出演小品《陌生人》,蔡明穿著粉嫩的小裙子,演了一個從鄉下來探親的年輕女孩。
鞏漢林在她的春晚搭檔中只是匆匆路過,兩年后,蔡明CP宇宙迎來了真正的主角(之一)——郭達。
兩人攜手搭檔十多年,早在1996年,就迎來了搭檔階段的第一個小高峰《機器人趣話》。
蔡明飾演的機器人放到今天來看,頗具賽博朋克風,據說為了演好機器人,她兩個月沒吃一粒米,好在,這個機器人也成了她在春晚舞臺上的經典形象之一。

1996年春晚小品《機器人趣話》
似乎每當蔡明出現在春晚舞臺,都能讓人眼前一亮,她挑選的角色鮮少與從前重復,時而演粉嫩的小姑娘,時而扮成讓人又愛又恨的毒舌老太太。
2013年的小品《想跳就跳》,蔡明就扮成了一位毒舌老太太,此時她的固定搭檔已經從郭達變成了潘長江,臺詞依然經典:
“都是千年的狐貍,你跟我玩什么聊齋啊。”
“惡心他媽給惡心開門,惡心到家了。”
辛辣的小品臺詞,二人懟天懟地的表演,聽得觀眾直呼過癮。

2013年春晚小品《想跳就跳》
而她與潘長江的組合,也漸漸深入人心,讓兩人接連多年在春晚舞臺上搭檔演出,成了固定搭檔。
回想趙本山和蔡明開啟的春晚CP宇宙,雖然被調侃為“CP大亂燉”,但他們與每位搭檔的合作演出,都堪稱熒幕經典,讓觀眾感受到了不同階段小品的魅力。

春晚小品的本質就是嗑CP
無論是初代春晚小品CP,還是趙本山和蔡明各自的CP宇宙,如今來看,都成了有些遙遠的古早回憶。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近十年,春晚小品演員逐漸呈現年輕化的特點,不少年輕喜劇演員在春晚舞臺大放異彩,一代又一代新的春晚CP也隨之誕生。
比如開心麻花的沈騰和馬麗,兩人登上春晚的第二年,就以“打敗你的不是天真,而是無鞋(邪)”的金句,讓全國人民記住了這對新晉春晚搭檔。

這股新興力量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春晚小品格局的變化。對于傳統的春晚小品節目來說,劇本講究規整,每個笑點前都會設計好足夠的層層鋪墊。
而開心麻花正是打破了這種規整感,猝不及防地給你抖個包袱,笑點來得意料之外,又于情理之中。開心麻花團隊是近幾年的春晚常客,代表著一股新興的無厘頭風格登上了春晚舞臺。
2014年,小品《扶不扶》直擊人們關心的社會熱點,說的是好心小伙郝建扶起大媽卻引起誤會的故事;2019年的春晚小品《占位子》,沈騰馬麗飾演的家長們,又因爭搶孩子在教室的座位引發笑果。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同樣吸睛的小品搭檔還有賈玲與張小斐,自2018年起,兩人共同在春晚上帶來小品《真假老師》,賈玲一段“這放寒假了,寒假作業不往家里拿,開學交啥啊,焦頭爛額啊”引起了全國家長的共鳴。
往后幾年間,她們還同臺演出了《啼笑皆非》《婆婆媽媽》《一波三折》等多出作品,讓這對春晚搭檔成功出圈,也為后來《你好李煥英》的現象級成功埋下伏筆。

小品《真假老師》
現實中,兩人相識于微末,多年來互相照顧扶持,也讓不少人在春晚舞臺外,感嘆自己這次嗑到了真正的友情。
有人說,看春晚小品的本質就是嗑CP,初聽或許有些突兀,但細想便會發覺其合理性。
我們看春晚小品時,故事的編排固然重要,但更關注的其實是搭檔間的默契。
我們懷念穿著大紅毛衣的老太太趙麗蓉時,也會懷念梳著油頭,一臉精明的鞏漢林;
我們懷念永遠戴深藍帽子、穿深藍棉襖的趙本山時,忘不了穿紅背心扮老太太的宋丹丹……
他們和搭檔們間的舞臺默契,共同成就了一場場精彩演出,他們的舞臺形象也成了我們腦海里的春晚記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6年,趙本山和宋丹丹、崔永元合作《說事兒》時,節目一開始,趙本山原本出現了一處失誤,他忘記了拿本該帶上場的包,包里有后續需要用到的重要道具。
幸好宋丹丹及時引開了鏡頭,讓趙本山從側面把包拿上來,才化解僵局。

2006年春晚小品《說事兒》
直到幾年后,宋丹丹接受采訪時,這段春晚往事才被曝光。此前,竟沒有一個觀眾看出這則小品里的失誤。
或許這些小品搭檔在舞臺上相互配合的時刻,才真正體現了喜劇演員的情感張力。
人們之所以嗑春晚CP,是因為我們在春晚中看到的,不僅是演員們的喜怒哀樂,也有我們自己的春節記憶。
因此,我們被小品搭檔們的相聚分離而牽動著情緒。

他們可能像你鄰居家兇巴巴的奶奶,可能像樓下總揣著手看人下棋的大爺,可能像隔壁每到深夜就吵架的夫妻,可能像跳廣場舞跳得最歡的那個阿姨。
讓你時不時會懷念,又時不時會想起。
又到了每年春晚小品備受關注的時刻,衷心感謝并懷念這些曾為我們帶來歡笑與陪伴的春晚搭檔們。
原標題:《這對春晚搭檔分開,是我最大的意難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