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欄| 寶貝,把這里畫滿
編者按:孩子有自己的創造力,孩子有自己的想象力?,F在不少家長和老師在指導孩子創作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強行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這種不經意間的引導,會破壞孩子天生的創意。親子學堂特約作者楊逸不定期分享家庭教育中經常被忽略的問題,讓每一位家長都能更好地培養自己的孩子。
每每經過兒童美術機構,“職業病”總會促使我駐足于櫥窗里那些小朋友的作品前。絕大多數作品色彩豐富,畫面充實,非常亮眼,其中有些作品已經非常具有裝飾設計感。
“寶貝,把這里畫滿!”“下面太空了,換一個顏色,把它畫滿!”曾經我以為個別老師喜歡這樣豐實的裝飾性畫面效果,后來發現指導孩子“畫滿”幾乎成了行業慣例。
“為什么要求畫滿?“ 我曾和幾位來自不同機構的兒童繪畫老師交流過這個問題。“彌補兒童繪畫技法的不足”,“讓畫面更好看”,“有裝飾效果”,“令家長滿意”, 這些是我得到的比較一致的回答。無怪乎“畫滿”成了兒童繪畫教學中的一個要求,一個慣例。

那么孩子又會作何反應呢?
我曾聽過一些孩子堅定的表達:“老師,我不想畫滿,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老師,不要在我的作品上畫。”“老師,我就要這個顏色,不想改!”
我也聽過有的孩子無奈地表示,“媽媽,這一塊是老師非要幫我畫的?!薄拔也恢罏槭裁蠢蠋熣f我沒畫完, 我真的畫完了?!?孩子的這些話說了歸齊就是一句:“我的作品應該讓我做主!” 這是多么令人鼓舞,這才是兒童藝術創作的根本。
從內容上來說,孩子的作品都是故事,他們只在意自己的故事講沒講完,卻不會在意畫面滿不滿。所以“畫滿”這個要求和孩子的創作沒有任何關系。
從技法來說,孩子很少能達到“畫滿“的要求。
所以老師的“點睛”和“代勞”變得順理成章,成為常態。
色彩間隙處的勾線,關鍵部位的修飾提亮,令畫面效果凸顯出來?!白寖和嫕M,畫不滿的老師來填滿!”在這樣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創意不是孩子的,畫面不是孩子的,這樣的作品當然也不屬于孩子。
留意我們身邊那些得到普遍認可的兒童畫,不再呈現兒童的稚嫩樸拙,而是以專業的大膽撞色凸顯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以流暢的勾線,使得色塊與色塊之間完美貼合,幾乎沒有一絲縫隙。“點睛”和“代勞”比拼的是老師的功力,和孩子的創作沒有關系。

遺憾的是,能堅持為自己的作品作主的孩子實在是鳳毛麟角。普遍的狀況是,當孩子發現媽媽總是喜滋滋地把實際上并不屬于自己的作品秀到朋友圈后,過不了多久,孩子也不在意這種“根據老師的要求畫滿,再經過老師點睛代勞的畫作”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慢慢地他也就不在意自己到底想畫什么,想要表達什么了。
這是多么糟糕的教育。這樣的教育隱含著兩個更可怕的暗示:其一,真實與否不重要,博得他人的贊譽更重要。其二,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創意不重要,老師的要求,成人的標準更重要。這樣的藝術教育,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一劑麻藥,對孩子來說不是滋養,而是慢慢滲透的傷害。
真正的藝術教育,要讓孩子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自由地表達自己,要實現這樣的表達須要老師、家長給予他們空間,給予他們自由,為他們“留白”。

作者簡介
楊逸,翼展風迎(菩提樹屋)家庭教育發展中心創始人,“PPM繪本親子教養模式”理論創立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