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城市志|成都東進重慶西擴,成渝“雙城記”漸入佳境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至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經迎來三周年。
作為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后,第四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成渝雙城經濟圈承擔著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重任。
歷經三年建設,成渝雙圈到底交出了怎樣的發展答卷?最近,四川、重慶兩地都發布了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績單。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或許可以是——成渝“雙城記”,已漸入佳境。
經濟總量站上新臺階
看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成就,經濟總量的變化,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維度。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GDP7.4萬億元、增速8.5%,占全國比重由2019年的6.3%提升至6.5%,兩年年均增長6.2%、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202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3.3%,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
這組數據直觀地表明,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升。這樣的發展表現,與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增長極的定位,構成了呼應。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成都宣布,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成都經濟總量進入“兩萬億俱樂部”。這意味著,成都站上一個新的臺階,成為全國第七座GDP超兩萬億城市。
截至2022年底,中國內地七座GDP超2萬億城市,就有兩座在成渝雙城經濟圈,這也是成渝之所以能夠被賦予經濟“第四極”重任的一個重要注腳。
事實上,從2022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至2022年底,重慶距離3萬億的門檻應該也非常接近了。重慶與廣州的GDP排名是否會發生變化,以及何時能夠重回全國GDP“第四城”之位,也再度引發關注。
經濟總量或許只是一個比較宏觀層面的經濟發展衡量標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能夠直接標注一個地方在全國經濟大盤中的分量。
如果把觀察的視線放大就能發現,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中重慶之外的另一半——四川(多數區域都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范圍),于2021年經濟總量也已突破5萬億元。
在去年8月召開的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中,四川還與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等一道被明確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要勇挑大梁,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這也可以看作是對成渝雙城經濟圈能級的一種認可。
重慶、成都構建新的競合關系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無論是最開始的“成渝經濟區”,還是后來的“成渝城市群”,抑或是現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兩大極核城市的重慶、成都,它們之間的競合關系,對于成渝地區的融合發展而言,始終是一個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重慶與成都之間的關系都可以用微妙來形容。一方面,兩座城市可謂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彼此間的聯系交往一直以來都非常密切。乃至于在一些外地人眼中,至今也容易把這兩座城市搞混淆。不夸張地說,在全國的“雙子星”城市中,重慶和成都可能是最具兄弟氣質的組合。
但另一方面,由于產業結構趨同,以及在一些發展定位上的模糊性,兩座城市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于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都可以說是競爭大于合作。這使得兩地在融合發展上的“內耗”因素,不容忽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成渝要唱好“雙城記”,深意或正在于此。近年來,從合作機制的完善到重大項目建設的推進,再到產業等諸多方面的抱團發展,重慶和成都的“雙城記”,已然奏響了新的序曲。
比如,一個具有標志性的戰略動向是,近年來成都持續實施“東進”戰略,重慶則加速“西進”,兩地相向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此大背景下,兩地各個維度的合作發展明顯步入快速通道。如去年9月,《強化重慶成都雙核聯動聯建合作項目事項清單》就囊括了34個合作項目事項,涵蓋交通基礎設施、現代產業體系、科技創新資源、城市服務功能、社會公共政策等多個領域。
以基礎設施為例。備受關注的成渝中線高鐵已于去年11月底正式開工建設,該標志性線路建成后,成渝雙核將實現1小時內通達;國際班列方面,兩地明確要共同在德國杜伊斯堡啟動建設海外倉;跨境公路運輸方面,兩地已啟動建設線下跨境道路運輸集散中心……
此外,在產業上,兩地也明確要共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如汽車產業方面,成渝兩地已有超過130家零部件企業相互融入對方整車配套;在聯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方面,兩地堅持規劃發展“一張圖”,合力構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目前,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生產了全球66%的iPad、50%的筆記本電腦、10%的智能手機,成為全球前十的電子信息制造業聚集地。
在公共服務方面,重慶和成都之間也在加速破除一體化的壁壘。以最受關注的就醫和住房政策為例,目前成渝兩地已推進醫療機構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和放藥平臺共建,公積金貸款則實現了互認互貸。另外,成都平原經濟區與重慶主城區及區縣公共交通也實現了一卡通、一碼通。
應該說,在過去幾年時間里,重慶和成都這兩座極核城市在諸多方面的距離都在加速拉近,彼此展現出了更強烈的抱團發展意愿和更高效的合作行動。
并且,合力之下,在產業、基礎設施、改革試點等多個領域,成渝都聯手拿到了國家政策的大禮包,嘗到了相向發展的甜頭。這也為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合作示范以及更強的帶動力。
“中部凹陷”加速破題
相對于前三大城市群,成渝地區的合作發展,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掣肘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在重慶、成都兩大中心城市之外,因為缺乏有力的次級城市支撐,而呈現出“中部凹陷”的狀況。
過去三年,成渝地區在這個方面的補短板工作,成效比較明顯。
從次級城市的發育看,目前成渝地區在重慶、成都之外,已擁有綿陽、宜賓兩大GDP超3000億的經濟副中心城市,并且它們各自在科創和新能源產業方面,建立了比較突出的特色優勢。可以說,成渝地區的發展引擎更多了。
而在川渝毗鄰地區的發展上,過去三年更是有一批具有突破意義的大動作。
比如,四川廣安劃入重慶都市圈,建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都可看作是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示范樣板,將為更多川渝毗鄰地區的融合發展,摸索出更多的體制機制條件,從而有效緩解川渝連接地帶發展水平不高,合作緊密性不足的現實尷尬。
在公共交通方面,川渝兩省市間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通道已達20條。2020年4月至今,川渝毗鄰地區陸續開通了20條跨省公交。這也給極核城市之外的地區抱團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實際上,弱化中心城市對周邊中小城市和地區的虹吸效應,構建更加協同、共享的發展格局,一直以來就是成渝地區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過去幾年,不管是毗鄰地區發展呈現出的新氣象,還是非核心區域在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獲得的新機遇,都預示著這個任務的完成按下了加速鍵。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綜合能級和國際競爭力,強化協同輻射帶動作用,以大帶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點帶面、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目前來看,經過三年的努力,這一目標正在不斷接近。
當然,著眼未來,無論是從宏觀上的經濟發展階段看,還是從諸多具體指標而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真正挑起中國經濟“第四極”的重擔,依然還有很多路要走,有很多題待解。
前不久召開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就提出了一攬子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在強化成渝“雙核”聯動聯建上實現更大突破;在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上實現更大突破;在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實現更大突破;在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學城上實現更大突破;在深化毗鄰地區合作上實現更大突破;在提升兩地群眾獲得感上實現更大突破;在構建高效協同合作機制上實現更大突破……
要實現這些“更大突破”,必然需要“更大努力”。

海報設計 白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