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書 | 《一息之間》:關于自由潛水,我們一直誤解重重
Melissa
替《孤獨星球》寫了三十幾本旅行指南以后,來自洛杉磯的自由撰稿人亞當·斯科尼克把目光投向了一個神秘而危險的小眾潛水項目:自由潛水。而促成他花費兩年時間,針對上百名專業人士進行采訪,寫出《一息之間》這樣一本純粹以消解自由潛水運動背后的各種迷思為主題的非虛構文學,契機只是因為他遇到了一位熱情、謙遜、才華橫溢的潛水者尼古拉斯·梅沃利。不巧的是,后者在兩人相識后的一周內,死于巴哈馬藍洞深度挑戰賽(Vertical Blue)中途,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死于開放水域公開比賽的潛水者。
梅沃利之死,讓斯科尼克意識到,自己對于競技性自由潛水的興趣,被永久性顛覆了——他開始以跟蹤報道的方式,徹查梅沃利的死因,追究這項運動的意義,以及運動員們在突破體能極限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本總結之作。

《一息之間》帶來的閱讀體驗,注定不會像同領域其他暢銷書,譬如詹姆斯·奈斯特的《自由潛水與反傳統科學》(Deep:Freediving, Renegade Science)或是《海洋告訴我們的事》(What The Ocean Tells Us About Ourselves)那么富有煽動力——讓人讀得津津有味之余,亦樂意懷著各種美好憧憬,去接近這項運動。恰恰相反,斯科尼克在書中流露的一些觀點,就像一盆冰水,澆熄了很多人心頭對于縱身一躍,像海洋哺乳動物般穿梭深海的不切實際的狂熱。
故事從悲劇發生的現場,即2013年11月巴哈馬長島的迪恩斯藍洞開始講起。作者采用多層敘事以及非線性敘述的手法,把梅沃利的成長軌跡,其人的天賦、志愿、生活態度,透過所在的潛水社群以及來自朋友圈的故事分享,梳理得十分精細。在塑造人物之余,作者又加入了兩條重要的浮線,一方面是對梅沃利的死因進行研究,試圖從生理學、臨床、醫療救援的合理性等不同維度給予解釋,另一方面則由這個罕見的個案(據斯科尼克說,是三萬五千人中僅有的一例)延展開來,透過自由潛水領域內屢見不鮮的淺水暈厥、肺擠壓、氣泡栓塞導致的中風等等疾病征象,質疑競技性自由潛水的弊端,還有運動員們因一味追求深度而忽略人體在水下活動的生理極限,帶來的巨大風險。
“自由潛水領域常見的肺擠壓可與曲棍球或足球引發的腦震蕩相媲美——這個隱患多年來完全被人們誤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出現的頻率只有變得更高?!?/p>
作為對上述現象的成因的解釋 ,斯科尼克用了整整一個章節對自由潛水近七十年來的發展脈絡加以闡述,告訴我們,潛水者們是如何把水下紀錄由三十米拉長到一百米,而在此過程中,一名潛水者從新人變到熟手所需要的時間又是如何逐步縮短,變得不再可控的。

一位在藍洞深度挑戰賽負責救援工作的潛水員,在受訪時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或者他的話也意味著部分真相:“2011年起,競技性自由潛水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那以前運動員都已經適應了深處的環境,他們經驗豐富,訓練多年,但之后我看見很多沒有生理知識也不知道如何適應水下壓力的新人下潛到了難以置信的深度?!?011年,是梅沃利正式接觸自由潛水的年份。
人們傾向于用運動本身的危險性為個體死亡歸因,然而,在梅沃利的故事里,斯科尼克更想傳遞的信息是,死亡并不意味著結束,還有許多問題仍未得到解答。如果梅沃利不過分執著于深度,或者更有耐心的話,如果醫療隊救援程序沒有出現失誤,又或者比賽制度更為合理的話,悲劇能否避免?了解肺擠壓,以及其他常見于深度潛水者的肺部損傷,對于我們認識這項運動有何幫助?這些教訓能幫助預防未來的死亡嗎?
作者并沒有針對上述問題直接進行解答,事實是,時間給了我們想要的答案。在梅沃利逝世的兩年后,自由潛水的比賽規則發生了變化,舉例來說,新的比賽規則要求選手的下潛目標不得超過個人最好成績三米以上,一旦選手在下潛過程中進入停滯狀態,則需要立即提升,否則將被取消參賽資格。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積極的轉變,體現在人們對這項運動的認知上——幾乎所有參與自由潛水運動的人都開始意識到肺損傷的慢性危害,這是過去數十年里不曾有過的現象。

《一息之間》的敘事方式和結構鋪排十分巧妙,故事的高潮,或者說“戲肉”,被放置在了開篇,而在之后的每個偶數章節和奇數章節,作者采用雙線平行結構推進敘事,既對自由潛水這項極度迷人又極度危險的運動加以解密,同時不忘以對話、軼事、生活片段之類的細碎模塊,逐漸完成梅沃利的性格拼圖。
我們的主人公是一個矛盾、復雜,難以一言道盡的人物,既叛逆不羈、特立獨行,同時又熱情、積極、關愛他人,或許是因為成長過程中長期被父親忽視的緣故,梅沃利自幼時起就活得像一個朋克、一個自由主義者,甚至像《搏擊俱樂部》電影里描述的那些死懟消費社會的激進人士一樣,他早早的就放棄了對“美國夢”和傳統社會價值的追求,把興趣轉向了吃純素食、占領空屋、拍攝獨立電影、過游蕩的生活上。潛水是梅沃利童年時代最喜愛的運動,漸漸的,發展成一種契合靈魂的快樂,生命中最不可割舍的部分。
書里有不少關于梅沃利的描述,展現的是一個人性格中的不同側面,時而多情、苦惱得像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時而堅定得像個殉道者,讀起來都讓人信服。甚至我們會因為全面體察到一個人的困惑、野心,對愛與友誼的渴望,對自我的嚴厲約束,而不由得感同身受,心酸于天才的故事過早收場。

有兩個片段,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感觸極深的。一個是梅沃利在二十多歲年紀(當時他在紐約做著電視劇制片助理工作),在日記里留下一段話,記錄了某一日他在刮暴風雨的夜晚去海濱潛水的心境:“漫步在颶風中,雨點如刀割,六英尺高的浪頭飛濺在我的身上,狂風似乎將我變成了理想中那個成熟冷靜的自己?!?/p>
還有一段話,是在意外發生半年前,他說給經常聽他告解的神父聽的。
“我認為自己有一份來自上帝賜予的天賦。我可以一口氣潛水超過五分鐘,但是我想知道的是,這是一種罪惡嗎?”
“因為圣經上說不能殺人,我不知道這種冒險是否得當,我是否太過逼迫自己了,或者這究竟是不是罪惡?”
說到底,《一息之間》講述的仍是一個天才隕歿的故事。其中某些反英雄式的故事要素,與2017年熱門人物傳記電影、基于美國九十年代著名花樣滑冰運動員塔尼婭·哈丁的生活經歷改編的《我,花樣女王》有所重疊。一樣是天賦異稟,付出異于常人的努力,一樣是選擇去過毫不妥協的人生,以失敗落寞告終。兩者的不同之處或許在于,梅沃利的溫暖和善意,已經變成了一種可以感知、觸摸得到的漣漪效應,留在他造訪過的巴哈馬、羅阿坦島等地看似封閉且具有競爭性的潛水社群中。這一點或許可以給予讀者些許安慰。
亞當·斯科尼克在接受知名水下攝影雜志DPG采訪時,將自己的主人公同《荒野生存》的主人公克里斯·麥坎德利斯(Chris McCandless)放在一起比較。他認為兩者的悲劇有相似性,他們都傾向于邊做邊學,自行其是,而兩者所投身的領域,無論是水下還是野外,都不存在試錯、糾錯機制。因而最后,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觸碰、推進了個人極限,并為此付出了代價。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