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歲晚照新晴”,海上名家作品走進杉達學院
12月29日,“歲晚照新晴:海上名家邀請展”在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五樓展廳舉行,展覽展出了來自上海美院、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雕院等專業院校和創作研究機構的藝術家的作品。
上海杉達學院辦學至今已有30年,旗下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設各類設計學科,2019年設立的校級科研機構人文藝術研究中心,將更多藝術家、藝術作品、學術論壇,以及藝術審美教學引入校園。

王劼音,《冮南花》,布上丙烯,120x50cm
在數字化、圖像化生存的今天,關于藝術與藝術教育的思考已逾出藝術學的邊界,新興的文化形式正在形成,數字技術改變著年輕一代對藝術的感知、欣賞和理解方式。以學院教學為例,當下大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和理解多依賴于技術中介、這種導向的消費型欣賞方式實際上取消了藝術欣賞者與藝術作品在審美和意義層面任何真正交流的可能性。

姜建忠,《解讀戴安.阿勃茲NO.8》,布面油畫,170×130cm,2017年
這正是上海杉達學院人文藝術研究中心將“海上名家邀請展”引入校園的目的之一。另外,上海杉達學院定位在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科偏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如服裝設計、產品設計等專業都與實際應用相連。所謂應用型人才,除了藝術學的理論技能,更重要是把理論方法切實應用到工作實踐之中。為此需要在校期間特別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
“如何把自己在校期間的作業在將來轉化為作品,再從作品轉化為產品,更進一步的希望基于應用技術大學的背景,將來將產品轉化為商品,真正面向市場。”上海杉達學院校長陳以一說,“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藝術理論和審美的熏陶鋪墊,這是未來作品經過產品轉向商品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礎。就藝術專業教學而言,每個科系都有自己的體系,也有一些共通做法。作為人文藝術研究中心,任務則更為綜合,需要跳出科系的范疇,向更多的學生進行藝術的傳播和教學。”
此次展覽展出18件作品涉及老中青三代,展出作品以油畫為主,也包括國畫與雕塑,可一窺海上繪畫在當下的傳承。
凌啟寧,《黃土》,25x30cm,油畫,2016年
凌啟寧,《北國》,25x30cm,丙烯,2016年
展覽中,王劼音、凌啟寧、邱瑞敏均有上海市美專求學的經歷,是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培養的第一代藝術家。王劼音的《冮南花》安靜而沉穩,帶著中國文人“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意味。1941年出生的王劼音其創作歷程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向西方看,但在1986年赴維也納進修后,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特別之處,創作開始傾向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在凌啟寧筆下,無論是《北國》還是《黃土》帶著內斂和蒼茫的底色。邱瑞敏油畫始終堅持著油畫民族化和現代化的探索,他在深灰色調中進行著內在結構和繪畫造型語言的發掘。

邱瑞敏,《思》,100×80cm,布面油畫,2015

邱瑞敏,《中學教師》,2015年,100x80cm
姜建忠、蔣鐵驪、白瓔目前均在上海美院教學一線,他們的油畫、雕塑和國畫作品代表了當下上海學院創作的水準。姜建忠此次展出的《解讀戴安·阿勃茲》是其近十幾年來一直延續的系列。在過去很長時間,姜建忠也一直在思考“寫實”和“具象表現”的本質區別。在探索和醞釀具象表現的真正內涵、并尋找圖示之時,正好看到了阿勃茲的攝影,她拍攝的扭曲的形象,讓姜建忠感受到了其中的關系,由此他將阿勃茲的表達與中國傳統形象做了意義化的融合,試圖把觀念和技術結合,畫一些有技術、有可讀性、耐看的,但不是傳統意義上審美的作品。

姜建忠《解讀戴安·阿勃茲No.7》 布面油畫170×130cm 2013
蔣鐵驪也一直在探索雕塑“本體”的問題,在他看來,雕塑的“本體”并不是塑造技巧,而是到達人性深度的可能性。白瓔的人物作品一直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與上海印記。“都市人”是他多年來觀照表現的主要載體。

蔣鐵驪 《周信芳》青銅 高 130厘米 2010年

白瓔《入境No.40》,設色紙本,2013年,46Χ46cm
馬楠的“靈山”系列油畫也是本次畫展的亮點之一。
馬楠,《靈山:高山仰止 清光大來》,90x80cm,2018年
韓碩、余啟平的作品呈現出中國畫的不同面向,他們的作品或依托寫生或表達自我。

韓碩 ,《三個女孩》 2013年
余啟平,《不愛讀書》,45x46cm,國畫,2018年
李哲虎則是以油畫為載體,承載中國文人畫的精神旨趣。石至瑩作品中學院的痕跡相對少些,此次展覽她以各式石頭入畫,其中包含的不僅僅是觀念,在書寫性的筆觸中,還能看出其對傳統的理解,繼而又大膽地拋去一些傳統的圖示。林森的雕塑細膩、精巧,試圖表現人與周遭發生共鳴的微小瞬間。
李哲虎,《問詢圖》,丙烯,2021年,50x60cm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上海杉達學院人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馬楠認為,展覽的意義在于提升學生的審美。

石至瑩,《巖石》,油畫,30x40cm,2016

林森,《水月志》,樹脂、不銹鋼,2013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4月,展覽期間還將舉行人文藝術論壇,發言專家學者包括姜建忠、李定軍、汪永江、蔣鐵驪、徐明松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