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衡城市研究·數據|成都:新區之后,原先的市中心何去何從
“新區”這個詞,對普通百姓來說,意味著新樓房、小轎車和大花園;對地方政府,可能更多意味著賣地、建房、招商引資。最早的國家級新區,是設立于1992年的上海浦東新區。25年過去,它嘗試了多種發展模式,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經驗。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19個國家級新區。我們今天的關注對象——2014年11月被國務院批復為第11個國家級新區的成都天府新區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建了新區,老區的情況如何?我們之所以注意到新區與老區的差別,源于一棟位于錦江賓館地鐵站旁200米步行范圍內的辦公樓。它雖位于最好的地段,但曾經的氣派抵不過時間的滄桑。新舊建筑交叉空置率高、辦公環境差、租金低是這一帶區域老辦公樓的普遍現象。從天府廣場往東向春熙路方向走,會看到不少樓宇面臨改造的境地。

成都市中心的相對衰落,除開年久失修、優化改造緩慢等自身原因,往南10公里就是剛建設3年的天府新區,其分流也是一大因素。雖然天府新區成立不久,快速的建設與極強的政策導向,極大分流了市中心的就業與生產活動。而“成本導向”的企業常常“喜新厭舊”。
從由手機數據得到的工作時間人口分布看,成都市工作人群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以及人民南路沿線,而天府新區已匯集了不少工作人群。以辦公樓為例,同等租金條件下,天府新區的辦公條件更好,市中心破舊的辦公環境顯得沒有太大的競爭力。在地鐵可達性與現在的人口聚集程度上,市中心也并沒有顯示出獨特的優越性。

新區與舊城背后的產業結構與發展邏輯,是造成現狀的原因之一。為探究中心城區提檔換代的方向,探索中心城區產業優化提升的發展路徑,我們利用產業大數據做了一次探索。
主要思路為分析現狀——產業關聯度模型搭建——基于現狀與規劃發展的潛在目標產業方向選擇。數據來源于,全國工商企業數據注冊數據(強烈感謝合作伙伴——量子數據的大力支持),包括注冊地、經緯度、注冊資本等信息,本文使用行業類別均到小類。
成都中心區與天府新區產業結構現狀
規劃的產業導向
從當下各種規劃來看,成都市中心的發展方向要以總部經濟、現代商貿及金融業、文化創意、休閑服務和新興產業發展為主;而天府新區則偏向信息技術與高端服務業。
先看成都中心區,其普遍意義上包含鹽市口、春熙路等商圈。在各類規劃中,對中心區產業的定位大致相同,但略有差異:

而天府新區的產業定位則顯得比較明確。《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總體規劃》指出,天府新區要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以電子信息和汽車研發制造為重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工程機械、航空航天、節能環保設備為主導)、聚集發展高端服務業(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創新研發、文化創意、行政服務、商務會展、高端消費)、休閑度假旅游和現代都市農業三個大方向。
做產業分析需要圈定范圍。我們取《成都市服務業集聚區規劃》中的城市核心區為市中心的研究范圍(下稱“市中心”)。天府新區選了天府一街——四街,即現在建設最為集中的區域(下稱“天府新區”)(如下圖)。

現實的產業差異
全市:成都市批發和零售、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發達
首先我們來看成都全市的產業結構(到大類):成都市主導產業為批發和零售業(42.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4%)、建筑業(8.62%),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7.77%)。
而在北京,以上產業對應比例分別是24.3%、19.6%、3.25%和3.02%。成都市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較為發達。



天府新區:各行業占比與全市水平比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絕對優勢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批發與零售業在數量上排第一與第二位,但占比低于市中心,其中批發與零售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總體上,天府新區現狀產業發展符合規劃定位,中心城區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具有絕對優勢。


所以,以上可總結為:天府新區產業的規劃與現狀與市中心區有差異,市中心的商務服務、金融業是優勢產業。
由此,要想發展市中心的產業,可以重點面向商務服務、金融業等產業的細分行業,進行提檔換代與招商引資。且商務服務、金融業等產業,租金承受力強、人群依賴度高、輕資產管理、附加值高,可作為重點引入對象。
有了大的概念之后,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對中心城區的細分產業發展方向進行篩選與定位。
我們要找的是與現有優勢產業關聯度高、市中心又比較缺乏的產業。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知道,什么產業在空間上的相關性比較高。
為了得到這個答案,我們建立了一個模型——全國產業關聯度模型。
產業關聯度模型的建立
隨著交通成本的下降,以及資本、技術流通成本的減少,一國之內區域性產業聚集越發明顯,分工協作日益顯著。為了識別各細分產業在空間上實際的關聯程度,我們設計了產業關聯度模型。
簡單來說,模型通過對全國范圍內的注冊企業的空間分布,進行機器學習與規律識別,以區縣為空間單元,識別出在同一個空間單元內各細分行業與另一個細分行業的聯系概率。最后得到下面這張圖譜。
圖中同一個顏色代表同一個中類產業。而節點越大,則表示與該小類行業有空間聯系的產業越多,也就是,與該小類行業在同一個地點出現的其他行業越多。

中心城應發展哪些目標產業
有了以上模型,我們便可建立一套成都中心城區應當發展的目標產業的招商引資邏輯。首先,中心城區的批發與零售業發達,交通區位好,與零售、餐飲、軌道交通、公共交通等相關度高的產業可作為目標產業。其次,可引入與市中心的現狀優勢產業相關的產業,這里選取市中心優勢產業的top10進行關聯。

通過產業關聯度模型,對以上產業的高關聯產業進行識別,最后設定篩選條件:
-與每類現狀產業空間關聯性在前10;
-所選產業屬于市中心的優勢產業或目標規劃產業(租賃與商務服務業或金融業);
-為差異化競爭,所選產業不屬于天府新區的優勢產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或科研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滿足篩選條件的產業,作為市中心的目標發展產業。

-餐飲、零售業、其他機械設備及電子產品批發自身聚集性較高,也就是說,這三個產業與其他產業聯系度較弱,不具參考性。
-金融業對交通區位優勢要求較高,也印證了在中心城區發展金融業的規劃是較為正確的。
-租賃與商務服務類中的會議及展覽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會計、審計及稅務服務是中心城潛在發展產業。
-金融類中的財產保險、貨幣銀行服務是中心城潛在發展產業。
并且,以上潛力發展企業在成都的現狀分布如下圖。從分布上看,現狀分布有所偏差。





很明顯,成都的市中心,應該把握好與新區的產業錯位發展。發揮自己在商業零售、金融、商業服務業、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優勢,有針對性地選擇可發展的企業。同時加快提檔換代的速度。
所以,這樣看來,新區與舊城并不是完全對立。一方面,在成都市“搶奪人才”的戰略影響和“省域經濟”虹吸效應的驅動下,成都市城鎮人口還會呈現增加的趨勢。另一方面,在新一輪的城市更新與“中優”發展促進下,市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優越的生活配套仍然會吸引一大部分人生活于此。
結語
本文建立了產業關聯度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礎上,設計了潛在發展產業的篩選邏輯,從中得出了一些比較有趣的結論,并為成都市中心的發展支了一些“小招”。即成都市中心應該把握好與新區的產業錯位發展。發揮自己在商業零售、金融、商業服務業、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優勢,有針對性地選擇可發展的企業。
然而,影響產業聚集與產業發展的因素太多,比如政策、資本、交通、產業基礎等等。產業更是需要“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共同作用。
隨著數據的多元化與技術手段的累積,城市規劃和管理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的方法,觀察本城市、本區域、全國范圍內的各類產業分布規律與內生機制,識別各類產業的聚集特性、生產環境偏好甚至政策需求,為區域的產業特征、發展方向、配套規劃、政策制定提供更好的支持。
城市招商與發展機構,可以在數據與算法的支撐下,細化產業招商對象,提高招商成功率與效率。隨著數據源的豐富,甚至可對目標企業進行信用好壞的篩選、評估在當地發展潛力、預測稅收等等。
作為城市數據研究機構,我們希望可以更多地利用數據和技術的力量,去支撐城市的發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