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5后育兒觀的逆襲 :“再苦不能苦自己”

文 | 金刀
編輯 | G3007
最近一條關于“一碗豆面”的視頻火上了熱搜。視頻中的媽媽正在做一種山西用豆面制成的美食—抿尖。本來是一個溫馨的畫面,但是由于視頻主配上甄嬛傳中詭異的音樂,加上文案“不出意外全家又要挨罵了”,使得畫風瞬間變成了恐怖片。

從評論區也可以看出,女兒并不愛吃抿尖,但是母親堅持要做,因為做的過程復雜且累,所以母親往往會把勞累的苦全部撒到周圍人頭上,以至于每次做這個小吃,全家基本成了災難現場。

該視頻之所以大火,是因為引發了評論區中的大量共鳴,許多網友都在分享自己家的經歷,基本上都是家長干了某些事情后,又無故發火。總結起來其實都是一個問題:自我感動式付出。
談到家長自我感動式付出,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曾經風靡全國的小故事:善良的媽媽吃了一輩子的魚頭,卻在臨終前告訴孩子,其實媽媽不喜歡吃魚頭,媽媽只是想把最好吃的魚肉留給孩子。這個故事其實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傳播背景,從人群來看95前更加能明白其中的含義: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物質資源匱乏,家長總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而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這一切本來是愛的教育,家長希望傳承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曾經愛的教育卻變成了“毒雞湯”。
01
父母愛的綁架
98年的小迪每次放假回家時,都會被她稱為“噩夢”。“以前在家里住了19年,感覺也沒這么深刻,但是自從上了大學后,每次回家都要和媽媽大吵幾架才行,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小迪告訴我們,和父母吵架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家務活:小迪的爸爸每天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掃一遍,不僅自己要親自趴在地上擦地板,而且做完飯每次都要立刻把鍋臺擦干凈。而小迪的媽媽堅持親手洗衣服,理由是這樣洗的干凈,而且不傷衣服又省水,家里的洗衣機基本上只使用甩干功能。小迪曾經多次勸父母買個掃地機器人,洗衣服就用洗衣機就行,做飯鍋臺幾天擦洗一次就行了,但總是遭到父母的冷嘲熱諷,罵她“不會過日子”。小迪這么勸她們也是事出有因:父母生她時候年齡已經不小,現在兩人都退休了,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沒必要這么勞累。但小迪的父母則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在教小迪怎么過日子,并且在省錢存給她,自己這么辛苦全是為了她,她居然還不夠理解。
小迪不是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一方面她也是心疼父母,另一方面她也是真受不了父母的嘮叨。小迪的母親只要每次洗衣服,基本上會把小迪和她父親,以及他們的衣服全部罵一遍,多年來基本上從來沒有變化過。小迪的爸爸也是基本上一邊擦地板,一邊痛罵。起初小迪也會幫著一起干活,不過自己干活的質量總是被父母diss,后面索性就不做了。
生活習慣:小迪的父母小時候經歷過艱苦的生活,所以在生活上一直保持著節約的態度,即使到了新世紀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老觀念總是扭轉不過來。例如在外出就餐的問題上,小迪也經常和父母發生不少沖突。小迪的父母認為,外面買著吃太花錢,而且不干凈又不營養,想吃啥不如自己在家做。而小迪就像所有年輕人一樣,覺得外面很多餐館做飯很好吃,而且又省得自己麻煩。一次,小迪因為優秀的成績,拿到了獎學金。趁著放假,小迪經過再三要求,請父母來一家當地很有名的火鍋店吃飯,沒想到卻誘發了另一次吵架。
小迪的父親倒是挺開心,一個勁地夸女兒有出息,拿了獎學金還能想著父母,但小迪的母親就全程把不開心寫在臉上。服務員端上來鍋,小迪的母親就會說一句:哦,68元就這么一個啥也沒有的鍋底?等著服務員開始上菜,每端來一盤,小迪的母親總是會補一句:XX元就買這么一盤菜?這一系列舉動直接把現場吃飯的氛圍降至冰點,小迪都恨不得當場離開,但最終還是強忍了下來。最后吃完離開時,小迪的母親還在那抱怨,花了幾百塊啥也沒吃到,這徹底激怒了小迪,當場就和母親吵了起來。
但是不出意外,就像過去無數次的說法一樣,小迪的母親全是為了她好:為了省錢,為了吃得干凈放心……即使小迪的家庭絕對屬于當地的小康家庭,她母親還是常年這套說法,拼命壓制小迪的各種需求,只為了一個目的——給小迪存錢!而且只要小迪希望他們能先享受生活,活在當下之類的,小迪的母親就會立馬開啟祥林嫂模式: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你以為我不會吃好的穿好的嗎……小迪被父母常年這樣的說法,搞的心里十分內疚。她總覺得自己欠父母太多,但是自己又過得很不快樂,而且父母估計過得也不快樂。
02
00后父母逆襲
要說00后育兒方式中,當屬一個口號叫的最響亮: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00后家長率先打破了傳統的育兒方式,即全家人圍著孩子轉。他們徹底放飛自我,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再考慮孩子的需求。

只要打開社交平臺,輸入關鍵詞“再苦不能苦自己”,相關內容就會跳出來,這一切都是為了對抗曾經教育中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從80、90后家長開始把孩子戲謔地稱為“吞金獸”開始,年輕的家長們逐漸意識到,給孩子無限地投入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彌補自己心理上的某種缺失。例如爸爸們會給孩子買自己喜歡的玩具、游戲機,以填補自己兒時缺乏這些東西的空虛;而媽媽們則會給孩子報各種班,尤其是鋼琴、繪畫等培養藝術細胞的課程,以彌補自己兒時缺乏培養的遺憾。但是家長們逐漸發現,這種投入正在邊際遞減中,尤其發現給孩子們投入了沒什么效果,自己還因為巨大的經濟壓力喘不過氣來時,畫風開始逐漸變化了。

可能很多年輕人的家長發相關的內容在跟風玩梗,但是不難看出,年輕的家長們正在改變育兒的觀念,與其苦大仇深地自我感動式付出,不如在平等友好的環境中和孩子和諧共處,至少這樣雙方壓力都小一點。人生就這么短暫,何必為難自己,又為難最親近的人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