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2年度圖片·動物②|三重危機加速生物種類滅絕
地球是一個生命系統,它的運行為生命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新鮮空氣、 淡水、用于呼吸的大氣和種植食物所需的條件,從而使人類和其他物種得以繁衍。高度的物種多樣性是這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野生動物和野外空間減少,或者野生動物活動或自然過程受到干擾,地球生命系統將不再能夠運轉如常。

2022年9月19日報道(具體拍攝時間不詳),美國阿拉斯加,沿海棕熊和它的幼崽。
地球生命力指數顯示,全球范圍內觀測的野生動物的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9%,且這一趨勢并沒有放緩的跡象。部分種群規模下降的幅度更大——包括許多淡水種群。其中氣候變化,人類影響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方面影響較大。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已經開始對自然界產生各種影響,如果放任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 1.5 度,氣候變化對生物生存環境構成的威脅將愈發嚴重。棲息地的破壞對自然界也會有影響,導致地球從大氣中吸收碳的能力下降,并且在許多情況下釋放出以往儲存在樹木或土壤中的大量的碳。這意味著更多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并加速全球變暖。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9日,澳大利亞東部吉佩爾島附近的大堡礁,科學家在受損珊瑚上方的金屬晶格上培育珊瑚碎片。試圖將古老的知識與新技術相結合,為拯救珊瑚礁爭取時間。
近年來澳大利亞大堡礁遭受氣候變化影響。專家表示,盡管有警告,澳大利亞拯救大堡礁的努力仍不足以保護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免受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10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在東部海岸的科諾米島,一艘名為“科學駁船”的改裝渡輪上,科學家埃里克·比克爾和瓦萊麗·張伯蘭站在名為“四腳動物”的珊瑚修復設備旁。
瓦西尼島海岸附近的海洋區域由一個基金會和島上社區共同管理,自2010年以來每年種植超過8000個珊瑚,并在海峽中放置了大約800個人工礁,以恢復瓦西尼島的珊瑚公園。

當地時間2022年6月13日,肯尼亞希莫尼附近的印度洋,一名珊瑚礁修復管理員洗刷人工珊瑚礁群。
美洲南部珊瑚礁群蔓延一種神秘疾病。據悉,這種白色綜合癥會破壞珊瑚的組織,使這些色彩鮮艷的珊瑚變成死氣沉沉的碳酸鈣。這種白色綜合癥與珊瑚白化不同,并且更為致命。近幾年,墨西哥和德國共同發起珊瑚白色綜合癥研究項目,旨在解決該神秘疾病。

美洲南部珊瑚礁群蔓延一種白色綜合癥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超過11000種動物、真菌和植物受到氣候變化和惡劣天氣的威脅。紅色名錄指數顯示了整體滅絕風險的趨勢。報告顯示,珊瑚是物種中衰退最快的一組,而兩棲動物平均來說是受威脅最大的一組。
在以色列伊拉特,IUI的博士生Ayala Porat和IUI的學術實習生Kerem Citak收集的珊瑚幼蟲用于實驗,評估環境對珊瑚幼體發育和生存階段的影響。盡管亞喀巴灣的海水溫度上升速度高于全球平均速度,但紅海最北端的珊瑚礁表現出非凡的抵抗力,似乎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免疫。科學家們正試圖了解這些珊瑚在高溫下生存的生物能力,希望這一知識可以幫助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珊瑚礁。

當地時間2022年7月11日,以色列伊拉特,IUI的博士生Ayala Porat和IUI的學術實習生Kerem Citak在約6米深的地方設置珊瑚幼蟲網,在日落潛水時收集珊瑚幼蟲。
東非國家肯尼亞常年關注和重視野生動物保護。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這里正遭受4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該國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已采取多種措施,幫助野生動物度過干旱危機,但仍有包括斑馬和大象在內的1000多只動物死亡。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18日,肯尼亞安博塞利,一頭死于干旱的牛的遺骸躺在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附近的土地上。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18日,肯尼亞安博塞利,一只斑馬的尸體躺在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郊區的干枯土地上。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18日,肯尼亞安博塞利,一頭大象的尸體躺在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附近炙熱的土地上。
除了它們的內在價值外,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生態系統又為人類提供重要的服務。氣候變化與棲息地喪失等威脅相互作用,進一步加劇了物種的減少。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減少會加速氣候變化,形成一個進一步加劇情況的反饋循環。
人類活動
在這個擁擠的世界上,人和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地爭奪空間和資源,接觸更加規律,但并不是所有的互動都是 積極的。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但與其他地區相比,全球一些地區受到野生動物的影響更大。

北極熊
全球氣候變化使北極變暖對海冰的范圍、年齡和季節性持續時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剩余的海冰更年輕、更薄、更早融化、更晚重新凍結,這使得北極的人們可以進行更多的海上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和開采、跨北極航運和娛樂活動,例如旅游業。與此同時,北極熊重要棲息地的喪失迫使它們上陸,讓它們更接近人類活動地區。

當地時間2019年6月17日,俄羅斯諾里爾斯,一只北極熊走在郊區的Oktyabrsky礦場外。

當地時間2007年11月14日,加拿大,一只北極熊在郊外哈德遜灣邊緣覓食。
此外, 科學家們發現,越來越多的食物緊張讓北極熊更靠近人類的活動范圍。北極部分地區的北極熊正在陸地上尋找食物,包括鳥蛋,這可以使它們更接近捕獲鳥類 。北極熊也越來越習慣于在村莊發現的人為食物來源,包括垃圾填埋場中的食物垃圾以及為人類和家畜食用而儲存的食物。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31日,俄羅斯北部偏遠的新地島群島,北極熊在Belushya Guba村附近的一個垃圾場進食。
野生動物及野外地區(荒野、野地)的減少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如森林砍伐、大規模耕作、污染以及建筑和交通網絡建設,導致了棲息地喪失。棲息地的減少、破碎和退化意味著野生動物也在失去空間以及它們生存所需的資源。
現在,歐洲所有食蚜蠅物種中有 37% 面臨滅絕威脅。集約化農業和有害殺蟲劑、不可持續的商業林業、城市發展和氣候變化已被確定為食蚜蠅的主要威脅。

Cheilosia canicularis (食蚜蠅種類名稱)
食蚜蠅(Syrphidae)對地球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全球僅次于蜜蜂的第二大傳粉者群體,通常比蜜蜂表現出更高的訪花率。它們還能自然地控制蚜蟲種群,這種小型吸汁昆蟲會損害許多經濟作物,例如桃樹上的綠桃蚜 ( Myzus persicae )。

Brachyopa pilosa((食蚜蠅種類名稱)
集約化農業是整個歐洲食蚜蠅最常見的威脅,影響了所有 890 個物種中的一半以上 (475)。影響食蚜蠅的不可持續耕作方式包括適宜棲息地的土地轉化、牲畜過度放牧導致的棲息地退化以及自然和半自然棲息地的破碎化。此外,殺蟲劑的使用影響了該地區至少 55 個物種。棲息地的喪失或退化(特別是包括商業林業在內的各種驅動因素導致的古樹喪失)、城市發展和氣候變化是其他重要威脅。

Anasimyia lineata (食蚜蠅種類名稱)
在這種情況下,社區對農業生產和生計產生負面影響,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喪生,所有這些都削弱了保護的容忍度,可能導致沖突中涉及的物種被移除、殺害甚至根除。
外來物種入侵
全球有超過25%的物種絕滅事件與外來物種入侵有關,很多外來物種不僅不會表現出“水土不服”,還會在新的地區泛濫成災,成為“生態殺手”,造成非常嚴重的社會經濟影響。同時,外來物種入侵是導致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重要元兇,甚至可能會傳染一些人類的疾病。

南大西洋亞南極島嶼南喬治亞島,褐鼠。
南大西洋亞南極島嶼南喬治亞島遭褐鼠入侵200多年受嚴重破壞,當地政府斥巨資整治拯救島上物種。18世紀末期,老鼠被捕殺海豹和鯨魚的船引入,它們挖空地上的巢穴,吃掉海鳥蛋和幼崽。當地特有的鹡鸰和針尾鴨被逼得無處可去,面臨滅絕的危險。

在南大西洋亞南極島嶼南喬治亞島,人們布置老鼠誘餌。
外來物種入侵是環境資源保護中尤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特有的生物多樣性、生物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構成威脅,而且會對一國的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形成損害,并進而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

當地時間2018年9月16日,美國俄勒岡州埃爾頓,一群幼年牛蛙聚集在安普夸河的淺水區。牛蛙原產于美國中部和東部,被認為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影響水質并捕食許多本土的烏龜、青蛙和蛇。

當地時間2022年7月21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當地居民Jay Pasqua展示他在后院發現的死亡的非洲巨型蝸牛。它體型龐大、饑餓、繁殖速度快,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生物種類規模持續下降警示我們必須采取必要的行動來改變這種趨勢,扭轉生物多樣性曲線的走向。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還要創造條件使之恢復。這并不容易實現。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生態系統中的各個部分是彼此依存的,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盡快采取行動,我們一定能使這個世界恢復生機,變得更健康、更有韌性。
圖文來源:新華社、WWF、IUCN、視覺中國、澎湃影像

海報設計 白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