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92
- 18:08
生的力量:“四川很有希望”
还记得那年那些稚嫩的面孔吗?
如今,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如今,他们已经长成了你们希望的模样。
“长大我当空降兵”一句报恩的话如今程强已经履行。 十年前,村里来了许多解放军战士,12岁的程强说长大我要当空降兵,十年后他成为第38任黄继光班班长。
“可乐男孩”让阴霾的世界露出一丝微笑。 十年前,18岁的薛枭从废墟中被人拉出的那一刻,他说:“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的”。十年后,可乐从约定变成事业。
“敬礼男孩”让人们看到这个小小生命的感恩之心。 十年前,8个解放军叔叔抬起3岁的郎铮,郎铮举起虚弱的右手向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并不太标准的军礼。十年后,他依然没有忘记救他的叔叔的名字。
还有许许多多在地震时涌现出的稚嫩面庞,如今他们都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选择把伤痛留给过去,带着生的希望去面对未知,活出自己的样子。
- 18:08
代国宏:经历过苦难,才会更坦然
原北川中学高09级5班学生代国宏现在正在做着关于传承的事业。在刚结束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他获得了百米蛙泳的冠军。他说,传承是关乎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事,经历过磨难的他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然后珍藏着记忆,坦然面对人生。 - 18:06
汶川地震十年:昔日同窗重聚合影,告别过去,生活继续向前
昔日同窗重聚的末尾,留下了这张颇具特殊意义的合影。告别过去,生活继续向前。澎湃新闻记者顾一帆图 - 16:40
视频连线:一场特殊的班会在新北川中学进行
2018年5月12日,一场特殊的新北川中学班会正在进行。北川中学高09级5班同学再聚首,然而班会举行的地址是他们从未来过的新北川中学。跨越十年,多年未见的昔日同窗放松地坐在教室里,追忆往日学生时代的趣事,畅谈近况。澎湃新闻记者杨一图 未能赶来的同学与教室里的同学们视频通话。 - 16:02
川港康复中心:截肢患者从“躺着回去”到“走着回去”
今年5月,假肢矫形师邹有策正在为汶川地震伤员李应霞调试假肢。 辽宁省沈阳人,邹有策,目前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负责给汶川地震伤员安装与更换假肢。在“5·12”汶川地震中,他没到灾区参与救援,用他以前的话来说,他似乎与这场灾难无关。但10年来,他帮助400多名伤员站起来、甚至跑起来。
假肢与身体接触的地方就是接受腔,大小必须和残肢契合。不然,就好比穿了不合脚的鞋。十年来,这些患者需要不定期来到这里,更换接受腔,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一年需要更换2-3次接受腔,成年人平均也需要2-3年更换一次接受腔。回忆十年前,邹有策说,灾区严重缺乏假肢技师。当时,他在北京一家国际假肢销售企业从事假肢安装调试技术支持,不顾家人的各种反对,他来到成都。当时,川港康复中心还没有成立,他和来自香港的何锦华教授,面对上百名急需安装假肢的伤员,车间很小,假肢模型堆满了桌子,甚至过道。他说,当时的强度和压力是自己加给自己,发自内心想去加班,让他们尽快穿上假肢。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楼道地面全是白色的脚印,全是脚上沾着石膏留下的。
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团队正在工作。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图 汶川地震伤员李应霞出生在安徽,在都江堰打工,地震时,她居住的6层楼房剧烈摇晃,她和老公、妈妈以及妹妹都被埋在砖石下面,救援人员到了的时候,她让先救自己的丈夫,而自己由于被埋压时间太长,双腿截肢,一边胳膊被压断,脸上缝了40多针,到现在脸部还有三块钢板。而李应霞受了轻伤的老公却在出院后,一声不吭地离开她。
手术后的两年,她曾想过死,但舍不得家人,她咬下挺了过来。刚开始使用自己假肢的时候,她说,特别害怕别人的眼光,但现在,她已经能够自信地行走,这十年,她也再度拾起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回到都江堰酒吧驻唱,十年间,她上过选秀节目,用歌声和坚强鼓舞了很多人,她说,曾经她再也不相信爱情和婚姻,但现在慢慢地,她开始转变并希望在今年能够遇到自己的有缘人。
- 16:02
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致信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信。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希望各位代表围绕本次研讨会“与地震风险共处”的主题,踊跃参与,集思广益,为促进减灾国际合作、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新华网)
- 15:51
以骨灰制成“生命之花”雕塑,让生命成为永恒
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永久收藏“生命之花”雕塑。中国新闻网图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丧生的数十万人中,有一对姐妹也被灾难无情吞噬,她们是孪生双胞胎琦琦和佳佳。在经过琦琦和佳佳母亲赵德琴的同意后,中国艺术家舒勇以这对姐妹的骨灰为材料,创作了纯白色的“生命之花”雕塑。5月9日,“生命之花”被捐赠给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永久收藏。
“生命之花”雕塑。中国新闻网图 舒勇告诉记者,“生命之花”是舒勇以汶川“5·12”特大地震为背景创作,以艺术的方式铭记汶川特大地震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这件雕塑作品共有三件,尺寸各不相同。其中最小的也是最精致的一朵将回到琦琦和佳佳的父母手中,另外两朵则计划分别赠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永久收藏。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舒勇终于实现最初的愿望,将这件作品捐赠给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
舒勇表示,“生命之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保存了在这个特殊时期中逝去的生命,是表达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也是一种共同的怀念。特别是在灾难过后的母亲节,对于失去孩子的母亲是最为难过和痛心的。”
“大灾难中,我们都是把生命用冰冷的数字来呈现,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就像一朵生命之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绽放。”在他看来,“生命之花”的绽放正如婴儿的诞生,对于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同胞们,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国新闻网)
- 14:52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10周年纪念仪式正在举行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10周年纪念仪式正在举行。(人民日报客户端) 集体默哀。 - 14:44
原北川中学高09级5班自发悼念,为逝去的同学献花默哀
5月12日14时28分,原北川中学高09级5班同学在教学楼遗址为逝去的同学献花默哀。澎湃新闻记者忻勤图 - 14:30
志愿者小雨,你在哪里?汶川地震幸存者“夹缝男孩”在找你
5月12日,正在北川中学读高一的郑海洋和同桌被垮塌的教学楼埋在了水泥板夹缝之中长达22个小时。在被救出的那一刻,他透过缝隙摆出“胜利”的手势,留给外界一个慰藉的微笑。其实当时郑海洋已经快坚持不住了,但想到救援人员的辛苦忙碌,善良的他不想让别人担心,选择用微笑给他人一份安慰。他的这个举动感动了无数人,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夹缝男孩”。这个曾经1米83的阳光男孩因为伤势过重不得不进行双腿截肢,从此他只能与轮椅为伴。身体上的伤痛和内心对残躯的无法接受一时间让他陷入自闭与逃避之中。而志愿者小雨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如同一缕阳光照进了郑海洋的心中。小雨为了更好地帮助郑海洋复建,总是在闲暇之余向医生护士询问注意细节。在郑海洋复建时,默默在身边扶持着他。 “如果没有她,我可能没有那么快改变悲观绝望的心态。”郑海洋说。对于他来说,小雨不仅是一个志愿者,也是让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10年来,郑海洋一直没有机会对小雨说一声“谢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