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最能表達當下心情的,是四百年前的聲音?
原創 聽歌劇的 未讀
我們為什么要聆聽歌劇?
或者說,對于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歌劇的意義在哪里?
我想,這是很多人發自內心的疑問。
特別是對于國內聽眾而言,考慮到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歌劇往往讓人望而卻步。
其實對于一些歪果仁也是如此。
據英國“調頻古典”電臺的一份研究顯示,超過半數的英國人覺得歌劇難以接近,比“駕照考試還讓人害怕”,有部分年輕人認為歌劇“是上層人士的專屬”。
是時候打破對于這一門古典藝術的成見了!

幾年前,綜藝《聲入人心》火到破圈,廖昌永說:“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高雅藝術并不是一件古董,并不是閑置在博物館里的東西。”
音樂喚醒情感,而歌劇,或許是最具沖擊力和情感張力的藝術表達。
歌劇中涉及的主題通常也是人們需要直面的議題:愛、生命、死亡、勇氣、熱情、歡愉、憤怒……幾百年之后依然保留下來的經典曲目,一定有其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特殊魅力。
在《如何欣賞歌劇》里,循著新手向的系統性普及,我們看到歌劇這個包羅萬象的藝術,寫滿了不同的人生悲歡,傳遞著情感的共振。
? 了解歌劇的歷史,
打開一片新天地 ?
1607年,由蒙特威爾地創作的歌劇《奧菲歐》在意大利北部曼托瓦的公爵宮問世,這部劇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成功的歌劇。
不過歌劇的出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數個世紀音樂積淀的結果。
從中世紀的游吟詩人,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田園劇、幕間劇,音樂與戲劇并存的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
在此不得不提及一個人物,那就是天文學家伽利略的父親溫琴佐·伽利雷。
他是佛羅倫薩卡梅拉塔會社的成員,這是一個由音樂家和知識分子組成的團體,他們研究了古希臘時期的作品并認為,古代音樂是為了在他人身上喚起共同的激情而創作的,因此臺詞不能僅僅被“說”出來,而是要“唱”出來,這樣才能讓聽眾得到強烈的共鳴,同時歌詞也要盡量通俗易懂。
在這一思想的助推下,由雅各布·佩里和雅各布·科西譜曲的《達芙妮》于1598年前后上演,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歌劇。歌劇的華美篇章從此開啟。

但假如你認為去歌劇院看歌劇,一向是個高雅行為可就錯了。
在早期,觀看歌劇的確是貴族們用來彰顯身份和財富的方式。
到了1637年,隨著公共歌劇院的開放,普通大眾也可以入場,而且場景一度有點……混亂!大家在座位上吃吃喝喝;包廂里的人朝坐在下面的觀眾吐口水。
直到19世紀末的德國,行為舉止才得到規范。

歌劇逐漸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各國,每個國家的發展不盡相同。
17世紀中葉,當歌劇在意大利已成為大眾化的娛樂時,法國的巴洛克歌劇仍然服務于宮廷。作曲家讓-巴普蒂斯特·呂利是路易十四時期的大紅人,幾乎壟斷了巴黎皇宮的音樂舞臺。
出生在德國的亨德爾后來遷居英國,創作他的意大利歌劇。在巴洛克時期及之前,有許多異裝和反串。亨德爾曾寫過幾個反串角色,為男孩設計女性角色。那時的男人可以穿女性化的衣服,而閹伶也可以扮演富有男子氣概的角色。

在歌劇發展的早期,觀眾不會看到一部歌劇的不同版本,而是追求新鮮作品,作曲家就要盡力創新。
亨德爾寫過四十部歌劇,多尼采蒂寫過近七十部。對于當代作曲家來說,達到這樣一個數量級實屬困難。
歌劇中常常會出現4個主要聲部: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中音。
在歌唱家中,由帕瓦羅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組成的三大男高音賣出了數百萬張唱片。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的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眠》被帕瓦羅蒂演繹后,一度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人是瓦格納。他對歌劇有著獨創的見地,他的音樂和思想影響范圍頗廣,從歌劇院到劇院、電影院,甚至婚禮殿堂——他的《婚禮進行曲》你一定聽過。
他的歌劇寫作手法——“主導動機”影響了之后的一大批電影作曲家。比如《指環王》中反復出現的田園牧歌般的夏爾主題,就是運用了主導動機。隨著音樂一響起,觀眾腦海中立刻能夠浮現出與之對應的畫面。
很多人或許還有一個疑問,歌劇和音樂劇的區別在哪里?首先,歌劇通常用正統的美聲唱法,而音樂劇可以包含爵士、HipHop等通俗的方式。此外,也是一個最關鍵的區別,后者可以使用麥克風而前者不行!
一言以蔽之,歌劇是一門富有魅力的藝術,有著四百年動人的歷史。其中有無數的寶藏等待你去發現。
? 邊讀邊聽,
欣賞音樂的最佳方式 ?
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問題,可以引用本書的一段話來回答:
“
也許就是歌劇的非現實主義使它成了這個世紀的終極藝術形式——人們在這個依賴修圖軟件的時代,將自己的個人生活理想化,以供社交媒體上的公眾消費。這個充斥著數字化偽裝的時代,在許多層面上都是一個不自然的時代。然而,盡管有人為的痕跡,歌劇憑借著它未經修飾的情感,也是矯揉造作的解藥:你永遠無須猜想一個角色的真正的感受。歌劇,以及人類聲音的力量,提供了我們這個時代亟須的真實和打動人心的宣泄。
”
《如何欣賞歌劇》曾被《紐約客》評為“2021年我們讀過的最好的書”之一。
我已故的祖父曾在周末大部分時間待在書房,聆聽歌劇。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聽不懂從他的唱機里傳出來的語言,無法領會音樂形式中固有的狂想曲般的情感。
現在祖父已經不在了,而這本《如何欣賞歌劇》使我終于明白了祖父在那些周日下午所傾聽的是什么:痛苦、歡樂、愛和背叛。
——《紐約客》
作者薇薇安·施韋澤是專業的樂評人,也是一位古典鋼琴家。
她為《紐約時報》撰寫了十年的歌劇及古典音樂評論,同時也為英國廣播公司、《莫斯科時報》、《經濟學人》撰稿。定期賞析歌劇、采訪業界人士的經歷,以及她作為古典鋼琴家的身份,均為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同時本書的譯者也是該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何欣賞歌劇》帶我們穿越到17世紀,回望歌劇的誕生與發展。
本書按照時間順序排篇,體例清晰,共分成七章。
從17世紀到21世紀,從意大利到其他國家,涵蓋作曲家到經典曲目講讀,希望能夠鼓勵初出茅廬的歌劇愛好者去探索非凡歌劇劇目的各個方面,并幫助他們了解這種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是如何將所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
看完這本書,讀者便可以輕松了解歌劇的四百年歷史。同時書中還貼心地附上了歌劇曲目清單,掃碼或搜索后便可以邊讀邊聽。
唯有將閱讀和聆聽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地欣賞音樂、聽懂音樂。

《如何欣賞歌劇》是“未讀好品位指南”系列中的第六本書。
前面已經出版的作品包括了《如何聽爵士》《如何聊電影》《如何讓藝術懂你》《別去讀詩》和《如何暢享啤酒》,并且后面還會有新書陸續加入。
假如你對音樂、電影、詩歌、藝術充滿向往,且想鉆研一番,這套書非常適合有品位的你!


原標題:《為什么最能表達當下心情的,是四百年前的聲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