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聽過互聯網衰退論,我還是選擇在鵝廠做游戲
原創 深度營 深度訓練營 收錄于合集#深度營 165 個 #不太彳亍播客 5 個 #面面俱到 16 個
每年秋天,都有一屆畢業生踏上從校園步入職場的旅程,而專業背景和求職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趟旅程是否順暢。
作為文科專業中的大熱門,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以下簡稱“新傳”)看似有對口的行業和崗位,但新傳生們的求職之路并不會更平坦通暢:
最近幾年,新傳生們趕上了研究生擴招,意味著要和更多人競爭并未增多的工作機會;趕上了新冠疫情,意味著不完滿的校園生活和可能因此錯失的機會;趕上了考公考編的大潮,意味著要在趨同的求職浪潮中做出清醒的選擇。
我們好奇,數量龐大的新傳生們經歷了怎樣的求職過程?一方面,我們是請教者,想預知自己未來會面臨的處境,向過來人討要一些經驗;一方面,我們也是旁觀者,希望記錄下新傳生的求職故事,見證他們走出校園的第一步足跡。
由此,我們的播客「不太彳亍」推出了「新傳生求職記」系列節目,與大家分享新傳畢業生從校園到職場的故事。這既是一份攻略,也是一份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了2022屆畢業生粉紅寶貝來講述她的求職故事。粉紅寶貝在騰訊實習后成功轉正,目前在上海做游戲運營的工作。但是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前,她也曾像許多新傳學子一樣,在無數次簡歷被拒中失落,在不知努力方向時迷茫。
用自創的“象限表”來尋找自己興趣與能力的交匯點,在親朋好友學長學姐的鼓勵與幫助下不斷前進……粉紅寶貝最終在跌跌撞撞中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拿到了令許多人羨慕的“大廠”的入場券。在工作中,粉紅寶貝也發現了一些只有擁有“大廠人”的身份標識,才能體會到的生活內容。
選擇在互聯網行業工作,粉紅寶貝有她自己的思慮與考量。“互聯網衰退論”甚囂塵上,但是粉紅寶貝認為當下的陣痛是產業升級換代的產物,長遠來看,“互聯網這個生態巨大的圈子,可能它會有改變,會有折損,但它不會有那種傾覆性的那種傷害”。更重要的是,她現在的工作是她熱愛的。“你不可能和你討厭的東西一輩子為伍”,是她一路走來最為重要的感受。
讓我們一起走近她的故事,聽聽粉紅寶貝對面試與工作的思考。
-時間軸-
02:43
提前半年找實習,已經錯過N個求職潮
07:13
拒絕海投,建立自己興趣與能力的“象限表”
15:15
最寶貴的資料是你的社交資源
20:54
自己開荒,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做法
25:40
我接受的教育,讓我更適應互聯網公司不規整的生活
30:00
當一家公司足夠大,他等得起你的成長
31:50
鵝廠面試的不同體驗
36:13
怎樣寫履歷更具有競爭力
39:08
“互聯網衰退論”不可怕,巨大的生態圈不會消亡
46:38
只有在鵝廠工作后,才知道四通八達的班車有多爽
48:26
一旦你感覺痛苦但沒有被摧垮,就是最幸福的時候
51:47
終極建議:一定要選擇一個你喜歡的東西
以下是粉紅寶貝的自述節選,完整版請移步播客節目收聽。

我是武漢大學廣告學專業2018級的學生,現在在鵝廠工作,做游戲運營。我今年畢業,剛好是寒冬的前一年。
我們專業的培養計劃是大三下學期要開始實習,我大概是大三上學期才開始打算這個事情。等我開始打算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錯過了N多個求職潮。或者說,學長學姐從自己原有的崗位離開回到學校,他們的崗位空缺后可以把你推進去,這樣的一些比較便捷的渠道我已經完完全全地錯過了。等我想起來的時候,整個環境已經開始惡劣了。一個方面是,從當時的時間節點來看,大三上準備實習其實已經非常晚了,可以篩選的崗位已經非常少了。第二個是,當時求職的競爭也非常激烈。還算ok的、比較好拿或者是說適用人群比較廣的崗位,在上半年已經被大家拿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崗位大家沒有去拿、沒有爭取到它,其實說明難度是比較高。或者是說,我們剩下來的一批人當中會有一些比較垂直的考量——比如說我就是要去那種小紅書上的社區類,或者是就是要去抖音這樣的公司,所以我不會接上半年的offer,會一直留到下半年再去。所以在人員的競爭上也會比較激烈。
“開始求職”一定是在整個思考鏈路當中非常靠后的環節。求職的時間其實要根據你之后想要干什么,和你想要做什么,這兩個時間點具體來定位。

我開始求職的時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因為我的專業其實適用性非常廣。好像做媒體可以,做傳播也可以,好像蹭一蹭去做一個自媒體寫作者也行,或者去從事影視行業好像也碰得上。什么行業都可以有一點點技能搭邊,但是都不精。
其實這個也是大家可能會遇到的一個誤區。我在自己求職的時候,包括我身邊很多往上走的學長學姐都告訴我:“開始投不中的話沒有關系,就海投、狂投、亂投,總會有人撈你的。”其實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性價比不怎么高的選項。因為我們其實需要費很大的精力,針對每一家意向公司專門修改簡歷。海投就相當于你把希望寄托于那些不需要你去定制的公司。換句話來說,他們對你的篩選也沒有那么上心。
所以面對頭緒很多、不知道從何抓起的這種情況,我嘗試給自己建立了一個象限表,通過這些象限的交集,一層一層篩選過濾掉那些不可以的答案,確定出幾個我去重點發力的方向。
第一個是,在過去的時間里,花費時間最多的是什么樣的事情。人活這么多年,總要有那么一個我常常做、做得很多的事情。這個東西你花費的時間越多,你越有可能把這個事情做好。
第二個維度是,我喜歡什么。可能會有的事情是即便我花的時間不夠多,但我喜歡。比如說我高中三年花費時間最多的事情是學習,但我并沒有那么喜歡學習,我可能會喜歡畫畫、寫作、打游戲。我最喜歡什么事情,我會列一個表,告訴我自己第一檔次的喜歡、第二檔次的喜歡、第三檔次的喜歡。
這兩個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看。如果我有選擇的話,我會傾向于選什么樣的東西,讓我快樂,讓我生活得更好。
兩個維度之外是公司的角度,公司不會在意我喜歡什么,公司在意的是我能把什么東西做好、我能在什么事情上做出成就。所以第三個維度是,我在什么事情上面取得過客觀上的成就。客觀上的成就是這些事情可能得到過驗證:我拿過獎,學習很好,績點高。還有是一些比較主觀的,比如說掌握了PS技能,它的高和低其實是很難評價的,但我可以自己給自己下一個評價:我是熟練的,我是精通的,我是用了很久的。這樣的主觀和客觀,能給這個公司帶來的這些都是我的技能、我的長項、我的價值。
第四個象限,是公司給我帶來的。公司要給我帶來的是這家公司的地位、種類。比如說公司里某個職業崗位是什么?這個公司于我的價值有多少?它在行業當中屬于頭部還是屬于腰部等。以一系列關于公司的信息為參考,我會再羅列出不同公司在我心中的優先級。
在這四個維度的統領下,我會排出一條優先級對應的梯度。通過這些象限的篩選,我找到了我大概率需要去發力的崗位。在這個崗位上,可能會有一些細分,我就按照優先級再一次拆分掉,然后來選擇。

粉紅寶貝制作的象限表
這個篩選的過程好像很紛繁復雜,你需要不斷去拆解、去細分,聽起來好像很難。其實,最主要的兩大要素,一個是自己喜歡,一個是自己勝任。這是我覺得在求職當中最重要的兩個考量標準。

一個方向是求職者聚集的平臺,比如說像脈脈、小紅書、知乎,這樣的公開的、求職者聚集的、會在上面發聲的平臺。你去搜索具體你這個職位對應的那批人。這是公開的求職者聚集的網站。
第二個是你身邊熟悉的那些私域,它是私人關系,不是公開暴露在外界的眼光之內的,是你私域的一些資源。比如說你有學長姐做的就是游戲運營,你有朋友、朋友的朋友做的是游戲策劃,你就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通過中間人搭線,和他們直接1v1對聊,了解一下這個崗位的要求是什么?這個崗位最看重的素質是什么?我需要準備哪些事情?可以向身邊的這些社交資源去尋求幫助。
第三個,也是公開的,是產業內的一些人,本身從事職業指導的工作。他可能會開設公眾號、專門的博主號,向你輸出他的一些觀點,比如說教你怎么準備。但因為它附帶一些商業屬性,可能會收費,可能會有一些自己的利益,我們需要去篩選著看。
最后一個也是最最底層的一個,就是求職的官網。比如說騰訊、阿里、網易的官網,會非常簡明易了地寫明想要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樣的素質、什么樣的學歷。官網的基礎信息可以作為參考,給到一定程度上的信息量,只是說可能會比較小,但也值得一看。
這四塊,坦白來講最為寶貴的是社交的資源。因為其他的,你都可以通過信息檢索能力去獲取,而唯獨你身邊的這種社交的資源你是不可以通過搜索、像獨狼一樣去自己悶頭干。
其實對我來說,我大部分時間在一個人戰斗,而我如今回看過去,我覺得那是一個糟糕的狀態,是一個不可取的狀態。回看這個過程,我為什么會遭到這樣的對待,其實是因為當時我完全沒有想到,求職這件事情也有這么多沉淀下來的經驗,可供我去參考。我直接就自己重新開荒,雖然聽起來感覺很勵志,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做法,自己的精力是很寶貴的,不要花費在一些重復的信息篩選上面。有辦法就想辦法,不要太怕麻煩,也許別人并不覺得你是在打擾別人,也很樂意分享的。這是我在我整個求職碰壁的過程中,感受最深的一個地方。
我們應該互相摘除掉對身邊人的隔閡,去表達,在求職的過程當中,要向身邊的人去表達你的需求,去求助也好,去交流也好,去交朋友也好,我們根本就不能夠自作主張地認為別人不想幫助你。有可以求助的地方,就一定要去嘗試著求助,省力的同時,這也有可能是對別人的一種認可和肯定,就是你很厲害,我認你當我的師父啦!

我的理由就是可能比較土,一個就是它錢給得多,我很喜歡,我很喜歡錢,我需要快樂的生活。
還有一個事情是,其實對于我們這一批新傳學子來講,大勢所趨都是大廠。這不是大家在盲目跟風。因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非常前沿、非常先進的世界。互聯網為什么叫做互聯網,因為它是整個產業里面增新迭代最快的,互聯網行業當中,遍布著思維最迅速最跟得上時代潮流的一群人。我們的教育賦予我們的能力、思考、觀念,是為了契合一群非常先進的大學生,這導致我們自然很難適應比較傳統的工作和交流和生活模式。
所以為了尋求平滑過渡,我選擇了互聯網。我覺得這是一個對我自己來說更優的選擇。我很難想象在大學我每天12點鐘起床去上課,晚上8點去操場唱歌的這種節奏里突然脫離,又回到了那種早上7點去上班,晚上5點回家的節奏。為了維持我現在的生活,我想找一個盡可能和我生活相似的環境,所以我選了互聯網。
投簡歷嘗試了很多,基本上互聯網的大廠都嘗試了。可是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于是就進入到了我那個龐大的篩選環節,篩完之后,我發現其實抓取新聞、制作內容短視頻可能真的不是我的工作長項,因為我并沒有在這件事情上面耕耘很多,有深入的經驗。可是游戲我切切實實地打了十幾年,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所以我選擇了游戲公司。那游戲公司其實國內比較頭部的也就這么幾家。
為什么選擇頭部呢?不言而喻,人總是貪心的,覺得自己可以配得上最好的。國內頭部就是網易、騰訊、米哈游,還有可能是阿里的阿里達,當時還沒有字節的朝夕光年,阿里可能相對要弱勢一點。基本上我的選項就在這之間了。
投騰訊的最最重要的理由是我覺得出于一個從業者的考量勝過了作為一個玩家的考量。第一個事情是無論外界如何評價騰訊,但它的的確確是一家有著非常優秀的研發和發行能力的公司,我只能用能力來形容它,因為它的鏈條非常完整,它的流程非常完善。這樣一個公司,它能夠給我最最快速和完整的成長。我幾乎能夠在騰訊獲得我想要的所有能力的鍛煉,因為它基建特別的完整。
第二件事情是對于騰訊這家公司本身而言,我覺得它對于一個校招生來說肯定是要更好的,因為它福利更多、條件更好,對于校招生的培養更上心。一個底層的邏輯是,當一家公司足夠大的時候,它會對新人有著足夠的耐心,因為它不指望你進來當工具人,給它當螺絲釘,瘋狂地賺錢。他希望你有更大的成長,而他等得起。

不同的崗位所需的東西可能不一樣,但是有一份通用的準備的策略。第一個是簡歷方面,需要盡可能地刪繁就簡。你要代入面試官的視角,就是好像在跟你簡歷面一樣去寫你的簡歷。代入了面試官視角,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在簡歷上寫的東西是多么可笑。假設我是面試官,我根本就不想知道這個人是什么星座、什么血型。代入面試官視角去盡可能地刪掉那些沒有用的信息。
對于非技術崗而言,一個簡歷會更在意的事情是實習的經歷。第二個事情是項目經歷,如果你沒有做過實習,那你總該在大學有一些項目,比如說導師帶著學生做的那種研究、創業。第三,是校園的一些社團經歷。你有沒有組織某個活動的能力,組織過什么樣的校園大型事件等。實習經歷大于項目經歷大于校園經歷。
其次就是簡歷可能更需要我們去寫明的是,不僅僅是你作為一個校園出來的人做了什么,更要你做這個事情的成果如何顯現。我們不能盲目地把東西寫上去,更需要體現在這個事情上你做了哪些思考,你的思路是怎么樣的,把它變成具體的成就,讓大家知道你的思考得到了驗證。事情、思考、加成就。
履歷上可以附上自己的作品,看面試的什么崗位。如果是文娛類,可能會附上自己的個人主頁,運營的賬號,一些優質的作品;如果你是做游戲的,你可能一些游戲拆解的報告。總之,任何能夠證明你對這個崗位有所思考的作品都可以被納入在內。

還是挺多的。一個就是確實就是大家都好專業,很職業化。我之前在B站的時候,感覺大家比較隨意。在B站很多人養貓,會把貓放在公司里面。你干著干著活,一個貓走過來,另外一個貓走過去,小狗又和貓打架了,感覺還挺生活化的,挺開心的。在騰訊就大家都是把頭發梳成大人模樣,但這也是很好的,說明他很專業嘛。
第二個事情是有很多生活中的福利,讓人覺得很爽。比如之前因為我在B站上班,我就住在B站旁邊,其實騰訊特別的遠,我每天都很痛苦。后來有個保安大叔老看我很晚下班,說你為什么不早點回去呢,我說我早點回去坐地鐵得一個小時。他說那你坐班車呀,班車全程都有,整個上海騰訊的班車四通八達,每個地方基本上都能觸及,不管你住在哪個地方,你都可以通過班車出行。班車很快,還不要錢。我就覺得好開心,每一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我可以在班車上面打開我的貓耳視頻,過上一段快樂的時光。
我覺得這是只有在騰訊這個體量的公司,真的進了騰訊以后才感受得到的。如果是外界跟你講,騰訊有班車四通八達,你可能沒有什么印象,你覺得那能達到哪里啊,總有它觸達不了的地方。但其實你真正入職了以后你會發現那個班車它真的四通八達,而且還開得飛快。

不可控的地方其實很多,比如說運氣成分不可控,你不能保證哪一個面試官在池子里面看到你,把你撈了起來。但與之相對的有不可控就盡可能地讓它可控。可以盡可能地投定向的崗位,把自己推送到你想要的那個職位的池子里面,來減少不可控的發生。但這個需要很高的目的性,你一定要直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為它有風險,萬一這個不撈你,你又錯過了別的池子的時間,這個東西需要自己去權衡。
還有不可控的東西是時間的先后。有的崗位先投要好一點,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還沒有投進去;但可能有的崗位后投會好一點,因為所有人都擠在最開始的剛開池子的時間,競爭是最激烈的,等后面可能反而空出來了。有不可控就會有可控,可以盡可能地去調用你的信息,察覺一下身邊的人有多少在投有多少不在投,大體去感受一下擁擠程度。
還比如說面試時候的狀態。我就經常這樣,有的時候我講得好,有的時候我講得不好。但這個東西也可以去盡可能地讓他可控,多練幾遍,多嘗試幾遍,多給自己寫一些預設的稿件。
有不可控就有可控,但你的可控需要自己權衡。為了讓它變得盡可能可控,你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你可能增幅只有1%,但是你要付出100%的努力。你需要去權衡自己的承受能力。

太細節的東西就不再贅述,其實大家都很厲害,會自己去探尋。但我覺得,真真正正的經驗之談是,你不可能和你討厭的東西一輩子為伍,或者是說長時間地相處,所以你一定要選擇一個你喜歡的東西,然后讓它成為你生活的主旋律。我見過太多的人,特別討厭工作,還耗在這個工作上,人就會變得又老又丑,大家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原標題:《不太彳亍×面面俱到 | 聽過互聯網衰退論,我還是選擇在鵝廠做游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