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博建數字化管理平臺,董其昌書畫與交游一目了然
5月3日,由上海博物館建設的一個國內首創、全面基于數據的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驗收,即將開始投入運用。此項目的實施,不僅在博物館數字化管理方面是高效便利的,而且在博物館藏品學術研究以及傳播與普及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其中,“董其昌數字人文”書畫專題子項成為該系統演示的焦點,這一技術將廣泛推廣至每一類博物館藏品的學術研究與人文傳播當中去。“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獲悉,通過這個數據庫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董其昌生平,活動地區、游歷軌跡、師友子侄學生關系網等信息,且可以對其作品的局部細節有清晰認識,這都是過去書籍畫冊所做不到的。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上海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臺是以數字化為技術手段,博物館學為理論依據開發的數據分析和管理系統。是上海博物館融入新時代,應對新形勢的一次勇敢實踐。上博數字化管理平臺的搭建也是為上海博物館東館建設所做的先期試驗,將為未來多點辦公一體化數字管理打下相應的基礎,推動國內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探索讓文物‘活起來’新路徑。”

據上博數據中心管理人員介紹,這是一個現階段屬于博物館內部人員使用的管理系統和學術研究資料庫。它以博物館管理為核心,以流程管理為主線,按人、館、物對數據進行分類管理。項目所采集的數據內容包括了上海博物館的藏品、觀眾客流、新媒體傳播、展區觀眾的行為、文創產品銷售等數據,涵蓋了博物館收藏、研究、傳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融合了博物館業務工作的主要流程,對博物館的主要業務數據進行了科學挖掘和精準分析,并以可視化的形式予以形象科學的表達。

董其昌數字人文項目之人物關系圖界面

此項目的實施,不僅在博物館數字化管理方面是高效便利的,而且在博物館藏品學術研究以及傳播與普及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在此項目中,“董其昌數字人文”專題子項就是初步探索的代表。可以說,該專題子項是國內博物館在數字人文研究領域進行的一次開拓性實驗。據管理人員介紹說,該項目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為本體展開數字化研究和展現,依托本館豐富的董其昌藏品資源和雄厚的研究基礎,初步打通了藏品基本數據和研究數據之間的壁壘,以數字化技術輔助傳統的器物研究。項目依靠數據關聯和量化分析,以可見的二維圖片與“書畫船”的動畫形式來展現與董其昌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董其昌數字人文項目之董其昌、陳繼儒關系圖界面

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凌利中介紹說,通過的這個數據庫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董其昌生平,活動地區、游歷軌跡、師友子侄學生關系網等信息。更重要是通過這些館藏董其昌圖片數據,可以對其作品的局部細節有了清晰的認識,這是書籍畫冊所做不到的,“對于認識董其昌筆墨特色、風格演變,以及辨別其作品真偽都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比如,我們館藏董其昌的重要作品《煙江疊嶂圖卷》,通過這個系統的高清圖片分析,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董其昌一模一樣的《煙江疊嶂圖卷》進行比較,馬上知道我們這一卷為真,臺北故宮所藏的那一卷為偽作。因此,這些都為董其昌研究帶來了便利。”

董其昌數字人文項目之機器學習界面

另外,該項目嘗試引入最新的機器學習技術,以人工智能方式分析中國古代繪畫的元素及特征,構成素材數據抓取和聚類的自動化模式,這也是目前中國書畫研究中首創的新手段。比如,隨便一張山水畫,只要通過手機拍攝上傳到該系統中,山水作品中的山石、樹木、房屋、橋梁等都會被自動識別出來,而且還可以找到博物館信息儲備中類似的局部。

上海博物館數字中心藏品數據界面

此項目以技術手段實現了博物館業務的多個維度的關聯分析、精準服務和評估;及時準確、全面綜合地反映了博物館的實時運行狀況,為未來博物館實施精細化管理做了一個良好的示范。在這一系統中,既可以精確搜集博物館每一天、每一小時的觀眾人數,也可以大致了解到館內觀眾的實時方位,甚至可以分析出某一個觀眾在展館中的參觀軌跡;通過展館APP及WIFI信號抓取的客流數據,還可以實時了解各展廳的人流實況,并能夠根據預設的環境預警閾值自動對出現人流擁擠的狀況進行報警,分發至相關部門,及時觸發解決預案,保證觀眾安全、舒適的參觀體驗;系統既可以了解本館收藏的體量,也可以看到藏品與展品的比例;既可以知道博物館實體空間、常設陳列的傳播能級,也能了解到博物館的遠程傳播如網站、微信、APP和臨時展示及活動的傳播效應。可以預期的是,通過對上述各種數據的長期累積,多維度分析,獲得博物館公眾服務效應的數據畫像,得到博物館傳播的趨勢性預測,將為上海博物館及時調整發展策略,實施基于館藏和觀眾需求的精準服務產生重要的評估及決策依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