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北仙桃化解鄰避效應:曾引發質疑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已試運行
“好是好,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西方把居民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等帶來負面影響,而采取強烈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稱為“鄰避效應”。在發達國家,“鄰避效應”是社會治理中的一大難點、痛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入新發展階段,由“鄰避效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考驗著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
2016年發生的仙桃“6·25”事件,便是一起典型的因“鄰避效應”引發的社會事件,該事件導致正在建設的仙桃垃圾焚燒發電廠停工,一度成為輿論焦點。
事件發生近一年后,2017年5月3日,在群眾支持率高達99%的情況下,仙桃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作為該市“一號工程”,在原址重新啟動建設;今年4月15日,項目投產試運行。
經歷風波后還能原址重建,這在全國不多見。期間發生了什么?仙桃是如何化解矛盾,解開群眾心結的?

“不能回避矛盾,在沒有征得群眾充分理解支持的情況下一定不開工”
每天凌晨4點半,城市還在睡夢中,仙桃順潔垃圾清運有限公司的82輛垃圾清運車已駛往城鄉,收集生活垃圾,轉運到仙桃城郊的垃圾填埋場集中填埋。
2014年2月,仙桃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改革,將城市環衛服務向鄉鎮、農村延伸,生活垃圾統一清掃收集處理。
城市鄉村潔凈了,仙桃卻面臨垃圾圍城窘境——全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800多噸,春節高峰期達1200噸。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嚴重超負荷運行,庫容告急。
垃圾該去哪?解困的路徑指向垃圾焚燒發電。這一垃圾處理方式占用耕地少,不會污染地下水,可有效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共300多座,在建200多座,80%集中在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和城市。我省建成使用的垃圾焚燒廠有10座。
放眼全球,歐盟大部分國家的焚燒處理率高達70%到80%。
垃圾焚燒是大勢所趨,更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剛性需求。
2015年11月,經省環保廳批復、省發改委核準,仙桃市政府引進盈峰環境科技集團,以BOT模式合作興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工建設。項目位于干河街道辦事處鄭仁口村,占地120畝,設計能力為日焚燒垃圾1000噸,日發電量19萬度,各項排放指標優于國家標準。
2016年6月25日,鍋爐本體安裝基本完工,煙囪施工至70米,工程總量完成70%左右,“鄰避效應”不期而至。
當日上午,該市干河辦事處一帶群眾因反對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選址,發生規模性聚集,部分情緒激動的群眾試圖封堵滬渝高速公路。仙桃果斷采取措施:對煽動滋事者依法予以處理,同時決定停止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項目停工了,輿情平復了。但是垃圾無害化處理怎么辦?如果走不出“垃圾圍城”的困局,仙桃建設水鄉田園城市、實現綠色崛起的發展藍圖,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我們不能回避矛盾,仙桃一馬平川,地下水位低,垃圾填埋不是長久之策,垃圾焚燒才是治本之舉。項目要建,但在沒有征得群眾充分理解支持的情況下一定不開工,整個工程要全程確保群眾知情權!”仙桃市委書記胡玖明鏗鏘直言。
在對“6·25”事件進行深刻反思、積極整改的過程中,仙桃市委市政府認識到,項目信息不透明、與群眾溝通不充分、科普不到位,是導致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用公開求得公信、用對話取代對立、用尊重民意避免漠視輿論,是打開群眾“心結”的關鍵。
書記市長掛帥,全市萬余名干部群眾參與,一場聲勢浩大的釋疑解惑、宣傳教育活動在仙桃城鄉展開。

“不看不知道,一看放心了。垃圾焚燒發電利國利民,我們一定要支持”
垃圾焚燒發電廠到底可不可怕?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從2016年11月起,仙桃市委市政府連續組織19批群眾2100人次,前往廣東、江蘇、浙江等地考察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盈峰環境科技集團。
2017年1月13日,仙桃干河街道辦事處西河村村民胡水年跟隨市里組織的參觀考察團,來到廣東佛山市南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廠區內綠樹成林,草坪延綿,“雙子塔”高高矗立,幾座科幻氣息濃郁的現代化建筑被綠色植物包圍。“這哪是垃圾焚燒廠,我怎么感覺進了公園!”“這里沒有臭味,沒有黑煙,垃圾焚燒項目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可怕!”“垃圾通過現代化設備的焚燒,還能發電咧!”
胡水年頻頻掏出手機,拍下所見,現場微信發與家人分享。
為了消除疑慮,胡水年每到一處參觀地,都會拉上同行的幾位村民,到垃圾焚燒發電廠周邊問問住戶,打探垃圾焚燒發電廠是否給周邊居民帶來“健康隱憂”。“佛山垃圾焚燒廠一墻之隔有大學城;海寧垃圾焚燒廠周邊的村民還在養蠶,一點都沒受到影響。”聽完當地村民的介紹,胡水年心里的石頭落了地。“循環經濟產業園其實很藝術、很環保、很時尚,我們原來是被人誤導了。”家住三豐鼎城的居民劉鋮翔在參觀時感嘆。“當地循環產業園旁邊的村民都是受益者。像這樣干,我們西河村村民也將成為受益者。”干河街道辦事處西河村村民胡大花參觀后難掩內心的激動:“來參觀之前,聽說燒垃圾排出的二 英毒得很,影響子孫后代生育能力。垃圾焚燒發電廠就在我家附近,這哪受得了啊!我愁得天天睡不著覺。不看不知道,一看放心了。”
2017年4月13日至14日,仙桃組織垃圾焚燒項目周邊6個村近30名群眾代表,赴江蘇常州實地考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以前聽很多外出考察回來后的人都說好,周開仿偏不信。這次園區組織參觀考察,他自告奮勇報名參加。
走進常州光大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眼前的情景讓他驚住了:垃圾焚燒發電廠居然距離鎮政府僅1000米,周邊不足500米范圍內全是居民社區。
看了廠區環境,周開仿又挨個看技術工藝。一遭看下來,他心里也有了底。
村里組織外出參觀的黨員群眾代表談感受,他說:“如果以后建的垃圾焚燒廠真的像參觀的那樣,我會堅決支持!”
與胡大花、周開仿、劉鋮翔一樣,通過考察,大家很快轉過“彎”來。“順乎民心,勢在必行,垃圾焚燒發電前景向好!”2017年4月13日,一則《關于垃圾焚燒發電老干部這樣說》的文章火爆了微信朋友圈。
文章作者劉長福,是原沔陽縣縣長,在仙桃老年人心中頗有口碑。他與幾位退休老同志一同參觀了南海區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
參觀歸來,劉長福坐不住了,奮筆疾書撰寫考察心得。他從“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科學之舉、選址合理、技術過硬”等方面展開論述,詳細闡述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背景和意義。文章經網絡傳播后,兩天內點擊率超過10萬次。“現場參觀考察這招很管用。看清楚了,問清楚了,心里的問號也就被拉直了。”多次帶隊考察的仙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熊少華說。

“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工作。把政策講透了,群眾心里也就敞亮了 ”
組織群眾參觀考察的同時,仙桃市成立87個工作組,動員萬余名黨員干部,進村居、進樓棟、進學校、進單位、進企業,開展循環經濟產業園宣傳教育工作,面對面釋疑解惑。
2017年4月12日上午,仙桃沙嘴辦事處杜柳社區居委會門口像過節一樣熱鬧。仙桃市國土局駐村干部和社區工作人員忙個不停,準備召開第三次宣教會。
當宣傳片播完后,市國土資源局駐社區干部吳祥紅站起來,笑著對居民代表說:“垃圾焚燒比填埋既節約土地資源,又減少環境污染,大家看了宣傳片,對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科學技術滿不滿意,對這個項目支不支持?”“這是好事,怎能不支持。”“我擁護。”“我支持。”居民代表回答。
開宣傳會,放宣傳片,發宣傳冊,送公開信,填調查表。把意義講透,把工藝講透,把益處講透 ,把前景講透,把法規講透……工作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仙桃干河辦事處王老村,仙桃市血防辦工作組創新形式,輪番上演小品等文藝節目,宣傳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相關知識。盡管下雨,村民們仍駐足觀看。
仙桃城投公司工作組邀請干河辦事處大洪小區480名居民上電影院,在電影中間插播宣傳短片。
進村入戶宣講,既是釋疑解惑的過程,也是為民排憂解難的過程。
在元泰未來城小區,針對9戶居民反映的小區管理和收費問題,仙桃市物價局工作組及時和物業公司溝通,化解矛盾。物業公司表示暫緩征收物業費,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立即整改。
仙桃住建委干部在進村宣講過程中開展義務勞動,村民深受感動,在調查表意見欄里,他們寫下了“積極支持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早日建成,早日投產”,以及“支持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防止‘垃圾圍城’現象”等意見。
老教師彭榮蘭,是干河街道辦事處滿庭春社區住戶。這個小區距垃圾焚燒發電廠只有1公里,她原本打算賣房走人,遠離“危險區”。宣教活動打消了她的疑慮。她跟老伴周良華說:“房子,多少錢都不賣了!”
“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工作。我們走群眾路線,將政策講透了,群眾的心里也就敞亮了。”仙桃市政協副主席梁和平說。
截至2017年4月28日,全市共發放宣傳手冊24.8萬冊、折頁類公開信24.7萬份,組織召開課(會)5485次,播放宣傳片7085次,面向全市農村發放公開信25.8萬張。工作組共入戶13.5566 萬戶,發放并回收《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意見調查表》33.9319萬份,入戶率達99.91%,群眾對項目的支持率高達99%。

既要化解“健康隱憂”,更要化解“發展隱憂”,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宣教活動消除了群眾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疑問。如何讓項目與周邊群眾的發展利益綁在一起,讓他們有更多獲得感?
按照“前瞻性規劃、一攬子解決、合理化循環、生態友好安全”的思路,仙桃市委市政府重新調整規劃,以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中心,建設一座各類垃圾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最終形成“一園五廠三基地”的總體布局。即建設一座生態森林公園;建設一座總規模1000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座總規模6萬噸/日的生活污水處理廠、一座總規模150噸/日的餐廚垃圾處理廠、一座年處理50萬立方米能力的建筑垃圾處理廠、一座規模200噸/日的污泥處理廠;建設一座環保科技館,打造環保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市民教育基地。通過產業園建設,帶動周邊6個村落路、橋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生態種養產業發展,讓群眾從項目建設中實實在在獲益。
4月27日,記者來到垃圾焚燒發電廠附近新修的幺河路,放眼望去,綠樹環繞, 鶯飛草長,溝通渠暢,魚戲池塘。許壩、西河、石橋、老里仁口、鄭仁口5個村莊穿珠成鏈,沔莊、百果桃林等觀光旅游項目映入眼簾,新的美麗鄉村風景線初步形成。
西河村5組村民趙賢成正在自家魚池忙碌著。說起幺河路,這位老漁民感嘆:“ 做夢都沒想到路修得這樣好,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西河村地勢低,魚池多。過去,村民賣魚走水路。一條小木船,是養魚人家的“標配”。如今,在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帶動下,村子一下就“醒”了——路通了,橋修了,溝渠疏通了,路燈亮起來了,文化活動中心、村醫務室也建起來了。
村里的變化到底有多大?西河村黨支部書記趙燈元說:“以前,村民流轉土地,200塊錢一畝都沒人要;現在,附近雖建垃圾焚燒發電廠,但一點都不受影響,你出800塊錢,人家還不給呢!”去年,西河村騰出160多畝地,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種桃。明年,這里將呈現桃花灼灼的美景。
鄭仁口村是離循環經濟產業園最近的一個村。“當初,聽說循環經濟產業園要建在家門口,好多人如臨大敵。可事實證明,這真是個難得的發展機會。”鄭仁口村村民蔡偉說。
項目重啟之初,周邊6個村全部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給予資金、政策傾斜。
東堤直渠、幺河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撐起項目區周邊區域新骨架。不到一年,6個村面貌脫胎換骨。
老里仁口村黨支部書記趙改宇信心滿滿:“該修的路修了,不怕招不到商、引不到資。”

加強項目建設運營全環節監督 不折不扣兌現環保承諾
4月28日,在剛剛投產試運行的垃圾焚燒廠中控室,記者看到,鋪滿整面墻的巨大液晶屏上,實時顯示著垃圾進庫、投料、焚燒、出渣的全過程,以及各種煙氣排放指標。
項目承建方盈峰環境科技集團高級副總裁焦萬江介紹,項目建設重啟后,他們用獨家專利升級改造核心焚燒爐,使之更適應國內生活垃圾含水量高的現狀,并采用最先進的“煙氣凈化技術”進行終端煙氣凈化處理,使主要煙氣排放指標優于國家標準,部分關鍵指標優于歐盟標準。其中人們最為關注的二噁英排放標準每立方米0.05-0.01納克,遠低于國家和歐盟規定的每立方米0.1納克的標準。“企業經營者會不會放松標準偷排漏排?”“垃圾焚燒煙氣能否做到長期全面達標排放?”群眾雖然認同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但一部分人仍有擔憂和質疑。
面對疑慮,政府部門不回避、不遮掩,向社會公開選聘200名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工作者以及普通市民、項目所在地村民組成的義務監督員,對項目建設、運營進行全面跟蹤監督。
家住滿庭春小區的義務監督員文昌振老人,隔三差五就到項目工地上轉悠,看進度,問工藝。他說,作為一名有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我相信政府能把好事辦好,難事辦成。但同時,會積極履行監督職責,“這既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監督員張恩廣兩次到項目工地,對設備更新、工藝流程、在線監測系統建設等,刨根問底,探個究竟。在他看來,履行監督之職,自身要真知真懂,不能瞎起哄,說瞎話,要對得起這個身份。“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的排放指標等核心數據,都將實時在顯要位置公布,并與環保部門聯網。”仙桃市循環經濟產業園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程必慶說,群眾監督僅是一個方面,“今后,上級部門監督 、職能部門監督、技術監督、代表監督、百姓監督將成為常態。”
眼下,規劃面積1000畝的仙桃循環經濟產業園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初戰告捷,環保科技館已見雛形,其他項目正緊鑼密鼓進行:建筑垃圾、餐廚垃圾、污泥處理3個項目建設規劃已經啟動;完善優化垃圾運輸路線,確保垃圾不進城,居民不聞臭。仙桃正用“升級版”規劃建設方案兌現承諾,取信于民。

記者手記
讓公共決策充分體現民意
歷經波折,仙桃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竣工試運行,為仙桃綠色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仙桃市委市政府以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正視矛盾,敢于擔當,通過扎實細致的工作,贏得了群眾對項目重啟的支持,成為化解“鄰避效應”的一個成功案例。“鄰避效應”為什么會產生?一些有環境風險的項目產生的利益由社會全體成員共享,而潛在的不良后果卻多由項目附近的居民承擔。在人們環保意識日益覺醒的今天,這樣的項目往往會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
但原因并不僅限于此。記者梳理近幾年全國發生的類似事件,發現決策程序不科學、與民眾溝通不夠是引發或加強“鄰避效應”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的決策者認為:垃圾焚燒、污水處理這樣的工程是于民有利、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利的公益好事,只需要埋頭苦干就行了,忽視了與老百姓的有效溝通。不僅立項選址、環境影響、安全性等前期評估工作沒有公開討論,項目招標、建設等程序沒有征求公眾意見,項目定案后也只是草草公示。這種封閉的決策無疑會加深公眾的不信任,使得項目消息一公布、或者工程一上馬就引發群體性事件,在輿論和維穩的壓力下,一“鬧”就停。
仙桃市委市政府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停工后,及時總結教訓,加強與群眾溝通協商,充分尊重群眾訴求、關照群眾利益,求得群眾信任的“最大公約數”,推動了項目重啟,這無疑是亡羊補牢的明智之舉。如果在項目實施之初就把這些工作提前做到位,效果可能會更好。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公共決策充分體現民意,這是仙桃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原址重啟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大事記
2016年
11月26日 仙桃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指揮部成立。市委書記胡玖明任政委,市長周文霞任指揮長,市政協主席周誼群任常務副指揮長,市領導郭生元、印家利、王海軍、唐雷任副指揮長。綜合協調組、宣傳輿論引導組、工藝優化組、工程建設組、環境整治工作組、信訪維穩組等6個工作組迅速進駐辦公。
12月19日—21日 仙桃市第九次黨代會召開,市委書記胡玖明在報告中指出,實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
12月25日—27日 仙桃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市長周文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推動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建設垃圾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會上,20個人大代表團、137名人大代表提出了《關于加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的建議》,提出建設水鄉田園城市,必須加快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
12月27日下午 仙桃職業學院會堂舉辦循環經濟產業專題講座,邀請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徐海云主講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工藝。
2017年
2月10日 省委第十五檢查考核組實地察看仙桃循環經濟產業園。檢查考核組成員一致認為,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是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的大事,也是夯實民生之底、筑牢民生之基的好事,不僅關系仙桃長遠發展,更關系群眾長久福祉,一定要兼顧長遠,科學規劃,充分論證,嚴格執行,確保從設計到施工落地落實做到位,從運營到監管不折不扣不變樣,把民生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和放心工程。
2月16日 仙桃牽手盈峰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興建循環經濟產業園。產業園規劃占地1000畝,總投資約20億元,將形成“一園五廠三基地”。
3月29日下午 副省長曹廣晶來仙桃調研環保工作時強調,垃圾無害化處理是一座城市的重大基礎性環保工程,仙桃要堅持問計于民,穩中求進,切實建好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造全省試點工程、示范項目。
4月5日上午 仙桃市委、市政府召開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宣傳教育工作會議,對產業園建設宣教活動進行安排部署,動員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迅速行動起來,通過廣泛宣傳造勢,聚萬眾之心,舉全市之力,確保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順利推進,平穩落地。
4月5日 仙桃市展開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全城宣教活動。在城區,87個市直部門工作組走街串巷;在鄉鎮,一個個包保干部進村入戶。大家開宣傳會,放宣傳片,發宣傳冊,送公開信,填調查表,把意義講透、把工藝講透、把益處講透、把前景講透、把法規講透,確保不漏一個單位、不漏一個企業、不漏一個村、不漏一戶、不漏一人。QQ、微信、微博……宣教工作人員一邊跑馬路,一邊走“網路”,共享宣傳片、微視頻等,開展線上線下、圈內圈外的實時宣講,積極傳播正能量。文藝演出、露天電影、義務勞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春風細雨,潛移默化,越來越多的群眾從“不理解”到“很支持”。
4月15日 國家環保部專家組來仙調研循環經濟產業園,認為仙桃市決策科學、取向正確、工作深入。希望把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造成全國樣板工程。
4月19日 仙桃市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批準《關于重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加快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議案》。通過了《市人大常委會關于責成市人民政府認真辦理20個代表團137名人大代表提出重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加快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議的決議》。
5月3日上午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工建設。并向社會公開選聘了200名義務監督員,對項目建設進行全面跟蹤監督。
5月19日 仙桃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召開2017年第三次擴大會議,研究討論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方案、環保教育展館建筑方案和環保展示游覽園設計方案。
5月25日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義務監督員培訓會議召開。
7月18日 主體廠房封頂。
2016年11月-2017年5月 仙桃市委、市政府連續組織19批2100人次,專程前往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學習考察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盈峰環境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2018年
1月26日—28日 省電力質監中心專家對項目進行質檢。
4月3日10時58分 項目72+24小時運行成功。
4月10日 仙桃市委書記胡玖明、市長周文霞督辦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時強調,一期項目建設已經進入“最后一厘米”的關鍵階段,各級各部門要鼓足干勁,全力以赴,加快推進,細而又細地完善細節,嚴而又嚴地確保成效,用心交出讓群眾滿意的民生答卷,真正將項目打造成為全省的精品示范和全國一流的產業典范。
4月15日 項目投產試運行。

(原標題為《 兩年前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引發居民質疑,如今獲99%群眾支持,項目原址重啟并順利投產——仙桃是怎樣化解“鄰避效應”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