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定宇,已視死如歸
原創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前段時間,身患漸凍癥的張定宇,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用于漸凍癥研究。
他說:“我的終點不可能走得太遠,我想把時間用足一點,把它用好。”
回到故事的起點,他從醫的原因,并不浪漫,反而帶有巨大的創傷。
1983年夏天,張定宇的哥哥因為感染流行性出血熱,留下慢性腎臟的損害,最終得了尿毒癥。
讀大三的一個清晨,張定宇眼睜睜看著病重的哥哥,在自己眼前去世。
那一幕,深深刺痛了他。
張定宇至今都記得,哥哥在最后一刻對自己說的話:“你要照顧好媽媽。”
看著哥哥如此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與自己訣別,這幾乎要將張定宇擊倒,他走上從醫的道路后,總不忘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他是醫生,也是病人。
在因“漸凍癥”徹底躺下之前,張定宇就不會停下奔忙的腳步,他步履蹣跚的身影,總會出現在武漢的醫院與街頭。
他的思想沒有殘疾。
這兩年,張定宇常說的一句話是:
“我的時間不多了。”


回望過去,2020年的武漢,恰似我們深夜里的悲從心來。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猝不及防。張定宇是最先沖在前線的人,他所在的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唯一的傳染病專科醫院,成了當時的“風暴之眼”。


2020年除夕夜,武漢金銀潭醫院的職工們,像戰士一樣,在一線救人。
疫情爆發初期,張定宇作為院長,每天奔波于各個病區間,隨著從別的醫院轉過來的患者人數的急劇增加,ICU的床位已經飽和。
為了能讓更多的患者有可以醫治的條件,成為張定宇工作的重點。
那段時間,他總是凌晨2點剛躺下,4點就要再次開始工作,他的身體備受折磨。

穿了幾十年白大褂,見多了風雨的張定宇,稱新冠疫情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戰。
病人每天都在增加,他幾乎是超負荷運轉的狀態,一直處在極限的邊緣,從不敢懈怠,他需要協調各項工作,處理各種突發狀況。
不分白天黑夜,一瘸一拐的身影,是張定宇戰斗的姿態。
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雙腿在萎縮,腿腳越來越不伶俐,換防護服的時候需要別人幫他套上褲子,下樓時摔跤的次數越來越多。

在2020年1月28日之前,幾乎無人知曉搖晃身影背后的真相。
那天上午,金銀潭醫院開會即將結束時,張定宇突然站起來對同事說:“我的身體出了問題,再不說可能要耽誤大事,我患了漸凍癥。”
在座的都是醫生,大家當然知道“漸凍癥”意味著什么,那是絕癥。
張定宇費力地彎下身子,對大家鞠躬:“我的時間不多了,拜托了……”

那天,在場的很多人都哭了。
在此之前,每當有人問他腿怎么了,張定宇都笑著搪塞過去:“我膝關節不太好,沒事。”
有一次,張定宇下樓的時候,差點摔倒,因為他的雙腿沒有支撐的能力。他對搭檔王先廣說:“咱兩在一起的時候,我下樓你幫我扶一下,謝謝了。”

得知真相后,王先廣哭了,他心疼張定宇。
當醫院的同事,甚至是外界的很多人被張定宇身患漸凍癥,還堅持在疫情一線拼命的故事感動時,他本人根本沒有時間去體會旁人的贊許與憐憫。
他只知道,自己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
坦白講出自己是一個病人的秘密,張定宇感覺很輕松。


漸凍癥降臨在張定宇身上,是2018年的事情。
最初,是他的妻子程琳發現的,她發現張定宇走路的樣子變得奇怪,腿總是抬不起來,后來去醫院做檢查確診為“漸凍癥”。
這是一種絕癥,目前無藥可治,隨著神經元的損害逐漸上來,肌肉會不斷萎縮,就像被慢慢凍住一樣。
最后影響到呼吸功能,身體也無法動彈,只能看著自己全身肌肉萎縮,走向死亡。
在剛得知這個噩耗時,張定宇也絕望過,總是在深夜暗自落淚,心想這種病怎么會落在自己身上,深感命運無情。

醫生告訴他的生命開始倒計時,“幸運的話,10年,不好的話,也就5年”。
他一睜開眼,就必須與這個疾病作斗爭,因為會有肉跳,會有自主神經抽搐,晚上也會抽筋,非常痛。
有時候,張定宇與妻子兩個人就那么坐著,不講話,只是流淚。
他想過頹然度過余生,既然得了絕癥,那干脆坐在輪椅上,不再工作。

直到那場疫情的到來,張定宇扔掉了輪椅,拖著身患重病的身體,步履蹣跚地穿梭在各個病房。
禍不單行。
在張定宇帶著全院人員,救治患者的時候,在武漢市第四醫院防控一線工作的妻子,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那天凌晨兩點,在下班后趕往武漢第四醫院的路上,張定宇邊開車邊哭,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見到妻子程琳后,他說:“這個家,不能沒有你啊。”
那是張定宇最害怕的一個晚上。
“我很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我們結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體扛不過去,怕失去她。”

張定宇的妻子程琳
當時妻子在另一家醫院的重癥病房接受治療,張定宇奮戰在抗疫前線,他無法顧及到愛人,內心愧疚不已,只能在心里默念:我絕對不能失去你,我非常愛你,不能沒有你。
也許正是這種虔誠的加持,十幾天后,妻子程琳痊愈出院了。
張定宇,懸著的心終于可以放下。

張定宇的同事王先廣形容他像一只“溫情的獅子”,發脾氣的時候暴跳如雷,可是特別會關心人,對待病人,他的心底總有一種悲憫。
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免疫力低下,打白蛋白可以增強免疫力,醫院一位主任讓家屬自己去買,張定宇得知后發了火,免了這個主任的職。
“醫院里有這個藥,病人可以免費用,為什么還要增加病人的負擔?”
他吃過苦,知道底層百姓的苦與窘迫。

一場疫情戰斗后,張定宇感覺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了,臀部肌肉不斷萎縮,大腿小腿越來越細,味覺也在逐漸喪失,他知道自己正在走進生命的倒計時。
張定宇回母校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時,說了一段令人動容的話:
“在大瘟疫肆虐的時刻,用自己這一副殘缺的身體燃燒出的微弱之光,療愈世間的傷痛。”
他知道自己的終點不可能走得太遠,既然無法延長自己生命的長度,那就拓寬生命的寬度。


張定宇的人生,在醫學事業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
他從醫的初心,是至今仍無法釋懷的苦痛。
從他有記憶起,母親就一直在生病,常常咳嗽到半夜,無法入睡。
讀小學時,張定宇的母親病得很重,咳血厲害,有次他親眼看見母親咳出來一片鮮紅的血。
父親對兒子說:“我希望你長大以后,能學醫,可以照顧到自己的家人。”
彼時的張定宇,只是內心有這個想法,但是還沒有下定決心,直到1983年那個夏天的到來。
他如愿考上了同濟醫科大學,可是還未等到張定宇畢業,他的家里就出事了。

在同濟醫科大學,張定宇與同學
他的哥哥因為患上傳染病進而得了尿毒癥。
那時的醫療條件有限,張定宇親眼看著哥哥,在自己面前去世,哥哥不舍地抓住他的手,反復叮囑:“你要照顧好媽媽。”

只見自己的親人,就這樣慢慢失去了呼吸,生命走向終結。
張定宇的內心受到巨大沖擊,他感到悲痛萬分,下定決定要做一名醫生,挽救更多的生命。
命運無情。
將要大學畢業時,張定宇的父親因食道癌細胞擴散到肝臟,猝然離世。
親人的接連去世,讓張定宇感到人生的無常,他忍痛告別,也下定決心要救更多的病人,讓更多的家庭免受他當時的痛苦。


張定宇不是個幸運的人,也是個幸運的人。
他一路走來,還好有妻子程琳的陪伴。
相遇那年,張定宇24歲,程琳18歲,兩人相識于武漢市第四醫院。
彼時的張定宇,是醫院麻醉科的住院醫師。
程琳是護士,輾轉在各個科室,最后到了麻醉科,她對工作能力頗強的張定宇心生崇拜。
時間一久,張定宇也感受到了程琳的心意,他喜歡上了這個笑起來甜美的女孩,兩人走到了一起。
“我在手術室工作,正好來一個小女孩,來實習,還是輪轉,也算是一見鐘情。”

程琳與張定宇
在武漢中南路有一家外文書店,這里裝滿了張定宇與妻子程琳年輕時的甜蜜回憶,他在這里讀書學習英文,也在這里給妻子買生日禮物。
程琳的生日在盛夏,武漢的夏天極其炎熱,張定宇每年都會騎著自行車到書店,買上一束鮮花,來回20公里,回家后洗個澡,他就興奮地抱著花送到程琳家。
《朗讀者》武漢日記 | 董卿對話張定宇
張定宇看上去憨厚,實則很浪漫,他會在紀念日帶程琳去吃西餐,也會一起去現場聽演唱會。
演唱會結束,兩人手牽手散步,走上十多公里,也不覺得累。
不過在向程琳求婚時,張定宇的內心是不安惶然的,他的家境不好,害怕女友的父母不同意。
沒成想一向溫和的程琳,當著家人的面說:“讓這些東西都見鬼去吧,我選擇相信愛情。”

程琳
這一幕,讓張定宇非常感動,他知道面前這個女孩,就是上天賜給他的寶藏,她懂他、憐他、愛他。
婚后,兩人依然甜蜜。
1997年,34歲的張定宇作為“無國界醫生”,參加湖北省醫療隊赴阿爾及利亞援外。
這年,他們的女兒只有3歲。

張定宇一家三口
天各一方,他這一去就是兩年,留妻女在武漢,全家的重擔也落在了妻子程琳的身上。
異國的這兩年,張定宇與妻子一直用書信來往,幾乎沒有中斷過。
“程琳,這兩天我非常高興,我已經收到了你去年全部的五封信。有了這些完整的信件,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的感情,感受到你對我的愛……”

張定宇寫給妻子程琳的信
在1998年2月14日情人節,張定宇寫給妻子的信中,講到了自己在異國他鄉的某個夜晚,聽法語磁帶,突然想起自己與妻子在武漢漢口火車站分別的情景。
“你站在站臺上,孤零零地流淚,我的愛人,我的心都碎了,我怎么這么無能啊,離開這么美麗的妻子,來到這遙遠的地方,我太想你了,太想家了。我的愛人,我愛你。”
兩年的時間里,張定宇給妻子寫了120多封信,字字真切,程琳將每一封信都編上了序號。


有次,他著急讀信,匆忙地將妻子夾在信紙中的幾根頭發抖落到了地上,很快被風吹走了。
他慌張不已,還未來得及聞一下熟悉的氣息,就消失不見了。
在時隔多年后,朗讀這一封封泛黃的信時,張定宇依然不能自已,他讀著讀著就哽咽了,直到摘掉眼鏡,擦拭淚水。


此時此刻,沒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生活的柴米油鹽沒有消磨掉他們的愛情,反而更踏實溫暖。
如今張定宇59歲了,妻子程琳也53歲了,時間留下了最真的人。
張定宇覺得妻子依然是可愛的女孩,她的笑聲每次都能打動他。
這對老夫老妻,依然浪漫著。
他們會一起讀書,一起到電影院看電影,也會手挽著手在武漢東湖街道散步,走累了就到茶館喝茶。

張定宇與妻子程琳

2020年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張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他顫顫巍巍地往前走,每邁一步都很費力,身體也隨之搖晃著。
這個搖搖晃晃的身影,令無數人動容落淚。


張院長堅定的眼神中帶有幾分緊張,后來他說:“我擔心在全國人民面前,走不穩,會摔跤。”
坐在下面的妻子,淚流滿面。
從北京載譽回到武漢后,張定宇說“我從沒想過當英雄。是所有人一起作出了犧牲與貢獻,我僅僅是他們中的一份子。”
曾經,他作為“無國界醫生”,親眼目睹過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傷痛。
“作為一個獨立的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致力于為受武裝沖突、流行病、疫病和天災影響,以及遭排拒于醫療體系以外的人群,提供緊急醫療援助,不受種族、宗教、性別或政治因素所左右。”
在戰爭的炮火聲下,他見到無數平民流離失所,見到孩童漫無目的地奔跑,破爛的衣衫,無情的槍聲……他至今無法釋懷。
那是2010年平安夜,一個原本應該美好度過的冬天節日,在巴基斯坦,一個年僅15歲的男孩中彈受傷,大量失血。
張定宇與另外幾位醫生,決定立刻進行手術,就在眼看有希望時,男孩的心電圖很快變成一條直線。
生命危在旦夕,張定宇不肯放棄,他拼命地給這個異國男孩做心外按壓,嘴里念念有詞:“不能放棄啊,不能放棄,他只有15歲啊。”
最終,張定宇與另外幾位醫生,將這個男孩從死神的手里拽了回來。

張定宇在國外,做“無國界醫生”期間
戰爭和災難給世人帶來的傷痛,往往需要一生去愈合。
這讓張定宇愈發對生命產生不一樣的敬畏和珍惜,就算最后自己會因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
身患漸凍癥的他,一直在堅定地與疾病、時間賽跑,從不絕望,從不放棄。

前幾日,張定宇與同為漸凍癥患者的京東副總裁蔡磊見面了,兩人緊緊地擁抱。
“我看您的腿走路,比之前要費盡一些,我倆胳膊不行了。”
“你的三角肌已經沒有了,真是好兄弟,真不容易。”

張定宇與蔡磊
兩人平靜地交流自己患病以來的身體變化,不見沉重,只有惺惺相惜。
張定宇今五月份,下樓梯的時候,身體晃動厲害,不小心把右側肋骨全部摔斷了,疼痛難忍,可是在聊起這些的時候,他只是輕松地說了句:“煩死了。”
蔡磊的雙腿也開始萎縮了,他想盡快見到張定宇,擔心哪天誰都走不了路了,就見不了面了。
相對而坐的張定宇說:“那就太遺憾了。”

張定宇與蔡磊
他們每邁一步,都在抵抗地心引力,同時還要抵抗自己高出的肌肉,這種艱難的感受,只有病人自己可以理解。
張定宇說:“我的思想并沒有殘疾。在我坐輪椅之前、在我真正躺下之前,會認真對待每一天和每一件事。”
張定宇馬上就60歲了,他原本以為自己退休之前肯定要坐輪椅,沒想到自己現在還能走路。
他覺得這都是額外掙來的,張定宇準備退休之后去鄉鎮衛生院:“退休以后要做點什么呢,為什么不可以到鄉鎮衛生院去,幫一幫當地的老百姓,在基層做點事情。”

已經體會過高光時刻的張定宇,心底依然心存悲憫與憐愛,他掛念著老百姓們。
他還做了一個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用于漸凍癥研究。
張定宇的想法很簡單,自己是一個漸凍癥患者,捐贈遺體有助于醫學工作者,開展漸凍癥研究。
對于漸凍癥,他曾經也害怕無助過,如今已經平靜:
“人一出生就是奔著死亡去的,我不過是更早看到生命的盡頭,生命的意義在于體驗過程,踏實做事,才能看到沿路的風景。”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他永遠不會被打敗。
張定宇很樂觀,他曾開玩笑:“以后肯定有音頻軟件,我打幾個字出來,它就會是我說話的聲音。”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妻子程琳讓他感到安心:“放心,我會照顧你。”
曾經站在“風暴之眼”,如今張定宇與妻子手牽手,走在武漢東湖街道,感受著陽光的溫暖。

張定宇的妻子程琳

這個世界沒有童話。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各種不順,無論是精神上的折磨,還是肉體上的病痛,這種創傷會摧毀一個人,也會激發一個人。
如同漸凍癥落在了張定宇的身上,他選擇了后者,既然疾病來了,他就要正向地去面對它。
“我能做的,是盡可能救更多的病人,從病毒的手上挽救更多的生命,讓更多的家庭免受我當年所受到的痛苦。”

淋過雨的人,總想為他人撐把傘。人生無常,但你可以選擇笑對人生,與空氣、陽光在一起。
兩年前的冬天,張定宇參加《故事里的中國》,他皮膚依然黝黑,眼睛里含有笑意。
在訪談開始之前,撒貝寧表示節目組的導演讓自己攙扶一下張院長,因為他行動不便。
同為武漢人的撒貝寧拒絕了,他說:“你們還是不了解張院長,你去問問他,讓人家扶嗎,我要是走上前去,以他的脾氣肯定會說‘你給我走遠一點’。”
坐在撒貝寧對面的張定宇,用武漢話接過去:“蠻煩人。”

他是人民英雄張定宇,也是尋常百姓張定宇。
如今已然成為公眾人物的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這種高光時刻,它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把我放到人群中,你是找不到的”。
清醒。自持。謙卑。
張定宇59歲了,他增添了很多白發,比之前蒼老,走起路來愈發艱難,但是他還是很愛笑,也依然不想停下腳步。

每當有人向他投來關心時,張定宇總會用爽朗的武漢話回應:“我精神狀態很好,一時半會兒死不了。”
張定宇隨時都要接受自己就要跌落的宿命。
也許生命的終點就在不遠處,他也要追尋比生命更長久的事物,要死也要先活出最深刻的模樣。
部分參考資料:
1、《朗讀者》武漢日記 | 董卿采訪張定宇
2、央視面對面:專訪張定宇
3、朗讀者之張定宇:人民英雄背后,看見百轉千回的愛情
4、「蹲點日記」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當生命進入倒計時
5、鳳凰網《旅途》| 張定宇
6、英雄院長張定宇:我家境不好,她說相信愛情
7、長江日報年度人物,致敬“人民英雄”張定宇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故事里的中國》、《朗讀者》、鳳凰網《旅途》、央視《面對面》、網絡。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原標題:《張定宇,已視死如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