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詳盡記錄發展歷程,“生活書店會議記錄”在上海書展上首發
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由鄒韜奮、徐伯昕等人創辦的生活書店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由鄭振鐸主編,組織眾多著名作家、翻譯家、學者系統介紹中外古典文學名著的《世界文庫》最早就來自生活書店。1948年10月,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合并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回溯歷史,在戰爭炮火與扣押、查抄、封店等種種侵害中,一批“生活書店會議記錄”隨生活書店同人顛沛流離,難得地保存了下來。這批檔案信息量大、自成體系,且保存相對完整,是上海韜奮紀念館館藏獨有的珍稀史料。2018年,上海韜奮紀念館啟動館藏文獻影印出版計劃,隨后相繼出版了“韜奮紀念館館藏文獻叢書”之《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33—1937》《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38—1939》《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39—1940》《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40—1945》四冊影印本。
為方便學者研究和大眾閱讀,上海韜奮紀念館聯合中華書局于今年11月推出《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33-1945》。生活書店長達12年的保存相對完整的會議記錄首次以排印本形式面世。

《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33-1945》封面
11月18日,《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33-1945》新書首發式在上海書展舉行。復旦大學教授鄒振環、解放日報《讀書周刊》主編顧學文、上海韜奮紀念館館長趙書雷及中華書局上海公司副總經理賈雪飛帶來“炮火硝煙里的文化傳奇”的主題分享。

11月18日,《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33-1945》新書首發式在上海書展舉行。
趙書雷首先介紹了生活書店的前世今生。1932年7月,民族危難之時,生活書店在當時全國的出版中心——上海成立,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書報代辦部,由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曾創下15.5萬份全國書刊發行量紀錄。
生活書店對內為生活出版合作社,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書店的主人。由胡愈之起草的“合作社章程”中有三項原則規定:經營集體化、管理民主化、盈利歸全體。生活書店以“促進文化、服務社會”為主旨,致力于進步書刊的出版。全面抗戰爆發后,它成為戰時文化抗戰的一支重要力量,供應戰時文化之所需,先后建立了遍布全國的55家分支店及辦事處,大量出版宣傳馬列主義進步思想的書刊。在侵華日軍和國民黨當局的雙重摧殘下,進行了頑強抗爭和不屈“苦斗”,啟蒙和鼓舞了一代中國人走向進步與革命的道路。1948年10月,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合并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開啟新的書業征程。
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韜奮紀念館流淌著生活書店的血脈,館藏“生活書店會議記錄”原件是獨有的珍稀檔案史料。在內容上,“生活書店會議記錄”詳盡記錄了生活書店的發展歷程,充分展現了“逆流中的一個文化堡壘”的歷史故事,同時也呈現了其獨樹一幟的內部管理制度,制度化、人性化的民主管理,獨特的企業文化等。其中蘊含的信息如同一座富礦,不僅讓后人走近鄒韜奮、徐伯昕、胡愈之、張仲實等一代知識分子,了解生活書店的發展歷程,深入同一時期的出版史研究,也對當今的出版管理、經營和決策產生了借鑒作用。

鄒振環表示,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相比,生活書店在民國時期只能算小書店,但它的影響力卻不下于上面幾家,因為生活書店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出版基地,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就是由生活書店出版的。因此,把生活書店的史料整理出來,對于后人研究生活書店的歷史,了解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深入中國紅色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生活書店會議記錄”的研究依然是學界非常薄弱的一環,從影印本到排印本,必將對生活書店相關史料的傳播與研究影響深遠。
顧學文回憶了她當年采訪鄒韜奮之女鄒嘉驪的往事,鄒嘉驪說過這樣一句話:爸爸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就是愛國家,愛人民。顧學文問她韜奮精神會不會過時,鄒嘉驪回答還是那句話,每一代都要有信仰,自己拿定主意才能看清方向,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顧學文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與讀者共勉。

曹辛之畫韜奮像,沈鈞儒題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