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合理引導科技向善
腦機接口、機器學習、精準醫療、基因重組、元宇宙……“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刻改變世界發展的面貌和格局的當下,如何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合理引導科技向善?
當倫理+醫學、倫理+生命科學、倫理+人工智能、倫理+X時,會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咨政建言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將如何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

11月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文簡稱:中國科協)與復旦大學簽署共建協議,正式揭牌成立中國科協-復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下文簡稱:研究院)。
圍繞全球健康倫理和數字與人工智能倫理兩大主導方向,研究院將整合校內科技倫理相關領域系科優勢力量,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打造科技倫理研究高水平科研平臺和研究高地,深入開展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建設與國際合作等工作,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學科理論前沿、面向社會需求、面向世界,為構建中國自主的科技倫理話語體系貢獻力量,為國家制定科技倫理法規、政策、規劃提供智力支撐,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倫理治理中的話語權,為防控科技倫理風險作出貢獻。
簽署共建協議!中國科協-復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正式揭牌

校黨委書記焦揚向研究院成立表示衷心祝賀,向中國科協對研究院的指導關心和長期以來對復旦的支持信任表示衷心感謝。她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刻改變世界發展的面貌和格局,如何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合理引導科技向善,已經成為一道必答題。中國科協與復旦大學共建科技倫理和人類未來研究院,是回應時代呼喚、服務國家需求的使命擔當,也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舉措。
焦揚表示,今天研究院正式成立,是復旦大學與中國科協合作布局的重要一步,也是學校大力推進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堅實一步。復旦將在中國科協指導支持下,建設一流科技倫理研究機構,服務促進國家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完善校內科技倫理管理,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力量。要堅持融合創新,在推動科技倫理理論創新上求突破,著力將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打造成研究科技倫理問題的高地,為建構中國特色科技倫理體系提供理論和話語支撐。堅持求真務實,在提升智庫建言資政能級上下功夫,為黨和國家制定相關倫理規范、法律、規則和政策框架提供實證依據,為國家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倫理治理提供智力支撐。堅持引育并舉,在培養高層次科技倫理人才上結碩果,努力構建“倫理+”多層次教育體系,加快集聚培育科技倫理復合型人才。復旦大學將全力支持研究院建設,做好統籌保障。


活動現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韓啟德,焦揚,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的共同見證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與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代表雙方簽署了共建協議。韓啟德、王進展、焦揚、金力共同為中國科協-復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揭牌。
一個平臺、一個輯刊、一個實驗室、一支隊伍:研究院這樣建設規劃

“科技倫理學的起點關乎人類和人性的未來。”1978年漢斯·尤納斯提出要打造面向未來的倫理學,時至今日重要性更為顯現,這也是研究院取名為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的原因。由此,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王國豫在介紹中說,研究院建設的目標就是“四個面向“:面向科技前沿,探究科技與文明共存的生生之道;面向學科理論前沿,構建交叉學科的研究路徑與知識圖譜;面向社會需求,形成“倫理+”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面向世界,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打造“一個平臺”、“一個輯刊”、“一個實驗室”、“一支隊伍”,在堅持政治引領、問題導向、前瞻創新、國際合作的總體任務下,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精神。
“人文是科技發展的方向盤和剎車器,而二者都必須裝在車上”,王國豫借用韓啟德院士的講話,點出開展跨學科的科技倫理研究所面臨的挑戰。為此,研究院將以出版《科技倫理研究》輯刊為抓手,一方面深入開展科技倫理的理論研究,探索跨學科研究的范式和路徑,打造國內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展示窗口和國內外科技倫理研究的平臺、基地和高地,另一方面,研究院將打造集教學與科學研究于一體的國內一流的數字倫理實驗室,推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的落地,為“倫理+”的多層次人才培養服務。實驗室將建設成為未來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實驗平臺,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努力建成國家的智庫基地。集聚頂尖復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核心團隊,推動有組織的跨學科的科技倫理研究,以“修小協同、大網絡”的方式,推進國際國內合作網絡的形成。下學期,研究院將和計算機學院教授一起開設面向計算機學院本碩的人工智能倫理和大數據倫理的必修課。
分享真知灼見,嘉賓為研究院發展建言獻策
研究院的成立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也獲得國際國內諸多領導和同仁的祝福。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裴鋼教授、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龔克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梅宏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學校長、聯合國科技倫理委員會主席Peter Paul Verbeek等20多位國際國內高校領導、專家學者發來視頻祝賀。此外,揭牌儀式現場,來了不少重量級嘉賓。

無論是六年前成立復旦大學生命醫學倫理中心,還是現在成立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韓啟德院士給予復旦大學大力指導和支持。他在現場講話中表示,倫理學的根本是哲學問題,哲學的根本是人的意義問題。研究院要發展落地,就需要以哲學為主帥,在理論體系和學理性上有所發展,只有探求解釋哲學的根本問題,解答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根本問題,才能解決其他應用問題。要在應用倫理的建設過程中,推動學術發展。

“哲學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國良說,倫理學作為哲學的一部分,更應該關乎國家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生活,要做的是前瞻性的研究,不能僅僅只一個結果。

“倫理要先行一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勁松認為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關鍵是要約束我們的行為,如果倫理能夠做到前瞻性,跟隨行業發展做出預判,我們的未來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倫理要考慮現在,但是現在的目標最終還是指向未來。”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執行院長吳家睿說,研究院取名人類未來,就是要立足倫理,更要超越倫理,打造成如羅馬俱樂部一般討論整個人類未來的平臺。

“生命和技術在融合,機器和智能也在融合,在前沿之處有太多未知領域,都需要我們更多的哲學思考,這也是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探究中的應有之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段偉文認為面對這些挑戰,作為人類共同體的一份子,進行這樣的探討和研究,恰逢其時。

“中國科協為什么要支持研究院的成立?”王進展代表中國科協向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賀。他說,聚焦科技倫理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內在需要,更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大部署,也是中國科協人民團體的職責和使命。“我們特別愿意支持復旦大學成立這樣一個研究院,為科技向善發展,為開展科學道德學風建設,為扭轉當前科技界面臨的一些不好的現象,提供更強大的學術支持。”他相信在中國科協和復旦大學雙方的共同推動下,研究院的目標使命和建設規劃一定會如期取得效果。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戰略發展部一級巡視員、創新戰略院院長申金升,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二級調研員、科技智庫負責人喬安水,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原上海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復旦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彭裕文,復旦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桂永浩,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同濟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兄弟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校內各部處、兄弟院系的各級領導和師生代表出席本次大會。本次會議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主持。
(本文轉載自微信號“復旦大學”,原題為《倫理+醫學、倫理+生命科學、倫理+計算機科學……這個研究院成立,打造面向未來的科技倫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