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賀友直百年誕辰研討會:樸素通透的賀老,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
今年是影響了幾代人的連環畫泰斗賀友直先生(1922年11月-2016年3月)百年誕辰,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與澎湃新聞等機構聯合主辦的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正對外展出。在賀友直誕辰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主辦方在11月15日專門舉辦了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研討會。
來自上海市文化藝術界、新聞出版界等多家單位的學者專家匯聚一堂,紀念這位影響了幾代人的連環畫大家。參與研討會的相關專家認為,賀老如一本大書,其藝術的白描高度與他身上的平民性、人文性互為表里,與他身上的大知識分子視野、格局互為表里,與真誠、樸素、干凈、通透、獨立,也是互為表里的。

澎湃新聞推出的“白描賀友直——賀友直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題海報

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展研討會現場
賀友直先生無疑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連環畫家之一,在他的連環畫中,人們所看到的不僅只是一幅幅風俗畫,更可以藉此追尋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他一直以平實白描的手法致力于人物造型、生活場景及總體構圖,從而使連環畫脫離了小兒科而成就了蔚為大觀。賀友直先生的意義也不僅僅在于連環畫的創作,也在于一代知識分子在對人性與人本主義的弘揚。從而成為海派藝術的又一座高峰。
此次由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與澎湃新聞等機構聯合主辦的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展出了上海美術館、多家機構館藏以及私人收藏的賀友直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除了世人熟悉的賀老名作,還呈現了此前從未展出過的賀友直臨摹敦煌壁畫、《儒林外史》畫稿、《連升三級》等連環畫,以及相關文獻、題字的酒瓶等。研討會先后由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黨委書記、副館長王一川與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上海市美協顧問朱國榮主持。

90多歲的賀友直先生的夫人謝慧劍致辭
90多歲的賀友直先生的夫人謝慧劍專程來到現場,說:“感謝大家,為賀友直一百歲誕辰開了這么隆重的一個研討會,在座的各位中,還有很多賀友直的老朋友,老朋友汪觀清也都90多歲了,非常感謝大家,我代表賀友直和所有家人感謝大家?!敝x慧劍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老頭去世已經六年了,還有那么多人想著他,敬重他,他這一生沒有白活。”

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館長陳翔在研討會致辭
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館長陳翔在研討會致辭時表示:“連環畫相對國畫、油畫、雕塑這些傳統美術樣式,更具有貼近群眾生活的特定優勢。他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傳遞給更多的百姓。賀友直為人低調、謙卑、正直,雖然被人們譽為連環畫的藝術大師,但他自己卻多次說自己來自民間,正是這樣的大智慧、大情懷,讓他的藝術創作更貼近生活,也讓他的作品在人文解讀時感到特別真切和真情?!?/p>
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在研討會現場代表主辦方發言
作為此次紀念特展的主辦方之一,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在研討會上介紹了澎湃新聞與賀友直的深厚淵源:“澎湃新聞由《東方早報》轉型而來,我們在東方早報時期有一份在國內外影響很大的藝術周刊《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以專業、人文、深度而又有觀點的藝術報道一直有著口碑、深度與影響力?!稏|方早報·藝術評論》2012年曾推出封面專訪賀老,賀老當年90歲,這也是我們第一次以較大體量與賀老進行了深度對話,為藝術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這一專訪現在還在被不斷地轉載,賀老也以其幽默與睿智留下了諸多金句,此后,賀老為東方早報多次撰稿,成為《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的作者。而在2016年賀老意外辭世后,東方早報編輯團隊深感悲痛,派出多組編輯記者,連夜采訪約稿,在極短的時間內推出了《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賀友直先生紀念特刊,第一次以16個整版的體量紀念這位藝術大師。此后,澎湃新聞也多次參與追憶賀友直先生的相關紀念活動。澎湃新聞雖然暫別了紙質,但紙承載的精神卻是長存的,就像賀老的白描人物畫,其內在白描精神是一直延續的?!?/p>
2016年賀友直先生辭世后《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推出的紀念特刊
封面繪圖:謝春彥繪《拜別友直夫子》
“賀友直先生的價值、意義并不僅僅是一個連環畫家,更是一位樸素的人文主義者,是一位有著真正平民情懷的大知識分子,賀友直的連環畫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小人書,更是一代人的集體文化記憶,凝聚著賀友直先生對社會人生平實而深邃的思考。賀老藝術的白描高度與他身上的平民性、人文性互為表里,與他身上的大知識分子視野、格局互為表里,與真誠、樸素、干凈、通透、獨立,也是互為表里的。”劉永鋼認為,賀老身上的這種人文、樸素、平民性以及不斷創新的精神與澎湃新聞的追求是非常相契的,也與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相契,這也是澎湃新聞之所以參與主辦賀老百年紀念展的原因之一。
“賀老辭世六年了,現在《東方早報》早已經轉型為影響力更大的澎湃新聞 ,目前,澎湃新聞APP的下載量已經超過兩億。在今天,我們坐在一起參與紀念賀老,感覺更有意義。澎湃新聞藝術欄目的編輯團隊就是原來的《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編輯團隊,這次紀念賀老百年,我們除了參與主辦這一大展,也專門推出了專題紀念專欄,除了專訪賀老的夫人、相關學者,還約請相關賀老生前友人、學者撰寫回憶文章,剖析賀老的意義,今天,澎湃新聞首頁的開機屏海報也是紀念賀老的專題,我們今后還將繼續深挖上海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蘊,向全國進行推廣,也希望與上海美術館進行更多的合作。”劉永鋼說。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邱孟瑜在發言中介紹,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花費7年時間籌備編輯的《賀友直全集》即將在不久的上海書展與讀者見面?!爸杂昧?年這么久的時間,是因為賀老的藝術真是寶藏,挖之不絕,風格多元,藝術體系完整。我們在編輯時常常都感慨,不知道下一個內容是賀老什么風格的作品。上海的連環畫在當下的時代環境下,還值得我們做更系統更深度地挖掘?!?/p>
賀友直系列作品《我來自民間》,這幅作品的自述是:“給幫工的送點心,也是貪圖能吃上一份?!?/p>

賀友直《朝陽溝》

賀友直,《山鄉巨變》,1959,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
當賀友直女兒賀小珠在出版社看到《賀友直全集》時,感到震驚。她在現場說:“看這套全集,作為女兒我都極其驚訝,看得流淚。沒有想到有這么多作品,父親的創作完全不重復,太厲害了。大家都知道我父親的長篇很厲害,但他的短篇也非常優秀。如果說《朝陽溝》《山鄉巨變》體現的是我父親處理長篇的創作技巧和手法,那么短篇則體現了我父親的性格以及他觀察事物的多面性和表現力?!?/p>
賀友直女兒賀小珠在現場回憶父親
上海市文旅局文藝創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譚曙則表示,對賀老最好的紀念,就是繼承他的藝術精神,“他以率真的眼睛審視著人間萬象,以樸素的語言表現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上海灘的百年風云和石庫門的家長里短,在賀老筆下得到生動演繹。我們要繼承賀老那沾滿熱情和信念的畫筆,在我們的畫布上繼續描繪和傳遞他的藝術精神,推進上海美術的發展。”
賀友直生前同事、90多歲的知名畫家汪觀清也專門來到現場,他感嘆說:“賀友老的第一部作品《福貴》終于找到了線索,他對我的創作啟發非常之大,他長于觀察、善于想象,這在創作中十分重要?!薄澳菚r候我還很年輕,23歲,他年長我幾歲。接到一個任務,他是廢寢忘食,早上七點就到畫室,領導以為需要四個月完成的任務,最終我們一個禮拜就完成了。出版社要給予獎金表揚,他都拒絕了,一分錢不要,說是本職工作應該的。他那時候和我說‘技術是畫畫的基礎,最重要的是想象力要豐富,不能只靠資料,還要在生活中時時刻刻去觀察,如果沒有平時的積累,想象力是不可能豐富的‘。他的畫桌上,除了筆墨、橡皮、紙張,其他多余東西沒有的,完全不靠資料?!?/p>
1958年,賀友直(左)、汪觀清(中)與韓敏(右)在人民公園,他們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老同事。

汪觀清在研討會發言
賀友直的作品,除了賞圖,還可以讀詩文。上海博物館原館長、文博學者陳燮君在研討會上強調,賀老作品中的文字內涵常讓人折服,不可忽視。“他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讀賀老的小人書,絕不能忽視他的文字,他的文字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智慧?!渡洁l巨變》《朝陽溝》之后,你如果還只是用‘小人書’來形容他的作品,那是要難為情的。小人書一般是很難有文學性的,但是賀老的作品中充滿了文學性、哲理性和人生感悟。”
賀友直生前好友,知名文藝評論家、畫家謝春彥曾為賀老十多本書作序,他是賀老喜歡且互相視為知己的,謝春彥回憶說,“賀友直先生辭世時,當時《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推出紀念特刊,我與顧村言聊了兩個深夜,當時說起沒有賀友直的日子……有點心慌,往往是人在而不知其珍,不知他寶貴在哪里,失去的往往不明其意。”“賀老生前曾說,古代繪畫有‘六法’,他也有六個字‘好看、高雅、功夫’。他走了一條羊腸小道,用簡單、干凈、萬能的白描來描繪他眼中的生活和老百姓。他畫了一生,永遠沒有忘記老百姓,一直在畫老百姓。曾經有人說他世故,他豁達地笑說‘我不世故,怎么用白描來表現這個復雜變化的世界呢?’。”

謝春彥在研討會發言
謝春彥認為,賀老是海派大家中扎根上海的為數不多的幾位,而他的成就更加艱難。賀老不單是個白描畫家,而且他是一位藝術經驗理論家,他提出對理論基礎的看法,都是從他的實踐經驗中提煉的。

正在展出的賀友直1979年在敦煌臨摹的壁畫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鄭辛遙說,賀老睿智、率真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他與《新民晚報》有著較深的緣分,賀老創作注重“小”,小動作、小孩兒、小道具,“這對我們啟發很多,賀老的連環畫及漫畫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小人書,而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
澎湃新聞藝術主編顧村言認為,賀友直先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千百年后也會被世人記住,“如果從百年歷史巨變中看賀公的白描,從一位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方式看賀公白描里的寄托,或許更有意義,樸素而簡凈的白描,正如黃賓虹所言的‘畫之民學’,里面有著一種樸素的人文情懷,由顧愷之、李伯時直至陳老蓮一脈,其實都在傳承并寄寓著中國知識分子對人性深處的把握與思考,對社會人生的洞察,而賀老,恰恰在一個特殊的時代接續住了這一傳承,并以之反映最質樸的平民生活,這里面,亮出的是人性與人本。對比賀友直先生,我想到了孫犁、汪曾祺先生在文學上的突破,內在一以貫之的也是人文主義,他們是相通的?!?/p>
賀友直自畫像。對他而言,黃酒是“生命口服液”,沒有老酒那是要命的。
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文匯報創意總監張立行說,賀友直先生是明白自己的人,他是通透的,知道自己的長與短,所以,有的他是放棄的,而更加接近自己的內心,“剛才說到汪曾祺的相通,我有時睡不著,讀汪曾祺的文章,看賀老的畫,就會安靜?!?/p>
藝術評論家林明杰認,賀友直連環畫的“細節真實”,他是細節大師,“一是細節反應的是人性。意大利文藝復興告訴我們,人性的解放帶來的巨大力量。環顧百年來的風風雨雨,藝術歷史坎坎坷坷,起起伏伏,無不是圍繞著要不要尊重人性在藝術中的重要性而展開。二是表達人性的藝術,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知自己和他人,即有助于民族的自覺和民族素質的提升。賀友直這樣的藝術家,在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中,于小小的連環畫中,堅持表達著人性的真實,無疑是在維護著民族的智慧。”
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知名攝影家丁和說:“看到大家齊聚一堂談賀老、憶賀老,這個場面給我觸動很大。有那么多人跟我一同想念他,讓我由衷感到溫暖。賀老被人們這樣深刻的記憶,或者換句話說,至今鮮活地存在于人們的腦海里,不得不說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像一塊有棱有角的磁石,吸引著身邊人和遠方客。他的棱角來自于生活的磨礪和他始終‘明白自己’。他的內心很透徹,看待人生、看待事物好像都能抓住本質。我很迷戀他這一點。所以我覺得他的目光,他心靈的窗戶好像總是很銳利、很警醒。我有時候覺得它們像X光射線,似乎能洞穿人心。當他開心時候,率性自然流露,又像一個小孩子。簡直能夠用‘可愛’形容?!薄百R老的幽默感有種渾然天成的感覺,但這種東西其實是最學不來的,先天需要有天賦,后天需要有睿智。他總說自己草根出生,明眼人都曉得,他其實文化深得很。作為晚生后輩,他是我最喜歡、最尊崇的長輩。有幸與他相識、相交,我如獲至寶?!?/p>
《百年友直——賀友直先生紀念文集》第一次公開亮相
此次研討會上,由文匯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友直——賀友直先生紀念文集》第一次公開亮相。此書編者、新民晚報高級編輯李天揚說:“非常榮幸受賀老家屬委托,編輯《百年友直——賀友直先生紀念文集》一書。編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感受到了賀老的人格魅力和偉大精神。在座的各位專家有好幾位是這本書的作者。所以我們和文匯出版社通力合作,終于在今天上午將書趕印出來,火熱直達會場,向各位匯報、請教?!?/p>
《百年友直——賀友直先生紀念文集》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原負責人李新、《賀友直全集》的編輯康健等介紹了全集的相關進展,“這套全集在編輯中一直有驚喜,可以說,如果不截止時間,是可以一直編下去的。”
上海市文史館聯絡處處長張建華、上海市文旅局藝術處沈雪江等也從各自角度回憶與賀友直先生的交往與對賀老的追念。

賀友直畫老上海 炭爐吹風

賀友直,《我自民間來》,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
賀友直留下的遺產,除了看得見的數以萬計的藝術作品,還有一筆筆看不見的精神財富,他無論在作品中,還是在生活里都在引導如何做一個真誠的人、有愛心的人和有趣的人。
據悉,從1949年創作第一部連環畫《福貴》開始,賀友直先后創作了百余部長長短短的連環畫,作品逾萬幅。其中《火車上的戰斗》獲1957年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山鄉巨變》《白光》分獲全國第一、二屆連環畫創作評獎繪畫一等獎,并有作品先后在法國、挪威、意大利、瑞士參加國際性連環畫展,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連環畫家。 他先后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和中央美術學院連年系工作,對20世紀中國連環畫的發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晚年,他還創作了大量風俗畫。賀友直認為,他最好的作品是《朝陽溝》,這批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從“翻譯”進入到“創作”狀態,他脫開文字腳本,更加注重美學追求。

“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現場
此次“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展”將持續至11月20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