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屆年輕人,想“戒”盲盒的癮 |精打細算播客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雙十一,盲盒的二手價格跌得尤其明顯,最低跌到了10元一個,連隱藏款也都跌到了原價。商家推出的雙十一盲盒福袋則是下跌的重災區,盲盒玩家春霖說,“一個系列只要進了福袋,就難逃跌價的命運。”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盲盒的投訴高達3.08萬條,比雙十一之前多了近1萬條。

雙十一后,二手平臺盲盒價格下跌/受訪者供圖
過去一年里,盲盒成了春霖“戒”不掉的癮。“抽上頭了就挺瘋狂的”,作為一名重度玩家,她一年在盲盒上的支出超過40萬元,一上午可以抽掉2萬元。“大家為了賭好東西,會一直抽、一直買,再去二手市場賣。”
在社交平臺上,和春霖一樣傷心“戒”癮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搜索“盲盒退坑”,筆記數量高達上萬篇,很多年輕人表示對盲盒已經到了不“戒”不行的地步。盲盒龍頭公司泡泡瑪特,也經歷了“出道即巔峰”的尷尬,一直在淡化自己的“盲盒”標簽。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邀請到了正在“痛苦離場”的盲盒消費者@春霖,和認為盲盒只是“收藏玩具冰山一角”的從業者@陳威,一起來探究盲盒退潮的真正原因。
【本期主播】
丁玨汭,澎湃新聞湃客·財經欄目高級編輯
【本期嘉賓】
@春霖,正在“戒癮”的盲盒玩家,一年支出40余萬元抽盲盒
@陳威,52TOYS創始人兼CEO,資深玩具愛好者,專注玩具收藏

【時間軸】
02:12 “戒”盲盒的玩家,一上午抽出去2.5萬元
06:28 “萬物皆可盲盒”,完全是一個悖論!
12:46 “大佬”的退場更痛苦
16:30 “盲盒作為金融產品流通”也是個悖論!
21:58 行業里應該有的樣子,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
33:05 企業不要用盲盒這種形式“逗”消費者
34:38 精打細算:保持玩具初心,認清商家本質
【配樂】
Funk Trap Heavy Kick 2018-D
以下為本期節目精華:

玩家“戒”癮,
盲盒市場開始回歸正常
丁玨汭:@春霖,之前看到一個數據說,年消費在2萬元以上的屬于盲盒重度玩家,你是嗎?現在又為什么會選擇“戒”盲盒?它對你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
@春霖:我是盲盒的重度玩家。我現在90%的消費都花在盲盒上,家人也比較反對。有次他們到我住的地方,用麻袋一次拖走了我一兩百個盲盒,我還跟他們吵了一架,他們覺得我不可理喻,就直接就上手,強制我把盲盒賣掉。
決心“戒”盲盒后,我還參加了一個“盲盒隨心配”的活動,一上午就花了2.5萬元。我本來是不想參加的,結果點開之后根本停不下來,這和之前的情況也非常像。

與家人爭吵后,春霖開始處理自己的盲盒/受訪者供圖
我自己也挺想“戒”盲盒的,到了不“戒”不行的地步。很多盲盒IP設計比較單一,一個系列 12 個,同一個姿勢,只換個顏色,很容易視覺疲勞。上新速度也非常快,根本買不過來。而且盲盒二手價也跌得很厲害,所以我想適當地“退”一下。

春霖家里的盲盒“墻”/受訪者供圖
丁玨汭:@陳威,為什么近年來盲盒開始“遇冷”了?所謂“萬物皆可盲盒”的說法,你怎么看?
@陳威:我覺得盲盒不是“遇冷”,而是回歸正常。初期的玩家對盲盒這種入門級的品類比較認可,是因為它門檻比較低,容易接受。如果說整個潮流玩具的品類是一個金字塔,盲盒、扭蛋這類就屬于金字塔根基的入門級產品。因為它的工藝、設計、生產,看起來比其他品類更容易。所以這幾年也有大量的、根本不是這個行業的人和企業涌入,用所謂盲盒的形式做了大量所謂的潮流玩具。但實際上它的創意和產品本身遠沒有競爭力,甚至很多都是互相模仿,互相抄襲。盲盒熱度降下來,反而是因為玩家變得越來越冷靜了的結果。
我根本不認可“萬物皆可盲盒”這種說法。我覺得這句話完全是一個悖論,不可能什么東西沒有創意、沒有質量、沒有好的思路,就放到盲盒里。這是盲目跟風的賣家和買家提出的很滑稽的說法。盲盒它就是一個玩具,不應該承載玩具以外的太多東西,也包括它的升值空間。


“無腦抽”之后,
這屆年輕人開始離場
丁玨汭:@春霖,你為什么會“入坑”盲盒?在盲盒上花費了多少錢?一提到盲盒,大家會自動聯想到95后,你身邊的“娃友”群體是什么樣子?
@春霖:我在盲盒上的消費,算下來已經快40萬元了。我是2020年年底才入的坑,當時在閑魚上買了一個迪士尼玩偶,賣家送了我一個小盲盒,我后來就去了解,小抽了幾個,覺得這個東西很別致、質量還挺好,就慢慢地就喜歡上了。
剛剛入坑時還好,在去年七月份之前,我就花了1萬元左右,再往后,我70%的精力就都在它上面了。我會瘋狂購買,抽上頭了就挺瘋狂的,一天花2萬多元,到最后卡里面都沒錢了,不然我還會繼續。
我身邊的“娃友”大部分都是在網上認識的。我覺得盲盒受眾挺廣的,從小朋友到老年人其實都有,但二三十歲的女性更多一點。我之前加入了很多“娃友”群,大家會分享最新款的玩具,甚至還有專門的“猜盒群”,猜自己抽到哪一款,還可以得幸運值、得透卡。不過現在我基本上都退了這些群,只留了一個。
丁玨汭:@陳威,作為從業者,你認為盲盒為什么讓春霖這樣的消費者沉迷?
@陳威:玩具不僅帶給你快樂,還能帶給你治愈、陪伴,甚至是春霖所分享的社交屬性。我覺得不管是盲盒,還是什么其他品類,首先應該關注的還是玩具本身是不是真的有意思。因為盲盒這種形式,其實是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比如說一盒六個或者一盒八個,消費者要真的喜歡這套東西,他才能接受,他買到這套里面任何一個都覺得滿意 ,而不是只盯著隱藏款,或者只盯著這套東西未來會不會升值。
丁玨汭:很多人入坑時,是因為對娃的喜愛,到后來會被抽隱藏款的執著所取代,沒有抽到不甘心,抽到了還想再抽,甚至娃圈里還有“隱藏吸隱藏”的說法。@春霖,你是怎么樣的一種狀態,能不能“以玩養玩”?
@春霖:因為盲盒本身就有賭博的性質,讓人上癮。我一開始剛入坑的時候,收的是確定款,二手價格也很便宜的那種。到后來就開始執著于自己親生的娃娃。很多種類、各種隱藏我也有,涉獵也比較廣泛。我也不怎么考慮它的升值空間,大多數時間都是“無腦抽”。也不能“以玩養玩”,現在二手市場的價格也跌得很厲害。六十九元一個娃,最多三十元賣出去,一個要虧二三十元。一些熱門款能夠回本,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虧的。

春霖花3000元買的Bob瑪莎拉蒂系列,原價999元,現在二手價格1800元/受訪者供圖
丁玨汭:@陳威,從玩具收藏角度,你如何看待“盲盒作為金融產品流通”這件事?
@陳威:我覺得把玩具當做流通的金融產品,這件事本身就有問題。玩具也不是用來“炒”的,如果你去“炒”,就會因為它的升值、貶值,增添更多煩惱,那也不是玩具本身應該有的作用。玩家還是應該抱著玩的心態,比如這個玩具我很喜歡,我就放在我的生活環境、辦公環境里,它能帶給我快樂,而不是被閑魚上價格的起伏所影響。
作為品牌方和賣家,也不應該用“炒作”的方式去控制這個市場。好像這個東西溢價了,就讓年輕人拿出錢來去買、去賭,人為地造成羊群效應。你如果拿它當做一個金融產品,那干脆就去做一個金融產品,玩具的升值空間一定沒有正式的金融產品更有規則性。它本身不應該有這層含義。


中國的年輕人,
不可能永遠只玩盲盒
丁玨汭:@陳威,你們的產品,從有想法到和消費者見面,是如何研發的?
@陳威:首先我們會做大量的市場調查,從這個IP誕生以來,曾經出現過的、現在已經出現、將來有可能會出現的產品,我們都要分析。在這個基礎之上,會根據我們的創意,不斷地提案。我們內部有很多立項機制,從平面到立體,到打樣再到最后量產,在過程當中,我們會不斷地分析調整,淘汰掉很多項目。我經常要求我們的設計團隊一定要做超越消費者心智的事情,只有超越才會有驚喜感。
我們公司內部有一個“721” 的產品開發邏輯:要拿出70%的產能和精力開發可以去迎合大眾的東西,這個市場大家喜歡什么,我們就去開發什么;至少拿出 20% 的精力去開發未來有可能引領市場的產品,作為一個創意型企業,必須要有一定前瞻性;還有 10%可以不考慮任何營收上的壓力,可以在不同的材質、風格、品類、 IP主題上去天馬行地進行嘗試。
丁玨汭:你們“721”里的“21”轉化率高嗎?畢竟國內的潮玩市場,消費者更認可的還是盲盒形態的產品。
@陳威:其實五年前我就說過,盲盒這個品類未來一直會有,但一定不會像這幾年一樣占到這么大的市場主導地位。中國的年輕人不可能永遠只玩盲盒,盲盒這一個品類也詮釋不了那么多有意思的創意。很多跟風進場做盲盒的企業和團隊,根本就沒有未來的競爭能力,只不過覺得這個品類入手簡單、設計簡單、生產簡單。但消費者是不簡單的,他們會越來越清醒,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當你滿足不了他們的時候,市場第一個淘汰的就是你。
丁玨汭:你給公司的定位是做收藏玩具,怎么理解?
@陳威:因為收藏玩具更有多元化。你既可以把它理解成為一個名詞,也可以把它理解成為一個動詞。一切以收藏和收集作為愛好的玩具,都可以稱之為收藏玩具,包含的品類有盲盒、紐蛋、手辦、雕像、拼裝模型、變形玩具……盲盒只是我們若干個產品線的其中一條,潮流玩具也是我們若干個風格中的一種。我們要做包含但不局限于潮流玩具的事,開發包含但不局限于盲盒這個品類的事,我覺得這才是作為一個玩具公司的本質。


52TOYS超活化系列/受訪者供圖
這個行業里應該有的樣子,不是現在這樣。像日本萬代都已經60多歲了,美國迪士尼明年也100周年了,它們在早期也經歷了很多的摸索、迷茫、停滯,最后才打造出了各種原創的IP形象。所以在這條路上大家有一些曲折,在初期跟風,倒也是正常的,但一定要有企業起到引領作用。從我自己來講,我對于玩具是有自己的感情融入的,不是跟風入行,要不然也不會堅持做22年。我覺得玩具的玩家本身都是很單純、很可愛的。所以企業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本質,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創意上,而不是只用盲盒這種形式“逗”消費者。


精打細算:
@盲盒“上癮”玩家
-適可而止,抽盲盒不要過量,要給自己設置上限
-把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不要只盯著盲盒
-保持自己的初心,控制心態,讓一些做無良事情的商家失去市場
「精打細算」,關注年輕人喜歡的新消費話題
你可以在荔枝播客APP、小宇宙APP、喜馬拉雅
搜索「精打細算」收聽我們的節目
主播 、撰文/ 丁玨汭
后期 / 張譯文 丁玨汭
監制 / 徐婉
運營 / 胡雅婷
未標注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