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豬肉漲價,豬企破產,錢都讓誰掙走了?

房地產是典型的重資金投入行業,但在養豬這個行當里,這點資金也就是灑灑水。
盼望著,盼望著,豬肉的價格,總算是降了。
11月1日,隨著國家發改委宣布將投放今年第七批中央豬肉儲備,在10月持續走高的豬肉價格,終于迎來了拐點。
豬肉漲價,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春節前夕,豬肉價格曾連漲八周,批發價最高點價格一度逼近50元一公斤。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盡管較10月底的高位有所回落,但截至11月9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還維持在34.41元/公斤。雖然距離今年過年還有將近三個月,看來豬已經想提前上桌過年了。

10月26日農村農業部發文表示:全國生豬產能充足,豬價不具備持續上漲基礎。/央視網
豬價上漲了,按說豬企最近賺得應該是盆滿缽滿。如果從豬企龍頭企業牧原股份上月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來看,的確如此。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凈利潤81.96億元,同比增長1097.41%,按90天粗略計算,相當于日賺9100多萬,幾乎相當于去年前三季度的利潤總和。
然而,僅次于牧原股份的國內豬企二把手正邦科技,卻在近日發布公告稱,因為資不抵債,公司被法院啟動預重整程序,如果重整失敗,公司將存在破產風險。
正邦科技的危機背后,實際上是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的集體困境。截至第三季度末,17家上市豬企的負債已經超過4000億元,且負債率均超過50%。作為行業老大的牧原股份,也以1137.15億元的負債數額排名第一。
消費者抱怨豬肉漲價了,豬企卻債臺高筑,豬肉這門生意,到底在由誰買單?

豬肉江湖,暴富也暴負
養豬,這個看起來不太光鮮的行業,卻誕生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農民萬元戶。
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靠辛勤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的文章,廣州中山市的農民黃新文,靠著二十五頭豬的副業,當上了萬元戶。

養豬同樣能致富。/圖蟲創意
從市場需求來說,在中國養豬的確是一門大有可為的生意。
中國人對豬的喜愛,是毫無爭議的全球第一,養豬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到了漢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圈養豬。
在中國人已經開始研究怎么花式吃豬的時候,歐洲的豬還在森林里“豬”突猛進,靠著吃野果為生,和野豬區別不大。直到17世紀,英國人才開始轉向集約化飼養豬,用來改良當地品種的豬,還是從中國進口的。
豬肉,一直是中國人食譜上重要的肉類來源之一。豬對于中國人的意義,從“家”字的構成就可見一斑。宋朝以前,王公貴族還是以吃羊肉為主,看不上豬肉,價格低廉的豬肉反正迅速占領了平民百姓的餐桌,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豬肉的消費量遠高于牛肉、羊肉。/《2014-2020年全國及城鎮、農村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
中國的豬肉市場有多大?2020年全球豬肉供應量104815千噸,中國的供應量為37850千噸,而當年全球豬肉消費量為93428千噸,中國的消費量為37750千噸。從數據來看,中國人每年要吃掉全球將近一半的豬,雖然同時有著全球最大的豬肉供應量,但也就剛好夠填滿國人的腸胃。
不過,中國人養豬雖然有著千年的悠久歷史,但開始規模化養殖,也就是近40年的事。中國第一家靠養豬上市的公司雛鷹農牧,最初其實是靠養雞發家。
1988年,三次高考均落榜的侯建芳回到河南鄭州,借錢開了家養雞場,賺到了第一桶金。2004年,意識到養豬利潤更大的侯建芳開始轉型,通過建造養殖基地培育豬仔再進行銷售,開創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

養豬走向規?;?。/圖蟲創意
兩年后,雛鷹農牧的利潤就超過了1000萬。2010年,雛鷹農牧成功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當天其股價一度直沖64.60元,最終以58元收盤,成為第一家以生豬養殖與銷售為主業發展的中小板上市公司,雛鷹農牧也順勢成為“中國養豬第一股”。
2015年,巔峰時期的雛鷹農牧市值達到300億元,2016年,侯建芳則以個人以85億元身價位居胡潤河南富豪榜第四位。這時候的雛鷹農牧,已經不滿足于繼續養豬,而是推行“生豬養殖、糧食貿易、互聯網”三大戰略布局。
然而,好景不長,2018年,一篇質疑雛鷹財務造假的長文,引爆了雛鷹農業的債務問題,隨著事情進一步發酵,2019年,由暴富到暴負的雛鷹農牧被證監會勒令退市。
誰會想到,第一家上市豬企的壽命,比豬還短。

熨不平的豬周期
雛鷹農牧退市后,侯建芳曾反思失敗的原因是,“產業鏈太長、盲目擴張過于自信,最終成也杠桿,失也杠桿?!辈阶舆~太大是一方面,更要命的則是,整個生豬養殖行業,至今無法跳出豬周期。
所謂“豬周期”,是生豬生產和豬肉銷售過程中的價格周期性波動現象。

菜市場的豬肉攤。/圖蟲創意
具體而言,豬肉價格上漲時,養殖戶會擴大產能,增加能繁母豬,推動生豬存欄量上升,育肥成熟后,生豬出欄量增加,豬肉供給增加,價格下降。養殖戶觀察到豬肉價格下降,則會直接屠宰能繁育的母豬拋售,壓低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市場豬肉供給減少,豬肉價格重新回升。
聽起來像是很普通的經濟學常識,然而豬是一個生產周期較長的農產品,我國生豬正常的養殖周期一般為150—180天,也就意味著,當期的豬肉價格變動,對行業的調整影響具有嚴重的滯后性。

生產周期長是養殖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小豬寶貝》
除此之外,別光盯著幾個明星豬企動不動就掙上幾十億,中小型的個體養殖戶才是我國養豬業的基本盤。2019 年,我國生豬年出欄規模在50頭以下的養殖戶占比高達94.32%。相比之下,美國1000家500頭規模以上的養豬場,提供了全美九成以上的豬肉。
這些中小養殖戶如同股票市場里的散戶,因為風險承受能力和對行業的整體了解有限,并不能很好地預判價格的未來走勢,而是習慣性地“追漲殺跌”。
同時,由于農產品需求彈性小的特性,供給端的細微變化,就能引起整個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這也是為什么豬肉價格會在“紅燒肉自由”和“吃不起豬肉”之間反復橫跳。例如在上一輪豬周期的頂點2016年,生豬供給僅減少3.3%,豬價卻上漲了22%。

紅燒肉誰不愛呢?/圖蟲創意
雖然規?;B殖正在成為趨勢,然而中國養豬業的整體結構仍然沒有改變。而且如果說小散戶不懂市場規律,那么自以為深諳市場規律的大型豬企,在巨大的價格差面前,也往往會仗著資金雄厚盲目梭哈,活活把養豬變成了火中取栗。
如今在破產邊緣徘徊的正邦科技,在上一輪豬周期的上漲趨勢中,其總裁林印孫曾以250億身家坐上了江西省首富的位置。
于是,在2020年末,因為判斷該輪豬周期的下跌趨勢將要結束,正邦科技提出了搶母豬、搶仔豬、搶欄舍、搶人才的全面擴張戰略。
出乎意料的是,上一輪豬周期一直持續到了今年四月,大肆舉債擴張的正邦科技,卻已經撐不到新一輪送豬上天的豬周期了。

一個養豬場,幾個小目標
豬圈是個圍城,養豬的雛鷹農牧想出來,豬圈外的房地產、互聯網企業卻饞得躍躍欲試。
2009年,網易號稱要用互聯網思維養豬,轟動一時,也開啟了中國企業跨界養豬的序幕。碧桂園、萬達、恒大、萬科、阿里巴巴、京東,越來越多的企業以技術或資本的形式高舉養豬大旗。養豬一時間似乎成了新風口。
然而,幾年過去了,絕大部分跨界養豬都是草草收場,唯一沒有紙上談豬的也就是領頭的網易。雖然網易的黑毛豬一度成為互聯網業內逢年過節送禮佳品,然而上百元一斤的價格和兩萬頭的出欄量,使得網易的互聯網思維豬完全和老百姓的菜籃子沒什么關系,眾所周知,互聯網思維,重要的是概念。
連房地產、互聯網的龍頭企業都在養豬面前偃旗息鼓,拋去噱頭的成分,現實的因素是因為,養豬業的難度,可能比房地產和互聯網都大。

10月1日,總投資40億元建成的26層養豬大樓在鄂州正式投產。/中新開維現代牧業
房地產行業是典型的重資金投入行業,但在養豬面前,也就是灑灑水。
2014年,萬達高調宣布與貴州省丹寨縣簽訂扶貧協議,在當地建設30萬頭規模的土豬擴繁廠、屠宰加工廠和飼料加工廠,由企業提供豬仔和飼料,集中養殖,全縣所有貧困人口無償入股養殖場,享受分紅。產品通過萬達零售連鎖商店和合作商店銷往全國各地。
愿景很美好,然而當得知一個容納10萬頭豬的養殖場就要花幾個億后,破防的王健林表示,怎么比萬達蓋個五星級酒店還貴。這也是龍頭豬企負債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除了前期投入成本高,養豬的科技含量一點都不比互聯網低。豬周期之外,養殖戶最害怕的就是豬瘟。牧原股份的秦英林,1993年好不容易東拼西湊蓋好了自己的養豬場,一場豬瘟把22頭小豬全部帶走,一代傳奇險些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一場豬瘟,可能會讓所有努力都打了水漂。/圖蟲創意
規?;i企尚且要提防豬瘟,散養戶自然更缺乏風險承受能力。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非洲豬瘟在北方集中暴發,2019年第二季度開始向南方蔓延。截至2019年7月31日,全國31個省份均有城市發生了非洲豬瘟,共150起疫情,累計撲殺生豬116萬頭。雖然相對于全年的生豬出欄數,撲殺的生豬量占比并不大。但更多的養殖戶直接被豬瘟嚇退,退出了養殖業。
污染防治、洪水、新冠疫情,既沒資本又缺技術的個體養殖戶這幾年仿佛進入了地獄難度。沒辦法重開的養殖戶只能紛紛退出,據統計,目前500頭規模以下的養殖戶已不足四成。長遠來看,養豬業的規模化是必然趨勢。
如今,隨著儲備肉的釋放,豬肉價格也在逐漸降溫??梢灶A見的未來,豬周期的波動也會趨于平穩。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整個養豬行業來說,似乎都充滿希望,只是那些離開的養殖戶可能不會再回來了。

[1]中國養豬往事.飯統戴老板.2019
[2]豬周期的邏輯與展望.任澤平.2022
[3]“江西豬王”沒能挺過豬周期.不良資產頭條.2022
[4]當高營收遭遇高負債!多家上市豬企“負債”前行還能走多遠?中國豬業.2022
[5]‘From globalized pig breeds to capitalist pigs: a study in animal cultures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Environmental History 16:1 (2011) 94-120.

作者:曹徙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