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百度出走他成科學家創業名人!曾說科學家創業要從未來出發
從科學家到創業者,余凱并非人工智能領域“出走”的第一人。
盡管有此前的科研成就加身,但投身創業,就意味著,要直面骨感的現實。
2015年3月,余凱在采訪中說道:“如果創業能夠獲得應有的資源做想做的事情,那么就選擇創業;如果說加入到一個大的平臺,有更多的資源去做成一件事情,那么就加入到一個大的平臺。”果不其然,在這之后的3個月,他離開百度,創立了地平線。

余凱
從起初的“無人買單”,到今年10月,地平線成功拿下大眾24億歐元投資,一舉創下大眾入華40年來最大單筆投資紀錄,并與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軟件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余凱身份的轉換,不可謂不成功。
轉型,從放下科學家身份開始
在成為地平線創始人前,余凱的標簽,是機器學習領域國際頂尖學者、中國深度學習技術主要推動者——發表論文被引用超過20000次、獲國際機器學習大會ICML-2013最佳論文銀獎。他本人,還曾擔任機器學習兩大會議ICML和NIPS的領域主席。
余凱在學術領域的成就遠不止于此。
美國NEC研究院曾經是國際機器學習研究的重鎮之一。余凱在此任職期間,曾在硅谷建立起一支業內聲譽度極高的技術研發團隊。這個團隊是國際最早進入深度學習領域且活躍度最高的團隊之一。由他領導并開發的一系列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將圖像物體識別推上了一個新臺階,并多次斬獲國際著名獎項。
2012年入職百度后,余凱所帶領的語音技術團隊、深度學習技術團隊、圖像技術團隊,相繼3次獲得“百度最高獎”,創造了百度公司內部各個技術、業務團隊紀錄。

在外人眼中,那時的余凱,不論在學術上還是職業發展上,都算得上順風順水。
但他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創業。
余凱的理由很直接:“過去3年,我在百度做的事情是推進在云端的人工智能。但我認為,今后幾年有一個更大的趨勢,讓我不得不做:從云端的人工智能到每個人身邊的人工智能。”
于是,一向信奉“做事最重要”的余凱,在2015年7月創立了北京地平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專注人工智能領域邊緣計算。
從公司成立的那一刻起,用他自己的話說:首先,我要越來越忘掉自己是一個科學家。
如果什么做對了,那就是押對了技術路線
做科學家,可以把主要經歷放在做研究、寫論文上,而作為創業者,則要更多地聚焦于業務和客戶需求。
余凱一直想在這個過程中抓住一些“真理性”的東西,比如,那些真正能創造長久價值的東西。抱著這樣的想法,在地平線創立之初,他打出了“要給機器造腦”的口號,并且避開領域巨頭鋒芒,走邊緣計算路線,堅持做AI芯片。

一開始的日子確實不好過。
余凱在回憶創業初期確定發展方向時曾提到:當時我們在預判一個很遠的未來,一個可能以20年為維度的未來。從計算機到智能手機,再往后,什么是比這些更大的計算平臺?那個時候,他們篤定,是機器人計算平臺。AI芯片,就是實現這一計算不可或缺的關鍵。
如今我們聽到AI芯片,其重要性不必多說。但在地平線創立之初,并不是每一位投資人都能理解余凱眼中的“藍圖”。這直接導致,地平線一度難以為繼。直到智能汽車成為“機器人計算”第一個,也是目前最大的落地場景,大家才開始明白,余凱當初押對了。

2020年,智能汽車迎來了爆發期。隨之而來的,還有汽車行業全球性“缺芯”問題。
一枚算力優秀的芯片,就好比一個聰明的大腦,可以精準控制車輛的行為。智能汽車所標榜的環境感知、路線規劃、輔助駕駛等一系列功能,都需要依賴芯片才得以實現。
這也和余凱一直以來想做的相契合。他一直認為,人工智能真正的意義,不在于作為人的生活的對立面去生存發展,而是在支撐人的決策、增強人類的能力。一旦將智能汽車場景擊穿后,這種能力一定會溢出到其他泛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2019年8月,地平線宣布量產中國首款車規級AI芯片“征程2”;
2020年9月,地平線正式推出AI芯片“征程3”;
2021年7月,地平線發布高性能大算力全場景整車智能中央計算芯片“征程5”
……
余凱曾說:“一個科學家創業的歷程,不是從商業機會出發,是從未來出發。”
此次地平線與大眾合作,或許正是余凱計劃中的下一個未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