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高校新增2311個專業:“大數據”“機器人工程”最火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全國新增備案本科專業2105個,新增審批本科專業206個,合計新增2311個專業。
新增專業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等專業熱度最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空間安全”及各類小語種專業等也較為熱門。另有241個專業被撤銷,51個專業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
成立于2017年5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此次新增備案本科專業最多,達17個。該校另有新增審批本科專業3個,分別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財政學和金融學。
3月23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接受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采訪時表示,目前一些大熱專業是根據新技術發展需要增設,但作為大學階段的規范專業仍需成長發展。儲朝暉認為,增設專業的主要價值是“在高校和研究領域為其提供空間和地位”。
大數據專業獲批高校猛增近8倍
在新增備案本科專業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最為熱門。根據統計,共有250所高校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其中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等19所教育部直屬高校。河南省21所高校新增該專業,為最多省份。河北、山東、安徽、廣東、江蘇等省也有較多高校成功獲批。
2016年2月,教育部公布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大學成為首批獲批高校。次年,又有32所高校獲批。此次248所高校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幾乎是前兩次獲批高校的8倍。
該專業備受高校青睞與國家大力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及該產業人才奇缺相關。國務院2015年8月曾印發《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明確鼓勵高校設立數據科學和數據工程相關專業,重點培養專業化數據工程師等大數據專業人才。
為配合地方大數據產業布局,解決人才缺口問題,眾多高校也需在大數據人才培養方面發力。
致力于大數據產業布局的貴州此次共有8所高校新增大數據相關專業。根據日前公布的《2018年貴州省人才需求信息目錄匯編》,當地人才需求量最大的領域(行業)主要為大健康醫療產業、教育科研、大數據產業。
《北京日報》3月21日報道稱,河北五個大數據專項實驗區已經初見成效。下一步,河北將建設京津冀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打造千億元級大數據產業集群。而此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獲批高校中,河北也有13所。其中河北經貿大學官方微博3月22日稱,最新獲批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自2018年起開始招生。
早在2013年,重慶曾印發過一份《大數據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數據樞紐及產業基地”。當地名校重慶郵電大學此次也成功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該校副校長陳前斌3月14日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稱,該校在重慶市政府支持下,與科大訊飛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學院。據其介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將會放在人工智能學院,今年開始招生。
上海地區,包括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電機學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健康醫學院等不同類型高校此次均獲批“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專業。其中上海財經大學在工學和理學兩個門類分別設置“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倩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將作為該校經濟管理學院下設專業,而新設該專業對學院和學校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她透露,由于該專業對于學校基礎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要求較高,所以校方打算用一年時間來做人員和設施等方面的落實工作,并計劃于2019年開始招生,招生數量會根據2019年該校總體招生情況來定。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其實是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數據科學,一個是大數據。”楊倩介紹,跟體育方面比較相關的數據集中在數據科學部分,學校原有的統計學和計算機方面的師資基礎較好,可作為建設新專業的人才基礎;而專業從事大數據教學的老師、專家,學校除了常規的招聘途徑之外,也會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去“柔性”引進。目前,該專業具體下設課程安排并未完全確定,或將在申報時的培養方案基礎上進行調整。
楊倩表示,大數據、人工智能都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在申報新設該專業時也是考慮到要為將來行業發展培輸送更多這方面的新生力量,特別是體育方面數據處理和分析的人才。由于該專業學生的培養更注重于實踐,學校也將打造適合該專業的實驗室,讓學生真正有實踐的機會。
楊倩還補充,該專業建成后,將充分發揮學校各二級學院的力量,進行數據、資源共享。“比如運動科學學院,有運動健康方面的數據,經濟管理學院有場館方面的數據。”
“機器人工程”繼續大熱
根據教育部上述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此次共有60所高校獲批“機器人工程”專業。其中江蘇共有10所高校申請設立該專業(包括駐蘇部屬高校)。
財新網2016年3月份報道稱,教育部當年3月7日公布的2015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坐落于南京的東南大學率先在本科設立了“機器人工程”專業。東南大學是教育部部屬重點院校,而此前開設這一專業的院校多為中專或者技校。
據澎湃新聞梳理,2017年,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獲批“機器人工程”專業的高校增至24所,今年這一數據達到60所。
“機器人工程”專業大熱的背后,是人工智能行業的持續發展。據《經濟觀察報》3月6日報道,人工智能行業人才需求旺盛,有經驗的就能月入八千。而《信息時報》3月2日報道稱,有企業為機器人工程師開出2.5萬元月薪。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在人工智能領域頗有“野心”的成都2017年年底發布人才藍皮書,稱“人工智能產業領域的人工智能架構師、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大數據工程開發師、仿生機器人研發工程師等9類人才緊缺”。這一情況也在其他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人工智能行業到底缺少什么樣的人才?《經濟觀察報》上述報道稱,一是一些邏輯算法方面的人才,二是基于一些核心技術平臺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線上云端能夠使用的人才,基于平臺開發的人才,三是大數據人才,四是人工智能硬件產品人才,對新的終端產品有所了解,比如機器人等。
也正因如此,重慶郵電大學此次申請新設專業不僅包括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也包括“機器人工程”專業。該校副校長陳前斌3月23日告訴澎湃新聞,新“機器人工程”專業“內涵比較豐富,包含機械控制等”,因此沒有放在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學院,而是放在該校自動化學院和先進制造學院共同招生。“這兩個學院對接服務地方裝備制造和機器人產業,在工業園區建立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等,就‘機器人工程’專業設置而言,從招生和培養都比較準確。”
3月23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目前一些大熱專業是根據新技術發展需要增設,但作為大學階段的規范專業仍需成長發展。儲朝暉認為,增設專業的主要價值是“在高校和研究領域為其提供空間和地位”。
“專業如何發展仍需根據未來實際情況來確定。對相關領域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進入這個專業,但需長久看待,部分專業的淘汰率或許較高,不夠穩定。”儲朝暉說。
“一帶一路”帶火小語種
教育部上述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北京外國語大學此次新增審批專業14個,全部為此前沒有的小語種專業。其中包括斐濟語、庫克群島毛利語、盧森堡語、桑戈語等。
這延續了最近兩年新增專業的一個趨勢——去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新增小語種專業為11個,同樣均為新專業。此外,天津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分別新增13、8、 6個小語種新專業。另有揚州網2017年3月份報道稱,該年江蘇35所高校新增101個本科專業,其中小語種就占了五成。
昆明日報2016年3月報道稱,在小語種人才需求量劇增的背景下,云南省內還有多所高校都增設了小語種本科專業,且以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語種為主。如云南財經大學和大理大學都增設了緬甸語本科專業、云南民族大學增設了孟加拉語本科專業、云南師范大學增設了阿拉伯語本科專業等。
根據教育部數據,2017年,云南民族大學新增6個小語種專業,均為南亞、東南亞地區語種。而在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入選“一流高校”不久的云南大學便增設了印地語,云南民族大學則繼續新增了兩門小語種。
3月23日,云南大學宣傳部相關老師告訴澎湃新聞,增設小語種專業,主要是出于“服務云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需要。
中國青年報3月19日曾報道稱,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云南民族大學南亞學院7個非通用語種本科專業開課,成為云南唯一一所擁有南亞國家7個非通用語種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加上此次最新獲批的兩個,云南民族大學已有9門小語種。
儲朝暉認為,小語種大熱有兩個背景,一是中國教育對外開放主要面向歐美,開放面比較狹窄,目前已不能滿足實際需求;二是近年來“一帶一路”合作深入推進,小語種人才的培養也是基于同沿線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現實需要。
“這些小語種專業能否可持續發展,仍然要看這一批學生畢業后的狀況來決定。”儲朝暉告訴澎湃新聞,近期自己也到過多所增設小語種專業的高校考察,總的來說“有名少實”。“要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專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障礙,比如師資、設備實習、就業環境等環節,諸多問題沒有解決好。”儲朝暉認為,這些專業能否“可持續”仍需觀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