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六神磊磊:“用你的方式去生活”,唐詩讓我們更理解多元的意義

受訪人簡介:王曉磊,筆名六神磊磊。曾任新華社重慶分社記者,從事時政、政法報道。2013年起開始寫作,對唐詩和武俠小說進行解讀,因為犀利、獨到的視角而廣受好評,是目前非常受歡迎的唐詩解讀、普及者之一。著有《唐詩寒武紀》《六神磊磊讀唐詩》《給孩子的唐詩課》等。
本次訪談由學人scholar志愿者孫緒謙、TTN參與完成。
01
喜歡金庸的人往往都喜歡唐詩
學人:您為什么會從讀金庸轉向讀唐詩?
六神磊磊:這個比較偶然。有次我在家里的餐桌上隨手寫了一篇小稿子《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但沒想好發(fā)不發(fā)。那天孩子她媽偶然沒事(可能也是為了不洗碗,她假裝看文章就可以不洗碗),看了之后說很感動,給了我信心才發(fā)了。因為她從來不看我公眾號的文章。發(fā)了之后很多人傳閱。如果當時知道大家會喜歡唐詩,我會寫得認真和鄭重一點。我以前以為大家在網上都不看唐詩。
學人:讀金庸的跟讀唐詩的讀者群有區(qū)別嗎?
六神磊磊:我覺得沒區(qū)別。讀金庸的人其實都喜歡“塞上牛羊空許約”,這也是詩詞。
學人:金庸是歷史系的特聘教授,他對歷史可能有系統的闡發(fā),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詩詞創(chuàng)作,那他有沒有系統的詩詞觀呢?
六神磊磊:這個問題可能要從兩方面講。一方面,詩詞出現在專著、語文課本里,大家可能會怕;但出現在金庸小說里大家不怕,很開心就接納了。比如“含羞倚醉不成歌,纖手掩香羅”(張耒《少年游》),出現在金庸小說里、掛在段正淳臥室的墻上,大家就很開心:誰都想看看這個老流氓的臥室會掛個什么東西,一看是這句,太貼切了,這個人太風流了,但是又太自戀、太有意思了。但金庸自己沒有詩詞專著,歷史方面倒是寫過《袁崇煥評傳》。他愛寫舊詩詞,自己說寫得不好。

學人:金庸筆下有俠客精神,唐詩里也有“俠”,這本《唐詩寒武紀》主要是講初唐,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是一種俠的精神。唐詩中的“俠”跟金庸作品中的“俠”有什么不同嗎?
六神磊磊:唐朝詩人都帶一點俠的色彩,像書里寫到的陳子昂,“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感遇·三十五》)陳子昂是唐朝詩人作品中出現“劍”字最多的人之一。還有楊炯、李白,包括李賀,甚至王維都帶有俠的色彩。我們都覺得王維是山水田園詩人,但是他寫得一些詩也很有俠氣,“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義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王維《少年行》)。俠是唐詩的底色之一。所以你會發(fā)現喜歡金庸的人往往都喜歡唐詩。這是就是原因。但要說有什么不同,是有一點點。
唐代的俠講得更多的:第一,酬報知己。我很卑微,但是有一個知己對我很好,我就要報答他,恩遇知己。第二,實現個人價值。我為什么要做俠客?“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就是說我要去建功立業(yè),博取功名,實現個人價值。第三,時代感召。大唐,特別是盛唐,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時代,很多人受到這種時代的感召,要去殺敵報國。而且那時候人的遷徙比較自由,從A跑到B,從B跑到C,都喜歡出去走走。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
金庸小說把俠升華了一點點,已經明確地提出俠要“為國為民”。金庸之前的那些俠義小說其實沒有提出這點。郭靖說,郭某一腔熱血,是為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之前那些俠客小說里,宋江到梁山上去,他的熱血是為千萬老百姓而灑嗎?李逵是嗎?包括《三俠五義》,展昭、白玉堂是嗎?不是,他們都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在金庸小說,他提出了為誰行俠。總得來說,唐詩里俠的精神更多的是實現自己,而金庸的俠更多的是同情別人,“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02
不管是大詩人還是小詩人,
都把他們當作普通人
學人:您在寫讀金庸的文章時,很多都是在寫一些小人物如張扣扣等。而在寫唐詩這本書里,您寫宋之問、沈佺期,他們實際上也都是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陳子昂、初唐四杰的地位更卑下。寫時評和寫古人之間是否有一種內在的關系?
六神磊磊:寫唐詩這本書,我覺得最難的是把里面的人物當普通人來看,最難的在于平視。平視最難在心理上,追求人格上的平視。書里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也會有所謂小詩人像王梵志。王梵志的詩《全唐詩》都不收,但是我專門給他寫了一篇。《唐詩的讀法》專門說了,讀唐詩,我們是把這些詩人當成高高在上的古人,還是把他們當成別的什么人?作者說最難的是把他們當作普通人看。把他們當作普通人,就不會道德綁架,就能從普通人的立場、除去偶像光環(huán),用普通人的愛恨情仇理解他們。
陳子昂被后世很多人攻擊辱罵,罪名是“擁武”,就是擁戴了武則天,說他不是忠臣、人格卑劣,要遺臭萬年。如果把他當作普通人來看,在那個時代擁武是例行公事,朝廷里大家都擁武,都表態(tài),他怎么能不表態(tài)呢?就像現在某個群里領導說一句話,大家都點贊,我也點一個,我就是壞人嗎?狄仁杰、姚崇都擁武,還擁成了大政治家,但后世對他們都是正面的評價,為什么對一個中低級官員、小人物陳子昂的要求比對大政治家的要求還高呢?這就不客觀了。
所以,我覺得還是要把這些詩人當成普通人來看,這樣才能理解他的人和事。

學人:您剛剛提到了平視這個觀點我覺得特別好,因為李白、杜甫,包括陳子昂,都是出現在我們的小學課本里的人物。您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找尋一個平視的角度對您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嗎?有沒有挑戰(zhàn)?
六神磊磊:我一直記得《水滸傳》里一句話。魯智深去鐵匠鋪里打兵器,要打100斤,鐵匠跟他說:重了,師傅,便是關王刀,也只80斤。魯智深回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俺便不及關王,他也只是個人?!边@個回答妙在寫出魯智深的英雄氣概,雖然他當時只是一個罪犯,跑到廟里當個和尚,但他這么說。我自己在寫的時候也時刻記著這句話,俺便不及王勃、陳子昂,他也只是個人。王勃很偉大,但他的創(chuàng)作生命只有27年,我至少還活著,我還能繼續(xù)創(chuàng)作。平視他,就能理解他。李白、杜甫都寫過拍馬、吹牛的詩和傻話,李白說,“為人不識韓荊州”就白活一輩子(“生不用封萬戶,但愿一識韓荊州”《與韓朝宗書》),韓荊州有這么偉大嗎?但你把李白當作一個普通人,就能理解他。
學人:我聽下來的意思是,您在寫的時候因為魯智深那句話,可能覺得追求平視反而沒有那么困難。在寫唐詩的時候,您覺得自己遇到的比較大的一個困難,或者說要花比較多時間去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什么?
六神磊磊:最大的困難是擔心大家不讀唐詩。但還好,大家愿意讀。還有就是要平衡時間。寫唐詩要花很多時間,但是我自己還有公眾號和很多其他事。寫書投入時間、精力很多但又不掙錢。如果要掙錢,做廣告、跑活動不知道快多少。能不能抵御住這類誘惑,也是一個困難。
學人:像您說的,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說,可能您去寫公眾號或者參加活動得到的收益會更高一點,那您寫這本書的出發(fā)點是什么?您最后想得到的或者希望讀者得到的是什么?
六神磊磊:我的出發(fā)點是,我覺得很多讀了書過來的人他們更愛我。我看到很多孩子說讀了書之后開始喜歡唐詩,喜歡杜甫、喜歡我。這成就感就很大,不像寫公眾號,今天一個觀點這個讀者跑來說愛你,明天一個觀點和他不一樣了,他說原來你是這樣的人,看穿你了。我會覺得心里很涼,沒意思。沒有人因為我說杜甫好來恨我,我會比較開心,也比較放松。我參加唐詩的活動最放松,參加金庸的活動就一點都不放松,因為觀點太多了,總有人跟你辯論。
03
把晦澀難懂的知識,
用更通俗的方式講出來
學人:書里有很多注釋,引用了陳尚君、葉嘉瑩等學者的著作,但是它基本上還是面向孩子們、普通大眾的一本書,您怎么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
六神磊磊:我特別想跟一些朋友講:我的書寫得讓你看懂了,不是我的錯。有的人是這樣的:書寫得居然連我都看懂了,怎么能這樣?看不懂的才是好書。把那些看上去晦澀難懂的知識用更通俗的方式講出來,這個事必須有人來做。
書里有四五千字的注釋,還有很多注釋是沒采用進去的。我們可以戲說,但是盡量不要胡說。書里面有篇寫宋之問,叫《唐詩里的嘆息之墻》,說宋之問流配端州驛站,我寫了一句“車聲轔轔”。宋之問到底有沒有車?一個流官、逐臣能不能坐車?這其實是個問題。宋之問自己詩里說“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保ā抖却筲讕X》)。停軺就是停車,因為這句,所以我敢說宋之問有車,它不是我隨便想象的。
又比如寫《春江花月夜》時,提到“吳中四士”里有個叫包融的人跟別人說,他有一封張九齡給他寫的推薦信。為什么設計這個情節(jié)?因為包融和張九齡相善,兩人關系好,后來張九齡提攜過他。因為這個關系,所以我敢說包融拿了封張九齡給他的介紹信。關于這些細節(jié)都得有憑據,不能胡說,否則會誤導孩子。

還有一個讓人很痛苦的問題是,越熟悉的、不去查證的地方,憑著印象隨筆去寫就會犯錯。謝靈運有句很著名的話,“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認為對這個很熟,提筆就寫出了“天下之才共一升”,審校的老師也認為不用查證,結果就錯了。
書出來后,我給朋友寄書的時候,每一本都在這個地方標注,很辛苦。后邊加印的時候這個問題會改過來。
學人:您當時寫得時候會有壓力嗎?唐詩就像《哈姆雷特》,已經有那么多人講過它了。
六神磊磊:沒什么壓力,我感覺如果比較了解就不會太有壓力。比如你在時尚圈里面扎了十幾年,特別懂時尚,雖然已經有很多權威的時尚號,但你還是敢聊。但你要讓我聊宋詞,我就不敢聊,因為我不太了解。
學人:在書中您可能更多得是將唐詩作為江湖來還原,比如說某種流派,開啟一種田園紀元、山水紀元等,您是怎么想到這點的?
六神磊磊:很多好詩你如果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更會知道它的好。舉個例子,“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我們都知道這么一句,但是不是知道背后的故事呢?韓愈明明知道皇上不喜歡這個意見,他非去提,結果白天提上去,下午就被貶了,“夕貶潮陽路八千”。他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全部賭上去,非要提這個意見。一個老年人,身體不好,牙齒掉光,他覺得自己可能就會死在路上,或者死在被貶之地。這樣你才知道這詩原來是這意思,不然你還以為他是旅游呢。
04
“怎么都行”,
唐詩讓我們更知道多元的意義
學人:還想請您再談談初唐,初唐雖說也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時代,但是不像盛唐那樣群峰并峙,初唐的意義在哪兒?
六神磊磊:不要小看初唐,初唐特別美。杜審言有句詩,“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初唐的美就是一輪紅日將升未升的美。
這本書用一定的篇幅寫了六朝。為什么寫六朝?六朝有李白的人生導師謝靈運,靈感源泉鮑照,終生偶像謝朓,還有他學習過的無數詩人像何遜、陰鏗,等等。我寫了他們,人們才知道李白這小子怎么來的。李白很狂妄,“天子呼來不上船”,等讀了六朝詩人的故事我們就會知道,原來李白學得是顏延之,顏延之也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人。這些偉大詩人的人格都是有來歷的。
還有很多很美妙的詩人,我覺得太值得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俗話說“孤篇壓全唐”,很值得一讀;王勃,絕對的天才,單說27歲之前的成就,李白、杜甫都比不過他;我還給上官婉兒專門寫了兩篇,我覺得這是有必要了解的一個人。還有王梵志,這是一個對中國人精神影響特別大的詩人,《紅樓夢》開頭的《好了歌》“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就是他的詩,我們今天講的很多詞如“躺平”、“愛誰誰”的精神也都來源于他。
學人:在讀您寫金庸的一些評論里,會感覺跟時政貼合的比較緊,但是讀這部作品的時候,相對來說它可能更孤立一點,當時的年代可能也離我很遠。
六神磊磊:2018年剛剛去世的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奧茲也寫時評,他說,一件事情我想明白了什么是對的,我就寫時評;當我想不明白時,我就寫小說。
時評和時政是要及時告訴讀者什么是正確的。唐詩妙在從不告訴你什么是對的,它只是說,用你的方式去生活就是對的。
如果你渴望建功立業(yè),你是對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杜甫《出塞》);如果你熱愛和平、反戰(zhàn),你是對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如果你想當官、干大事,也行,“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這就是吹捧一個人官當得大的詩;如果你想躺平,你也對,“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羅隱《自遣》)。唐詩不告訴你什么是正確的,它只是說,照你的方式生活,你就是美的。
學人:可以是一個多元的唐朝,多元的唐詩。
六神磊磊:都是多元的,所以一說唐詩我就特別放松,因為你怎么應對,都是對的。你想嫁人、不想嫁人都是對的。一個人隱居山林或出來做官,也都是對的。怎么都行。
學人:唐詩多元的價值觀,是不是也可以映照出今天我們可能缺少的那些部分?
六神磊磊:今天也很多元,但是唐詩讓我們更知道多元的意義。唐詩啟發(fā)今天的人特別珍惜兩樣東西,第一是相聚,第二是和平。唐朝的詩人做夢都想要相聚,不管是情詩、送別詩都是這樣,不及汪倫送我情、孤帆遠影碧空盡、身無彩鳳雙飛翼,等等。
唐詩也告訴我們和平的珍貴。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盼的就是和平,他人生最后一首詩,“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那時候他已經要死了,身子也癱了,精神也垮了,躺在一艘船上,但牽掛的還是沒有和平。

學人:在您職業(yè)生涯的早期,曾擔任過報社時政類記者,說起來也是“體制內”的一員。對您來說,體制內外的生活有什么區(qū)別?
六神磊磊:唐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體制內外都可以有作為。唐朝詩人里很多是體制內的,像白居易、韓愈、張九齡,有的還是宰相。也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在體制外,比如李白,還有一些體制的邊緣人,比如杜甫。但是我覺得他們都有成就。在今天,找什么工作是自己的選擇,這就像找對象一樣,網上誰要來指點你那是他們活不明白:我找對象總要按照我的標準來,我找不是你找,是不是?
我覺得今天不管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大家都需要有同理心,遇見事情,站在別人的角度多想一想。唐朝體制內的人寫的詩,“邑有流亡愧俸錢”(韋應物《寄李儋元錫》),“我管的地方有流亡的人民,我感到愧對我那點俸祿”,這就是良心。體制內外都可以干得很好。
學人:當一個作家相對來說應該是比較自由的,您現在有這樣的感覺嗎?比如說,您可以實現很多想法,但讀者群體非常大的時候,您有沒有感到一份責任、有一些被限制的地方,比如有一些觀點想表達的時候會有所顧慮?
六神磊磊:現在心里的想法可能有 10,真正能寫的就0.5。有人說特別羨慕娛樂明星,可以把工作平臺當成朋友圈發(fā)。但發(fā)朋友圈現在也牽扯到很多問題。舉個例子,我女兒本來不吃藍莓,有一次跟我出去玩吃藍莓了,我很開心,就發(fā)了一個朋友圈。你知道別人怎么評論的嗎?“真同情你女兒”,“現在的孩子居然連吃不吃藍莓的自由都沒有了”,“你們是用什么殘忍手段逼她吃藍莓”,“你去學學營養(yǎng)學”……后來我想一想把這個給刪掉了。對不起,以后我不跟你們聊這些私人的事了。我們大家的空間就是這樣變小的,互相不理解,互相都要顯得自己很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