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拔過600斤重的河,終于懂得了朝鮮族人的“狂野”

金秋季節,風吹麥浪,生活在吉林省東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的人們又迎來了大豐收。
這個地處長白山腹地的小縣城,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全縣總人口12.41萬,其中朝鮮族人口約3萬,擁有濃郁的朝鮮族色彩。這里的朝鮮族保留著最傳統的民族風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承來自祖輩的記憶。
比如,每年豐收時節,就會舉行“農樂舞”的集會,來慶祝這一年的收獲,以及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農樂舞是朝鮮族在每年春耕和秋收時節必不可少的慶?;顒?,表演時,走在最前方的持旗手舉著“農者天下之大本”的農旗,后面跟著由鑼鼓組成的樂隊,所有的舞者緊隨其后,整支隊伍首先要繞場一圈,這是模擬過去農樂隊召集村民勞動的場景。


在過去,朝鮮族的農村盛行農樂隊,用小鑼召集勞動,集合后,人們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然后從事勞作,勞動中有人領唱勞動號子,按照節拍一起動作,休息時,人們圍成一圈,在鑼和長鼓的伴奏下起舞。這種在農耕時鼓吹打氣的方式,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農樂舞。


農樂舞是朝鮮族民間舞蹈的集大成者, 匯聚了朝鮮族十幾種舞蹈形式。
面具舞是農樂舞中喜劇色彩較為濃厚的表演形式之一,不同的面具,代表著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在秋收時共同慶祝豐收的喜悅。

“背架”,是朝鮮族人勞動時背在背上用來裝物品的用具。比如春種的時候,在背架里裝上化肥,側身一倒,化肥就可以撒落在田地里了,十分便捷。
背架舞節奏活潑,動作簡潔、充滿生活氣息。由于簡單易學,現已成為朝鮮族最受歡迎的舞蹈形式之一。除了豐收時節,每逢農閑或者節日喜慶之時,朝鮮族人們也會歡快地跳起背架舞。



長鼓,是農樂舞中最重要的打擊樂器之一,長鼓手在起舞時側重于擊鼓時的動作,時而轉身,時而躍起,表現出多樣而嫻熟的擊鼓技巧。


在農樂舞中,還有一件古老的打擊樂器——扁鼓。舞者在敲打出急緩交錯的節奏下,舞出朝鮮族女性剛柔并濟,英姿颯爽的風采。

使用到扁鼓的舞蹈——象帽舞,是農樂舞中最令人興奮的環節,也是朝鮮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舞者依靠頸項的力量搖擺頭部,使所戴象帽的飄帶旋轉如彩環,厲害的舞者能夠一邊甩一邊跳躍。


在農樂舞里,還有一項“重量級”的舞蹈——頂水舞。
在過去,朝鮮族的婦女習慣用頭部頂著器物行走,在農忙時節,朝鮮族的男人們在地里干活,女人們便將裝滿飲水的水罐送去田間地頭,這種生活習俗逐漸演變為現在的頂水舞,其中的步伐和動作都是源自頂罐行進中的各種生活點滴。


農樂舞的集會活動中,還有一項關于力量比拼的游戲——拔草龍。草龍的骨干為木質長桿,外部用稻草繩捆繞,一條草龍的重量可高達600斤。

拔草龍歷史悠久,在15世紀到19世紀的《東國輿地勝覽》《花溪集》《東國歲時記》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最早的時候,在正月十五、端午、中秋等節日里,人們都會進行拔草龍游戲。那時候的朝鮮族人們通常會根據拔草龍游戲的勝負來判斷來年的兇豐。當時,人們認為,龍是主宰雨的水神和農神,對來年的豐收十分重要,所以把游戲用具做成了龍的模樣。
比賽中的龍,分為公龍和母龍。比賽開始時,代表一公一母兩條龍的隊伍分別站在場地的兩端,聽到號令后,兩條龍一起進場,在交匯后各自錯開,繼續向前走,并繞場一圈,然后在第二次交匯時,再將兩條草龍的龍頭合在一起。


古時候的人們堅信,地神是女性,農耕生活是由具備“生產”能力的女性來主管,所以只有母龍那一方勝利了,才能給村落帶來平安和風調雨順。
漫漫的歲月演變中,拔草龍游戲逐漸變成了各個村落間的力量比拼,勝出的一邊來年會有一個好收成。但在今天,勝負并不重要,它演變為朝鮮族人民祈禱五谷豐登的儀式,不變的依然是朝鮮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朝鮮族百姓對祖輩的崇拜,對傳統的遵循,對民俗的延續,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