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大學學費低于幼兒園,就應該漲價嗎?
在6日舉行的政協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指出,大學學費已經低于很多幼兒園學費,國家經費有限,建議建立合理上調大學學費的機制,比如“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如GDP的增長情況和物價的上漲水平每年調漲3%左右。”(3月7日《北京青年報》)
此言引發了不少爭議。普通人難免質疑:大學學費比幼兒園還低,難道不是說明幼兒園學費太高嗎?不提降幼兒園學費反而建議漲大學學費,真的好嗎?更深入點說,拿大學學費與幼兒園學費簡單地對比,科學嗎?
孟委員的解釋是,一方面,國家的錢有限,花錢的地方太多,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已經非常巨大;而另一面,隨著物價的上漲,大學辦學成本逐年提高,但大部分高校的學費一直維持在每年4000元至6000元之間。因此應該提高學費,把過多地投入到大學的國家經費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按此邏輯,首先應該問的一個問題是:我國的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已經“太多”了嗎?
據《世界主要國家教育經費投入規模與配置結構》(載《中國高教研究》2017年11期)一文披露,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高等教育公共財政支出占GDP比例介于1%~2%之間,而我國比值在0.7%~0.9%之間,低于世界水平。就平均值而言,我國高等教育公共財政支出與GDP之比為0.78%,比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1.33%要低0.55%。
2012年,我國正式提出了“推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實現GDP總量4%占比”的目標。到2017年,已連續五年完成這一目標。但要注意的是,除掉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的份額,高等教育分到的“蛋糕”并不算大。
顯然,從這些數據看,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僅談不上“過頭”,反而是不夠,應該加大投入。
當然,如果大學普遍民辦,則學費大幅提高,是可以預期的——其實這也是孟安明所說的“大學學費低于幼兒園學費”的主要原因。現階段,幼兒園早已實現市場化,但大學公辦仍是高等教育主流,國家也應該承擔部分經費支出的責任。
其次,國家其他領域需要錢,就應該從高等教育投入中轉移嗎?
眾所周知,中小學層次的教育只能提供基礎,唯有高等教育,才能培養出高端專業和技術人才,才能實現科學技術發展創新,發展生產力、引領社會各方面進步。重視和大力高等教育,早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僅從目前各城市熱火朝天的“搶人大戰”中,也能直觀感受到高端人才之重要與稀缺。把高等教育看成國家負擔,實在不應該。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一個問題是,單純提高學費,能確保高等教育公平嗎?
或許,助學金、助學貸款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及家長的負擔,但不容忽視的是,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政策,在實施層面也問題不少,無論在普及面、申請程序還是救助力度上,尚未真正達到令貧困生無憂入學的程度。尤其對于一些民辦高校的學生而言,助學貸款的發放和畢業后的還貸問題,都要顧及。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投入仍偏低,應繼續加大;高等教育經費,不能隨意縮減;提高大學特別是公辦大學學費,易引發新的社會問題,應慎行、緩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