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賀克斌院士:京津冀燃煤治理成效顯著,將加大氮氧化物減排
作為總理基金項目,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有哪些新進展?
2月27日上午,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在例行發布會上說,去年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針對“2+26”城組建了28個工作,已在去年冬季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發揮作用,攻關團隊發現,冬季“2+26”城范圍內,硝酸鹽已取代硫酸鹽成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轉化過程中最重要、占比最高的成份。
“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硫酸鹽是燃煤排放的標志性成分,硫酸鹽占比的大幅降低說明區域燃煤治理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而氮氧化物的貢獻率進一步凸現,也說明這是需要下一步加大力度減排的。”賀克斌說。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全國人大陜西代表團討論時,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所所長周衛健向總理建議,應集中多學科科學家攻克“中國北方霧霾的成因及應對”。李克強當即表示,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誰攻克,重獎誰”!
在同年4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正式部署《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開展由環保部牽頭,科技、中科院、高校、農業、工信、氣象、衛生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的“集中攻關”。
據賀克斌介紹,攻關項目自去年9月啟動以來,各部門在科研的工作內容上取得階段性成果。
攻關團隊第一次針對“2+26”的城市,通過統一的技術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了城市一級,并且精確到區縣一級精細化的污染源排放清單,初步分析發現,“2+26”城在全國面積占比不足3%,但卻排放了全國10%以上的二氧化硫,15%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顆粒物,排放強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到5倍。
燃煤、工業生產和機動車是京津冀和周邊地區秋冬季重污染的主要來源,這一結論被進一步探明。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的首要來源,對重污染期間PM2.5的貢獻,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的貢獻可達30%-50%,個別城市燃煤的貢獻率可達50%。
秋冬季PM2.5的快速增長成因,可初步概括為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三種形式。賀克斌解釋說,“第一種形式,在污染物排放強度比較大的石家莊、唐山、邯鄲等城市,一旦出現氣象不利的條件,首先會形成本地積累型的污染;第二種形式是形成的高濃度PM2.5污染氣團,會沿著下風向輸送,導致下風向城市出現區域傳輸型的污染;第三種形式就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類氣態污染物在一定適宜條件下會反應生產硫酸鹽、硝酸鹽,進一步加劇PM2.5的污染。而北京出現快速PM2.5的增長,特別是冬季,往往是上述三種形式的疊加。”
今年環保部將全面啟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賀克斌說,下一步攻關研究項目將全面深入實施,緊密結合指導“2+26”城市,制定“一市一策”的三年作戰計劃以及研究京津冀區域中長期空氣質量改善的路線圖,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從例行發布會上獲悉,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實現了科研組織機制的重大創新,除打破了部門單位界限成立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外,還初步建立了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天空地一體化的綜合立體觀測網絡和數據共享平臺,突破了長期以來數據資源和科研資源共享的難題。
此外,該項目還形成了對重污染天氣的預測預報、會商分析、預警應急、跟蹤監測和效果評估以及專家解讀的全鏈條的科學應對工作模式。“通過這個模式發揮的作用,應該是顯著提升了重污染天氣的聯合應對能力。”賀克斌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