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數據·明查|中國每6對夫婦就有1對無法生育?這是誤解

澎湃新聞實習生 胡夢涵 記者 王亞賽 衛瑤 陳良賢
2022-09-29 12:00
來源:澎湃新聞
? 美數課 >
字號

為了幫助更多家庭解決生育難題,國家衛健委等 17 部門發文提出要將例如試管嬰兒這樣的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對此很多人好奇:中國的不孕不育率到底有多高?一個比較可信的數據來自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中國女性生殖、孕產婦、新生兒、兒童和青少年健康70周年報告》,這份由國內外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的31位專家學者寫的報告指出:“2007~2020年,我國不孕發病率已從12%升至18%。”

但很多人對這個概念有個非常大的誤解:覺得不孕不育就是永遠生不出孩子。實際上,這里的“不孕發病率”是依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來統計的:即一對有正常性生活的的配偶,在沒有采取避孕的情況下,1年后未能實現妊娠。

有專家就認為這個不孕癥的診斷標準周期過短,對從未妊娠過的夫婦,2年、甚至是5年更為合適。這也是為什么各種不孕癥患病率的調查數據總是彼此之間“打架”,低的只有1%不到,高的已經沖破了30%。

有學者梳理了國內近30年50項不孕癥患病率的研究,發現相差很大。圖片來源:《基于1980-2017年中國不孕癥患病率研究的生育慣例探討》

在其他所有變量一致的情況下,僅改變不孕癥的時間標準,結果差異會有多大?

2016年的時候,國務院婦兒工委曾聯合過有關單位開展了較大范圍的婦女健康調查,結果顯示,1年不孕不育率為25.4%,2年不孕不育率13.6%,3年以上未孕率者占10.9%。如果就此得出“中國有1/4的人生不出孩子”這樣的說法,就不太科學。

其實,世界衛生組織也提供了包括1年、2年和5年在內的5種不孕的定義,它們分別是基于臨床醫學、流行病學和人口學的標準所定。而臨床上之所以將不孕的時間限定在1年,是因為研究顯示,大約85%的夫婦可在1年內獲得妊娠,剩下15%的夫婦可能患有不孕癥,但也可能僅僅是生育延遲。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在研究中也提到:這個標準主要“是為了更及時地為不孕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生育的責任,誰來背負?

臨床醫生希望大家早點意識到問題,并非是過早操心。雖然影響生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工作壓力、環境污染等問題都會帶來不孕率的升高,但年齡是一個更為普遍的影響因素。

這是因為無論是精子還是卵子的質量,都與年齡有著直接關系。對男性而言,精子質量最高的時期是25-35歲之間,隨后活力開始逐漸下降,甚至基因片段出現異常。女性的情況也類似,從35歲左右開始,卵子的數量和質量會迅速下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曾在2010-2011年期間,調查了8個省份的2.5萬對夫婦后發現,無論男女,年齡越高,不孕情況的比例就越高,都是35歲左右有40%的不孕不育情況。

一邊是年齡越大生孩子越難,另一邊則是不斷被推遲的初婚年齡。《中國人口普查年鑒》顯示,到202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而在1990年為22.87歲。從而也間接推高了中國的不孕發病率。

盡管年齡對男女雙方的影響是同步的,但因為生理構造的差異,一些人在觀念上覺得生育就是女性的義務,如果出現生育困難,那就是女方的問題。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主任醫師金麗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到,很多時候都是女方先來醫院做檢查,如果沒查出什么問題,男方才會來做檢查。

但實際上,有不少時候問題就出在男方身上。

今年8月發表于《生殖醫學雜志》的《2019年輔助生殖技術數據報告》就指出,在國內各個生殖中心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配偶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男方有少弱精子癥等問題,在不孕不育原因中位列第二。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醫生呼吁,女方或男方都不應單獨去做不孕不育項目的檢查,而是要雙方一起來查。

為生育去看病,心理是第一關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人在碰上不孕不育問題時,并不想主動求醫。

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的學者曾在1988年調研了上海的新婚夫婦,有43%的不孕不育夫婦沒有去看過醫生。到了2010年,一份調查地域范圍更廣的研究顯示出了類似的結果:2680對遇到不孕問題的夫婦中,僅有1246對去看了醫生。

至于為什么會這樣,研究者調查后發現,這主要是觀念上的問題——很多人希望是自然懷孕,而不是借助外力。

另外,還有一個被很多女性提到的原因是,她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不孕不育的問題。這也是臨床醫生更傾向用1年期作為不孕癥的判斷標準的原因之一:與其等問題更嚴重后才去就醫,不如抓住機會早點就醫。

不過,隨著婚育年齡不斷延后,以及“全面二孩”政策開放,尋求醫生幫助、甚至是跳過其他治療方式,直接選擇試管嬰兒的人越來越多。

試管嬰兒是體外受精聯合胚胎移植技術的俗稱。是指分別從男女方體內取出精子和卵子,然后在體外進行受精和培育,形成早期胚胎后再移植回女方的子宮里面。在一眾輔助生殖技術中,它是受關注度和被使用率最高的一種。

2016年,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的黃荷鳳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就說,受孕困難的群體,特別是35歲以上夫婦在選擇做試管嬰兒的比例已從25%上升到了30%-40%。

盡管考慮試管嬰兒的人在增多,但不孕癥所帶來的羞恥感并沒有明顯下降。

在一項生育觀念的研究中,受訪者嘉女士提到,雖然自己做了試管,但她非常擔心被親人知道:

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在做試管,我感覺很丟人。我跟娘家人都說我是人授,而不是試管,跟其他的一些朋友就說我在調理。

在小紅書上,不少人圍繞做試管嬰兒是否要告訴別人展開過討論,相當多的人并不建議告訴周圍人。

不過,大家不想說的理由也很多樣,除了擔心別人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或不理解外,擔心不能成也是很多人選擇閉口不談這件事的一大原因。

盡管和臨床妊娠率不到20%的人工授精比,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已高了不少,但目前的技術依然無法做到讓所有人都能如愿抱上孩子。

靠試管嬰兒生孩子,并不容易

從1988年中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到如今,中國試管嬰兒的臨床應用也從第一代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發展到了第二代的卵母細胞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和第三代的植入前胚胎遺傳學檢測(PGT)。

但和智能手機一代更比一代強不同,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并非越新越好,而是各有側重:

“一代試管”主要應對的是女性輸卵管因素不孕者,“二代試管”的主要適用對象是男性因素不孕者,而被不少民營輔助生殖機構和海外機構熱推的“三代試管”,其實主要用于排查染色體異常和明確的家族單基因遺傳病,并非適合所有的不孕癥患者。

和很多中介稱海外的試管嬰兒成功率能到80%不同,一項基于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2年試管嬰兒的統計數據顯示,無論是幾代技術,平均每次胚胎移植的成功率都很難超過60%。

之所以相差這么大,有協和醫院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那些海外機構選樣都是年輕人居多。而山大附屬生殖醫院的平均患者年齡都在30歲以上,選擇PGT方案的平均患者年齡更是達到了34.2歲。

《中國女性生殖、孕產婦、新生兒、兒童和青少年健康70周年報告》就指出了,中國當下30.0%的試管嬰兒臨床妊娠率和28.8%的活產率,已與歐美國家報告的數據相當。

但這也意味著,很多夫婦無法做到一個治療周期就懷上孩子。

雖然試管嬰兒的流程說起來很輕松,只要3步:先從男女方體內取出精子和卵子,然后在體外進行培育,最后將形成的早期胚胎移植回女方的子宮里面。但實際操作起來,相當折騰,尤其是對女性而言。

輔助生殖有多耗時間和精力?從前期的多次多項檢查、等待經期,到用藥后取卵、取精,并進行胚胎移植體內,后續還要一直檢查到有臨床妊娠,不出任何意外的情況下,就大約要歷時2個月。

有生殖醫院在就診流程中如此標注道:女方來醫院次數是10次,男方是4次左右。這對不少職場女性而言,在幾個月內向領導請到這么多假就是件很困的事,有人想盡辦法協調,有人則直接選擇辭職。

但很多人并不建議女性全身心都放在試管。有醫生就在小紅書上提到,每次聽到病人說為了做試管而辭職了,她就覺得很心痛。一方面是因為這樣做犧牲了職業發展的機會,失去了獨立的收入來源,更重要的是少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很多在做試管的患者精神壓力都特別大。

這一點在社交媒體上,試管親歷者分享的一個個故事中就能體現出來——大家最常提到的痛苦就是“焦慮”二字。

這種精神壓力可能是來自一個又接一個的治療環節。在整個助孕周期中,女性需要接受大量的藥物治療:降調的藥物、促進卵泡生長的藥物、預防提前排卵的藥物、促進卵泡成熟的藥物……

也可能是來自年齡上的“催促”,有患者這樣寫道:

已經31周歲的我,心里總覺得有個倒計時的聲音,滴答時鐘,一直提醒我“你快高齡了,時間不多,不要浪費啊!”

更讓人著急的,是找不到問題出自哪兒。有位在北醫三院問診3年的女性提到自己:“雙方該查的都查了,到處尋醫問藥,試管折騰了快三年,還是沒結果。”

對此,金麗醫生表示,在所有不孕不育患者中,大約是有10%的患者目前還找不到明確病因。

除了精神上的壓力,很多試管女性還在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這其中,最高頻的詞就是打針。

在一個試管周期中,女性需要打降調針、促排針、打夜針和黃體支持針劑。具體需要打多少針、身體會產生什么反應?這個因人而異。在小紅書的相關話題上,有人提到自己為了懷上龍鳳胎,挨了兩百多針;也有人分享自己因為打黃體酮針,臀部出現了硬結、紅腫等各種令人痛苦的反應。

只是不管經歷了多少辛酸,很多人還是不忘在分享試管經歷的最后加一句:“祝姐妹們好孕”。

專家采訪鳴謝: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主任醫師 金麗

參考資料

1.Jie Qiao等-《A Lancet Commission on 70 years of women's reproductive, maternal, newborn,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in China》

2.劉勇星等-《基于1980-2017年中國不孕癥患病率研究的生育慣例探討》

3.俞文蘭-《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職業女性生育力問題比較及干預策略》

4.翟振武等-《中國婦女終身不孕水平究竟有多高——基于人口調查數據的分析》

5.第一財經-《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10年猛增3.78歲,90后結婚年齡大幅推遲》,https://m.yicai.com/news/101454623.html

6.張孝東等-《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2019年輔助生殖技術數據報告》

7.Y Che等-《Infertility in Shanghai: prevalence, treatment seeking and impact》

8.Danni Zheng等-《Consultation and treatment behaviour of infertile couples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9.央廣網-《中介稱海外試管嬰兒成功率達80% 掃描海外技術究竟如何》,http://china.cnr.cn/qqhygbw/20160424/t20160424_521966437.shtml

    責任編輯:呂妍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体育博彩| 百家乐官网7scs娱乐网| 至尊百家乐20111110| 厦门市| 百家乐知识技巧玩法| 百家乐官网注册平台排名| 百家乐庄闲筹码| 澳门银河娱乐| 澳门百家乐玩法| 邯郸百家乐官网园怎么样| 万利娱乐城开户| 百家乐视频对对碰| 百家乐官网怎么押钱| 3d棋牌游戏| 海立方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筹码| 百家乐视频官网| 运城百家乐官网蓝盾| 凤凰娱乐开户| 百家乐怎么赢博彩正网| 芝加哥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庄闲排列| 百家乐官网也能赢钱么| 太阳城娱乐正网| 百家乐是怎么赌法| 百家乐官网发牌靴发牌盒| 任你博娱乐城| 投注网| 皇冠网最新网址| 博狗| 湖南省| 大发888娱乐场客户端下载| 百家乐网络赌城| 百家乐官网必胜绝| 必博百家乐官网游戏| 大发8888游戏平台| 电脑百家乐玩| 雅加达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香港百家乐官网六合彩| 百家乐官网是否违法| 大发888备用网址大发娱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