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歷史教學中的“因地制宜”:在中國如何教授世界史?

澎湃新聞訊
2022-09-09 11:48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2022年8月31日,由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上海社科創新基地“中國歷史學話語體系建設與國際傳播”主辦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視野下的世界史教學”論壇在線舉行。會議旨在探討如何從文明交流和互鑒的角度進行世界史教學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發展提供更加完整的世界視野。來自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的十余位青年學者參加。

上海社科創新基地“中國歷史學話語體系建設與國際傳播”首席專家、華東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孟鐘捷認為世界史系列課程改造要著眼于思維導向的通識教育和前沿導向的專業教育。同時,他特別強調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理念的關注,進而培養學生以全球眼光追溯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把中國歷史演進融入到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華東師大歷史學系副主任黃愛梅從世界史學科研究和中學歷史教育兩方面,談到我國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她指出,要把握好世界史學科從地區國別史向全球史的范式轉變;同時,應以歷史教育為抓手、公民教育為目標,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及全球視野的新時代歷史學人才。

線上參會教師合影

一、歐洲史整體敘事和教學的可能性

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副教授李騰介紹了近年來“全球中世紀”概念的興起和發展過程,對相關理論探討和教材書寫的嘗試進行了簡要評介。他認為,全球史不能只聚焦于貿易和商品交往,還要注重思想傳播和對異域文明的想象。要從全球史的角度理解中世紀時代,除了依賴傳統文獻外,更要著重拓寬資料來源,特別是中世紀時期的藝術品、地圖、抄本插圖器等都有非常豐富的信息有待進一步發掘。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尋找商貿重鎮和文明交匯點,探索文明互鑒的實例及其影響,并將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及傳世古代文物相互參照,或許能夠開拓出教學與研究并行的新路。

Toward a Global Middle Ages

臺州學院歷史學系講師程利偉表示,世界古代中世紀史教學應采取全球史的思維方式,以“社會空間”而不是“國家”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元,關注大范圍、長時段的整體運動,關注從地方發出的全球史。如何將古代世界的不同區域置于全球動態發展的視野之下進行觀察一直是世界古代中世紀史教學的難題。他認為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解決該難題。一是以“運動與聯系”的視角分析世界各區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向學生介紹古代交流網絡中人、物、思想的全球流動。二是用“組合(combinative)與并置(juxtaposition)”的方法將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社會互動、期望與需求放到全球視野下,并把全球與本地置于動態的對話之中,向學生講解諸如宇宙論、網絡、流動性、價值、信任、政治調解等一系列全球現象;三是嘗試利用文獻、口頭傳統、物質以及生物與物理科學的證據,建立處理復雜證據基礎的方法,將非歐亞大陸的歷史納入到全球的整體思考之中。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向鵬強調,世界史的教學要體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照,關注秩序格局的轉變,突出對地緣政治價值高、戰略意義重大區域的關注。在歐亞大陸這個廣大歷史研究單元中,可尋找“新的”立足點,尋求視角突破,重新調整認知主體,達到構建平衡,展開新的敘事邏輯。11-13世紀東地中海格局轉變是一個恰當選題,擺脫國別桎梏和傳統視野局限,著力于文明的交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實現教學敘事重心遷移,注重區域整體的歷史演進。世界史專題教學對學生思維的鍛煉和形成不可或缺,同時也對教學的科研積累、前沿意識提出更高要求。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龐國慶從拜占庭史相關教學實踐為切入,認為目前上古、中古史課程在東、西歐的內容量設置上不均衡,并且在拜占庭與西歐的教學內容之間存在明顯的割裂性。對此,他提出“適當增加東歐授課內容”“適當增加貫穿整個歐洲(甚至亞非拉)的課程講述”,同時強調,科研的深入是相應教學改革的基礎。

伊斯坦布爾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周厚琴探討了東歐史學“中世紀羅斯”研究的現狀與困境。她指出,“中世紀羅斯”的術語是伴隨俄國封建主義的討論產生的,并逐漸在蘇聯史學話語中穩定下來,但與“古羅斯”經常混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在民族國家敘事下挖掘“歷史遺產”,強調書寫“自己國家的中世紀史”,紛紛創辦中世紀研究刊物。東歐學者對這種繁榮現象喜憂參半,稱之為“中世紀動員”現象和東斯拉夫中世紀研究的“大分裂”。“全球中世紀”國際項目的羅斯研究則提供了一種“并置與互動”的新路徑,旨在“更廣闊的歐洲”范疇下認識中世紀羅斯。她建議,世界中古史的教學中應對國內研究較為薄弱的東歐史給予更多重視,可在全球史視域下呈現出“中世紀羅斯”世界內在聯系的統一性與外在互動的多元性。

二、全球史的教學經驗和實踐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岳秀坤指出,現行的教育體系下,世界史研究與教學的許多矛盾與困惑,源自于對于“世界史”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不夠明確。他首先提出,日常所用的“世界史”概念,與“中國史”各占歷史學的二分之一,包括諸多與中國史等同的專門研究,自身卻不是一種專門研究,實際的內涵是中國史之外的其他史學研究,也就是一個籠統的概稱。他認為,可以參考國外幾十年來全球史的經驗,將世界史作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領域來建設,有明確的研究對象、系統的學術訓練程序、緊密聯系的學術共同體,這也就是另外一種名副其實的“世界史”概念。

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杜憲兵從知識生產的角度探討了高校世界史教學實踐的不確定性。他認為世界史教學兼及對歷史事實的梳理和對歷史現象的解釋,通過教科書的編寫和課堂教學等環節實現知識生產。高校世界史教科書是重要的知識載體,在吸收既有學術成果的同時,推動了歷史觀念的更新,為未來的知識生產播下種子。20世紀中期以來,中外高校世界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思路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點,印證了世界史教學與學術研究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課堂教學內容隨著史學潮流和授課教師的問題意識、價值觀念的變化而變化,課程設計為學生參與歷史知識生產提供了契機。他列舉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全球史對話》(Global History Dialogues)等課程案例,論述了將學生從知識消費者轉變為知識生產者的必要性。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講師范丁梁認為,德國的大學歷史學對全球史的研究與教學并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看法。就研究理念而言,德國歷史書寫的全球視角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綱領被論述,而沒有在廣闊的研究實踐中得到應用。受到德國獨特的歷史經驗與史學傳統的影響,德國學者一方面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有德國史內源性解釋的需要。不同學者對全球史的理論進路和實踐方式有不同看法。就教學實踐而言,在德國大學歷史系“輕通史,重專題”的授課傳統中,全球史的教學更傾向于將全球結構和進程,與區域、國家和地方背景聯系起來。

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曹寅分享了自己的帶有中國視角的全球史課程,他提出,全球史不是國家或者文明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聯系與比較的方法和多維度的視角,如環境、邊疆、移民、身份、商品等。他尖銳地指出,歐美院校的主流視角是以大西洋世界為中心向外擴展,但是中國的全球史教學不應盲目模仿這種范式,需要根據受眾的背景和知識儲備,以中國為視角出發設計全球史課程。他分享了“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課程設計,其中包括從東北、新疆、西南、東南延伸向外的四條全球史線索,并將這四條線索分為三個圈層,層層展開,以環境、疾病、生物等不同主題為中心進行討論。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劉少楠從自身教授《世界現當代史》《非洲史》和《中非關系史》的體驗出發,認為世界通史教學中應當真正包含非西方世界的內容,世界史課程體系中應當積極建設非西方世界的專門課程。其次,劉少楠老師認為我們可以用外國歷史講好中國故事,尤其是第三世界的故事和觀點。同時,他也指出突破西方中心并非否定中心,而是理性看待和反思一切中心敘述框架,求得某種平衡。

三、新視野下的歐洲史教學嘗試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Timothy Baycroft分享了國別史和歐洲史的教學經驗,他首先分析了教授歐洲歷史面臨的挑戰,其中包括不考慮歷史時期而進行的國別劃分、歷史分期中的地區差異、不同地域和時期內數據評估標準的差異、原始材料與二手文獻閱讀中的多語言問題。接著他探討了課程設計的可能性,闡述了“綜合多個國家歷史的年代敘事”與“主題敘事”的兩種敘事路徑,并提出可按照需求運用綜合、平行和比較三種研究方式,此外可運用一種從重要歷史時間入手的教學方式。他圍繞自己在華東師范大學開設的“十九世紀歐洲:1789-1914”這一課程,介紹了自己的課程設計和實踐,提出權力、信仰、科技、革命、民族主義、藝術與文化、工業革命等多個主題,以及在革命研究、城市研究、身份與信仰研究中可實踐的比較研究方法。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肖琦分享了法國史教學實踐中關于全球史的思考,介紹了近年出版與介譯的法國全球史的相關書籍和文章,包括呂西爾·費弗爾的《我們都是混血兒:法國文明史教程》、布羅代爾的《文明史》、克里斯托弗·夏爾的《全球史還是國別史》、帕特里克·布瓊的《法蘭西世界史》、日本學者柴田三千雄的《法國史10講》等。她闡述了在教學實踐中關于“國別史應該教什么”“希望且應該給學生留下什么”等問題的思考,并提出在教學目標上應當培養學生的“了解之同情”與“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在教學設計方面則提出將法國史放到歐洲史甚至世界史中,以問題為導向。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朱明介紹了華東師范大學進行世界史課程群的建設情況,指出世界史學科近年來在世界通史和國別史之外,正在努力建設《亞洲史》《非洲史》《歐洲史》等區域史系列課程。圍繞著《歐洲史》課程大綱的設計方案,他認為歐洲史存在國別史與整體史的張力、西歐史與東歐史的割裂,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區分歐洲的歷史發展與其形象建構,一方面補充中東歐、南歐和北歐的內容,教授完整的歐洲史,另一方面,注重歐洲與世界各地的聯系,強調從中國出發教授歐洲史,形成我們自己對歐洲史的認知和話語。

圓桌討論階段,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曉旭、廈門大學副教授陳博翼等與會學者圍繞著中心與去中心,全球史中的聯系與斷裂,針對不同受眾的教學內容調整等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此次論壇聚焦于諸多重要問題:如何解決世界史教學中的中心和邊緣的矛盾,如何在打破中心論的同時又能保持較好的體系性和完整性,如何因地制宜地針對中國的學生教授世界史,并且有的放矢地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進行課程定制,如何使世界史教學與世界史學科建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與會學者在分享各自教學經驗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頗具啟發性的見解。這對于如何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指導下、從中國出發形成自己的世界史教學話語體系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責任編輯:于淑娟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北京太阳城二手房| 百家乐的技术与心态| 金百家乐网站| 铅山县| 百家乐官网平六亿财富| 百家乐园sun811.com| 百家乐官网赢家公式| 有关百家乐官网玩家论坛| 百家乐微笑打| 海港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女神娱乐城| 百家乐分析仪有真的吗| 百家乐官网筹码套装| 时时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赌百家乐的计划跟策略| 伯爵百家乐官网娱乐| 澳门赌博经历| 十大博彩网| 百家乐有无技巧| 网络百家乐官网金海岸破解软件| 金钱豹娱乐| 推二八杠技巧| 百家乐教父方法| 百家乐官网视频二人麻将| 太阳城金旭园| 百家乐透明牌靴| 澳门百家乐国际娱乐城| E乐博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威尼斯人娱乐网站| 百家乐十佳投庄闲法| 同乐城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系统足球博彩通 | 兰桂坊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补第三张牌规则| 乐天堂百家乐官网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单跳投注法| 金沙娱乐城| 大发888倾家荡产| 百家乐扑克筹码| 临汾玩百家乐的人在那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