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冬雨孫淳等“守護”浙博國寶玉琮王、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浙江博物館三件國寶本周日即將亮相央視的文博節目《國家寶藏》,分別是:余杭反山出土玉琮王,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寧波花轎,唐落霞式 “彩鳳鳴岐”七弦琴 。
這三件國寶的守護人周冬雨、任重、孫淳將會給觀眾帶來三段精彩絕倫的國寶背后的故事。


而曾參演過《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男演員任重將守護該節目27件國寶中最年輕的萬工轎,將出演打造萬工轎的工匠,一名用朱金漆木雕華年的年輕掌柜。

在《瑯琊榜之風起長林》電視劇中出演的孫淳將化身為唐代制琴第一人雷威,打造大名鼎鼎的“雷公琴”。
玉琮
它是良渚文化的產物,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整器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器型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對鉆圓孔。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

整體圖案采用淺浮雕和線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紋飾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每節琢刻一組象征性的神人獸面圖案,這種簡化的人獸組合結構,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征。

獸面的兩側各淺浮雕一變形夸張的鳥紋,而鳥也是通天的靈物。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說法不一,多數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祭祀的法器。
此玉琮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稱“琮王”。不僅如此,與之同出的玉鉞、玉權杖等在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莊重且獨一無二的,說明它們無疑是已拉開文明樂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權的象征。這正是推薦它的理由。
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
“彩鳳鳴岐”琴是唐代雷威所造,通長124.8、額寬16.3、肩寬18.8、尾寬12.5、厚5.4厘米。落霞式,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美麗而別致。龍池上方有“彩鳳鳴岐”琴名,下為楊宗稷的三段鑒藏贊美銘,龍池腹腔內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此琴是楊宗稷“半百琴齋”中最珍愛的琴,并著錄于《琴學叢書》。

在民國古琴界就有著超凡的地位,為琴界苦苦追尋的絕品。“彩鳳鳴岐”琴,雖歷經滄桑,卻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琴曲,更讓人稱奇的是,音質絕佳,極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質屬上乘,也恰好印證了楊宗稷對它的高度評價:“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傳世唐琴,是不可多得的珍寶?!疤魄俚谝煌评坠?,蜀中九雷獨稱雄”。唐代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為著名。“彩鳳鳴岐”琴正是雷威的杰作,因而是一件舉世無雙的珍寶。

可以說它是見于著錄的存世唐琴中音質無與倫比的神品。
寧波“萬工轎”
此轎是清末民初寧波式花轎,長150厘米,寬90厘米,高275厘米,因制造時耗費了一萬多個工時,故稱“萬工轎”。此轎需八個人抬,又稱“八抬大轎”?;ㄞI根據雕飾人物的多寡及工藝水平而分為三等,此轎屬頭等轎,是現存最豪華的一頂花轎。它采用榫卯結構聯結,沒有一枚釘子,由幾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組成,沒有轎門,迎親時有專門的拆轎師傅跟隨在迎親的隊伍里負責拆卸,使新娘子方便出入。

花轎木質雕花,朱漆鋪底飾以金箔貼花,遠遠望去金碧輝煌,猶如一座微型的宮殿。轎上采用圓雕、浮雕、透雕等三種工藝手法進行裝飾,雕有250個人物,花鳥蟲獸無數,所以寧波人也稱它為“百子轎”。
除了天官賜福、麒麟送子、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等吉祥主題外,還有《浣沙記》、《天水關》、《鐵弓緣》、《水滸傳》、《西廂記》、《荊釵記》、《拾玉鐲》等戲曲場景,有的地方還輔以鏡片玻璃畫,每一幅畫上也都是一個古典名劇片段。
總而言之,它是世上現存的最豪華的花轎,朱金木雕的極品。

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她很看重《國家寶藏》的創新,“你會發現,述說一件文物的時候,節目并不是讓博物館的人出面簡簡單單來解說一下,它會把它的前世傳奇,基于史實合理地虛構、演繹出來,這樣觀眾對文物的背景就會有一個很直觀的了解。”
就像蔡琴說的,多媒體的運用已經成為博物館常用的推廣手段,這也是浙博之所以會參與《國家寶藏》的原因之一。“電視傳播是比較好的一個方式,淺顯易懂,老百姓看起來比較直觀。而且《國家寶藏》本身也是一個講好文物故事的節目,不是獵奇,也不是空談夢想的那些東西。所以我們覺得還是一個不錯的節目,是可以參與的?!?/p>

不過,蔡琴也提到,一檔節目的形式如果固定下來,就會形成一個殼。如果接下來還有第二季《國家寶藏》,就不知道老百姓認不認同這種形式了。“因為觀眾的需求其實是在不斷地變化的。新的節目的話,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需要有一些新的高度?!?/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