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升學教育”被指誘導大學生分期購課,學員退課難且扣款不停
大學生陳姚(化名)向澎湃新聞反映稱,今年4月底,她在深圳市升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升學教育)工作人員指引下,隱瞞大學生身份申請了“小恒錢包”的借款分期業務,購買了“升學教育”的課程。她在未上一節課的情況下向升學教育申請退課,但近4個月過去,對方以各種理由拒絕,現在每個月還要償還一筆錢款。
公開材料顯示,升學教育最早于2011年提供成人學歷提升服務,涵蓋自學考試、成人高考、遠程教育、研究生考試、教師資格證和會計資格證等考試項目。
對于上訴投訴,升學教育一名工作人員稱,“我們不支持學生‘貸款’學習,但如果有個別學員特別想去學習,會在和學員確認后,讓對方報名課程。”對于陳姚申請退課近4個月未果一事,該工作人員則未明確回應。
“小恒錢包”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申請借款分期業務需要告知真實身份,但學員如果刻意隱瞞身份,不一定能及時發現;退課問題客戶需和教育機構協商,“退課成功后就不用再還款了,如果還在還款,說明沒有退款成功”。
大學生稱被培訓機構誘導用假身份申請借款分期
陳姚說,今年4月28日,她在抖音平臺刷到了升學教育關于“播音兼職培訓”的直播,出于興趣,她填寫了報名意向表,并觀看了試聽課。當天,自稱升學教育培訓老師的張偉(化名)找到她,并催促她報名。
“對方聲稱特惠名額有限,原價10980元,如果搶到了特惠名額,可以減免3400元,僅需7580元。”陳姚稱,張偉告訴她需要支付500元定金搶特惠名額,剩下的7080元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支付,“12期免息‘貸款’,每期還590元”。
陳姚稱,隨后,張偉發來升學教育及分期付款服務平臺“小恒錢包”的二維碼,讓她掃碼進入平臺注冊并申請。
澎湃新聞注意到,進入“小恒錢包”教育分期申請頁面后,平臺在“申請須知”中特別提及,“不對在校大學生開放借款分期業務,若您是大學生,請停止業務辦理”。
2021年3月銀保監會等五部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加強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監督管理。放貸機構外包合作機構要加強獲客篩選,不得采用虛假、引人誤解或者誘導性宣傳等不正當方式誘導大學生超前消費、過度借貸,不得針對大學生群體精準營銷,不得向放貸機構推送引流大學生;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或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他(張偉)讓我把人員分類填寫成政務人員或其他人員,把月收入寫成3000~5000元,隱瞞大學生的身份。”陳姚稱,張偉還提醒她,填寫完信息后平臺會打電話過來確認,“他讓我一定不能說自己是大學生,要說自己已經畢業了,是辦事員。”
報名并成功申請分期付款后,當晚,陳姚“覺得不對勁”想要退款,但未能成功。五一假期,她通過深圳市12345熱線投訴升學教育,約一個月后,升學教育一名工作人員告知她,中途退課屬于違約,要扣除總金額的20%作為手續費,“會在45個工作日內完成”。
“在報名簽約時,沒有任何文件中提到退費還要扣除20%的手續費,后續退款這個工作人員也是以財務忙、審核慢、疫情緊張等理由多次推脫。”陳姚說。
陳姚說,她目前在該機構一節課都沒有上過。“在我要求退費時,對方曾表示會暫停后面的課程,也會停止分期,但實際上,每個月我都在被小恒錢包扣錢。”陳姚稱。
“升學教育”被大量投訴
澎湃新聞注意到,多個消費者維權平臺上出現了針對升學教育的相關投訴,其中一個平臺上就有數千條,關鍵詞多為“誘導消費、網貸,不予退款等”。
“當時升學教育的員工跟我說的是,分期每個月給他們多少錢,但從來沒提過要辦貸款,而是直接給我發來一個(小恒錢包)二維碼,然后語音電話教我一步一步填上個人信息和一些虛假信息,比如謊稱沒有上學了。”另一名自稱系大學生的學員稱。
對于前述情況,澎湃新聞多次撥打升學教育總部電話采訪,該電話始終語音提示“客服正在接入中,請稍等”,記者多次等待超30分鐘后仍未接通。陳姚稱,“升學教育總部的電話確實一直打不通,負責處理退費的工作人員說這件事不要去找媒體,如果給媒體說了就不給退費。”
上述升學教育工作人員張偉回應澎湃新聞稱,“我們不支持學生‘貸款’學習,但如果有個別學員特別想去學習,會在和學員確認后,讓對方報名課程”。對于退課等問題,張偉則未回應,稱自己已不在之前的部門了。
“小恒錢包”官方微信公眾號顯示,該賬號認證主體為北京樂享無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享無限公司)。天眼查顯示,樂享無限公司目前經營狀態為“注銷”,注銷時間為2018年11月。不過,今年5月12日,該企業還獲得了“電信許可”,業務包括信息服務(僅限互聯網),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
“小恒錢包”一名工作人員稱,申請借款分期業務需要告知真實身份,但學員如果刻意隱瞞身份,即便有核實,也不一定能及時發現。“退課成功后就不用再還款了,如果還在還款,就說明退課沒有成功。”這名工作人員稱,“小恒錢包”作為平臺,僅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 “用戶可以通過小恒錢包查詢培訓協議,獲知是哪家公司給自己墊付的學費”。
8月16日,廣東新聞頻道《社會縱橫》欄目報道了升學教育學員的維權困境。在該機構總部,工作人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現在的確是走到破產這個地步了,然后相信大家也看得見,然后我們原來4層樓,現在只剩下1層樓。退不了(學費),賬上沒錢,你如果執意要退,反正我估計這兩個月是退不了,那就慢慢地(等)后面整個公司運營好一點的(時候)給你退”。
律師:警惕合法外衣的“新型校園貸”
陳姚通過“小恒錢包”找到了電子版“培訓協議”,該協議合同編號為“2022年借字第XXXXXX號”。協議約定,培訓費用支付方式為“分期付款”。
針對中途退課,協議提及,學員尚在培訓協議約定試學期或其它約定學員可無條件退課且全額退還學費期間內的情況,學員無需支付提前付款違約金;學員在培訓協議約定試學期或其它約定可無條件退課的情況,學員已發生部分課程費用的,協商結算;以上兩種情況外申請退課,7天內申請退課的手續費為0,7天以上申請退課的,手續費率為0%。
該協議附件顯示,升學教育的應收賬款,以“債權轉讓”的方式轉讓給了啟浩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也就是說,陳姚每個月的還款由啟浩保理收取。
天眼查顯示,啟浩保理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以從事貨幣金融服務為主的企業,經營范圍包括: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銷售分戶賬管理,客戶資信調查與評估,應收賬款管理與催收,信用風險擔保服務(不得從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金融活動,禁止專門從事或受托開展催收業務,禁止從事討債業務)。
律師周銘認為,培訓機構主要經營范圍應是培訓,如果涉及放貸,應有相應的小貸牌照;如果涉及與小貸平臺或放貸公司合作,應明示以及明示風險。向在校生放貸,屬于主管部門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情形。目前出現一些培訓機構與小貸公司合作,利用在校生教育培訓機會,通過第三方小貸平臺非法向學生放貸,再通過其他公司進行收款。
“(前述情況)或是一種新型校園(培訓)貸。”周銘稱,“這是以合法形式(教育培訓)掩飾非法目的(向在校生放貸)的情形”,如果存在這類情形,建議清理教育培訓機構與小貸機構的鏈接,梳理其相關利益聯系,防止在校生在無法分清風險情形下陷入新型校園貸陷阱;此外,如涉及違法催債或人身侵害等,受害學生應向公安機關報案。
從法律責任上來看,周銘認為,主要考慮學生消費者是否有向小貸平臺借貸的真實意圖,其真實意圖是培訓,還是借貸;小貸平臺是否有相應放貸金融牌照或資格;是否存在欺詐或誘導情形,以及是否違反法律規定向在校生放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