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濟大學“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涵蓋多個領域
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新藥研發,精細化多緯度帕金森病人工智能評估系統,研發干細胞技術及相關制品用于脫發治療……

發布會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實習生 劉文影 圖
8月16日下午,同濟大學2021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十大科技成果涵蓋了城市發展、高端制造和生命健康等多個領域。
為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自2020年起,同濟大學每年舉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旨在發現具有轉化潛力的優秀科研成果,并聯合專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盡快轉化落地,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同濟大學2021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第二屆)2021年9月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余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4項成果脫穎而出。12月,學校組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24項成果項目進行項目答辯,2021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4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
十大科技成果中,3項成果屬于城市發展領域,分別是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旭團隊研發的“綠色建筑通風隔聲窗”、土木工程學院袁萬城和黨新志團隊研發的“中小跨徑橋梁組合橡膠減震支座”、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吳宏磊團隊研發的“全裝配式高性能鋼結構住宅體系一體化設計技術”。
3項成果屬于高端制造領域,分別是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康勁松團隊研發的“車用電機驅動系統寬頻控制技術”、汽車學院樓狄明團隊研發的“移動源后處理成套關鍵技術及應用”、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青團隊研發的“輕量化柔性壓電功能膜制備技術及應用”。
還有4項科技成果屬于生命健康領域,分別是附屬康復醫院和醫學院彭長庚團隊研發的“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新藥研發”、附屬同濟醫院靳令經團隊研發的“精細化多緯度帕金森病人工智能評估系統”、醫學院薛志剛和薛金鋒團隊研發的“干細胞技術及相關制品用于脫發治療”、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啟剛團隊研發的“貫通性傷口凝膠修復封堵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