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再見,蒸汽機車:一周城市生活
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運行了第一臺蒸汽機車。
蒸汽機的使用,使得人類社會文明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鐵路在經歷了電氣時代后又迎接了磁懸浮列車的出現,蒸汽機車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本期回顧我們邀請到獨立攝影師soukinu。六年間,他不斷往返新疆、西安兩地,拍攝了數萬張有關新疆哈密地區蒸汽機車的最后影像,除了蒸汽機車外,那些伴隨著蒸汽機車并隨之淡去的司機、工礦小鎮與居民,也被一一記錄下來。
“是否只有輝煌燦爛紛華靡麗之事物才值得繼續存在?百千年后再反顧此世此代,我們的文明又會留下什么痕跡?”
這或許是我們都需要思考的。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顧
留下最后的真實:新疆三道嶺蒸汽機車的影像記錄
汽車一路顛簸向戈壁深處駛去,道路因常年經受重載貨車的碾壓布滿大小不一的坑洼和裂縫,那些曾經為修復道路打上的瀝青補丁也無濟于事,已然與一路的坑洼融為一體。司機手中方向不停,盡量選擇平緩路段通過,卻也止不住我隨著道路起伏一次次飛離座位。后排三位乘客不敵困意,頭抵車門睡去,他們已習慣了這樣的旅途,這是312國道哈密至三道嶺區間,也是他們每周往返于哈密和三道嶺之間的固定旅程。
“這段路過幾天就要重修了,到時候就只能繞一圈從柳樹泉走上邊兒回三道嶺了”,司機大哥話音剛落,便聽到遠方傳來的爆破聲,我知道離三道嶺不遠了。這次已是我這些年間第十次來到三道嶺,不出意外也會是最后一次,三道嶺的蒸汽機車退役在即,之后我或許不會再有理由奔波2000公里深入這座戈壁深處的工礦小鎮。

三道嶺的蒸汽機車
2016年,我因“中國蒸汽機車愛好者最后的圣地”一說第一次來到新疆哈密三道嶺。當時看來“最后的圣地”未免有些托大了,可2021年后,三道嶺卻真的成為了最后的圣地。近年親歷全國各地蒸汽機車相繼退役,停止奔跑的機車最終都面臨相似的命運,變為廢鐵抑或是創意園區、人民廣場的擺件。

前來拍攝的蒸汽機車愛好者們
三道嶺地處北緯43°、東經92°之間,哈密市區西北約80公里處。大約十年前因為這里運行著中國最后一批正在服役的蒸汽機車而聞名于世。三道嶺露天礦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露天煤礦,早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便開始開采煤炭,1958年開始大規模機械化建設與開采,次年蒸汽機車的火焰與各種大型機械點亮了西北戈壁的深處,直至今日已有六十余年。
和許多走向沒落的工礦城鎮一樣,三道嶺的建筑都維持著上個世紀的風格,有如時間博物館一般,唯一不同的是維吾爾族同胞的民族建筑與生活痕跡也穿插其中,傳統工業與異域風情融合時常讓我有種奇異的錯位感。鎮上的居民大多為礦里的職工,這在以前是相當令人羨慕的職業,如今隨著礦區的衰敗,工人的生活也大不如前。據鎮上的居民講,三道嶺最鼎盛時期曾有居民八萬余人,如今常住人口僅剩下八千有余。這八千多人支撐著礦區最后的運轉,隨之運轉的還有這里最后的蒸汽機車。

機車駛過廢棄的露天礦工人俱樂部
礦區目前使用的均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生產的建設B型蒸汽機車,據機車出廠時間來計算,這些機車均已超期服役二十余年,駕駛這些蒸汽機車的司機們最年輕的也有將近四十歲,和這些機車差不多同歲。
很難想象在高鐵線路幾乎覆蓋全國的今日,戈壁深處還有一群圍繞著蒸汽機車的人們,遵循著舊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他們似乎被時間遺忘,淹沒于風沙中。這些超期服役的機車,國內已無可為其提供廠修的機車工廠,也沒有還在生產的零件可供替換,三道嶺礦區的機車維修廠只能從報廢的機車上拆下零件或是自行制造一些簡單部件以維持運行。無奈這僅是改善機車車況的臨時偏方,依舊有無法繼續服役的機車陸續報廢落火,與機車一同退出的還有每年到了退休年齡的司機們。

蒸汽機車洗爐作業

夜班司機在工作間隙填寫機車運行日志
至今年,三道嶺露天礦僅剩的四臺機車已殘破不堪,大批的蒸汽機車司機也近退休年齡,舊有的蒸汽機車運輸系統已無法再長期使用。基于此現實情況,在原來的煤炭裝車處向南兩公里多,內燃機車的鐵路線邊上,一座新的內燃機車裝車煤站在戈壁上升起。

新的運煤傳送皮帶取代蒸汽機車完成露天礦的煤炭運輸任務
在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新的煤站已投入使用,而露天礦僅余的這幾臺蒸汽機車最后的任務,就是拆除自己曾日夜奔馳了幾十年的鐵軌,為礦坑下的挖掘開采工作清除障礙。伴隨機車退役,這些曾經圍繞著機車運轉的工人們也都面臨著轉崗,僅留少部分臨近退休的職工完成余下的軌道拆除工作。

露天礦拆軌作業
曾問過多位司機師傅,“是否會懷念或留戀一起工作了幾十年的機車?”,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否定的。也曾與鎮上許多居民談論起來,那些多年前離開了煤礦崗位的人們,大部分再也未見過這里的蒸汽機車。在被時間拋棄之前,已然被身邊的人先拋棄了。
我原本意在記錄中國各地的蒸汽機車,以及不同土壤孕育下的蒸汽機車鐵路系統及周圍樣貌。無奈開始未幾年,能夠記錄的就只剩下了這里。很多人慶幸還有這樣一處所謂的“最后的圣地”,而我卻覺悲哀。如今此處機車不久后的退出已為定數,我能做的僅是以影像代替實物,盡力保存下更多記憶罷了。我朝圣一般往返此“圣地” ,為了更多的記錄,不分晝夜地拍攝。有一位火車司機師傅每次見到我都會調侃“你每天上班比我們還積極”。

夜班即將開始
六年間,我在這里的日子累計加起來已300多天,照片的內容也由蒸汽機車本身和純粹的景觀延伸至更遠。技術的進步與新的傳播方式已然將圖像引向過度審美的道路,我們確實已經不缺少通過技術就可以便捷創造出的漂亮照片了。我盡力以一位靜默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與呈現,還原蒸汽機車的真實存在,堅持使用標準色溫拍攝,即使有時看上去不那么漂亮。在任何天氣等待那些奇妙的時刻,甚至在沙塵暴中。

穿過沙塵
想要追趕上時間記錄下更多,只是如今圣地已去,未來迷茫,忍不住興嘆,是否只有輝煌燦爛紛華靡麗之事物才值得繼續存在,又或僅把百千年前之事物視為遺跡文物而不見時間流轉,那么百千年后再反顧此世此代,我們的文明又會留下什么痕跡。

露天礦奔馳的蒸汽機車
(文/圖 soukinu,蒸汽機車愛好者、獨立攝影師)
本周主題推薦
書|《中國蒸汽機車世紀集影》

蒸汽機車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象征。它在英國出生,在美、法、德、日、俄等國成長,曾牽動了世界鐵路歷史性的大發展熱潮。蒸汽機車引入中國雖然較晚,卻在中國達到了它發展史上的鼎盛。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曾云集過那么多類型的異國蒸汽機車,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對蒸汽機車的運用、制造、設計傾注過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并把它的效用發揮到了極致。
書|《火車上的中國人》

王福春乘坐火車上千次,行程十多萬公里,拍攝萬余張底片。《火車上的中國人》精選其中114張,包括37張以往畫冊中都未出現的作品。這些黑白紀實攝影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旅途生活的真實瞬間,來自天南海北的人迅速熟絡起來,生活臨時交織在一起。豐富的影像呈現一種久違的濃烈的人際關系,展示一個流動的中國。
書|《在中國大地上》

該書記錄了保羅·索魯在中國一年的旅行見聞。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華都市,也抵達了黑龍江朗鄉、新疆吐魯番等疆界邊陲。他走到中國大地上,與各種各樣的人聊天,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斷,但也用冷靜、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國人的性格,發現時代變遷下中國人的生活日常與思想變化。
書|《我已與一萬億株白樺相逢》

該書記述作者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鐵路旅行經歷。9288公里橫貫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鐵路,是俄羅斯的脊髓,無數歷史與城市依附鐵路而生。作者搭乘列車旅行全程,記述沿途的風景與城市,直觀地展示作者經歷的俄羅斯,列車的車廂、城市的旅館、街角與一切偶然相見。
書|《中國鐵道火車百科》

《中國鐵道火車百科》這套工具書,共兩冊,第一冊介紹海峽兩岸鐵道的歷史淵源、中國鐵道的旅行常識、中國鐵道的蒸汽機車與柴油機車。第二冊介紹中國鐵道的電力機車,中國鐵道的動車組,客車、貨車、城市軌道交通車輛,中國鐵道的博物館。
影|《魅力的中國鐵道風景》

本片為日本NHK出品的紀錄片,描述行駛于中國大陸廣闊雄偉之地的蒸汽火車之影像,影片包括了通往中國秘境的鐵路之旅——芭石鐵路及通往中國絕景的鐵路之旅——集通鐵路。
線下活動推薦
上海·招募|城市生活的100種可能,助你實現

詳情請關注 BottleDream微信公眾號
上海·招募|夏日低碳樂游計劃

詳情請關注 上海市民低碳行動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丨海上俗韻:漸行漸遠的上海“老土”地名

詳情請關注 上海城市考古微信公眾號
上海·表演|嬲嬲現場

詳情請關注 小珂 Xiao Ke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地域文化 雙城視角:京滬城市文化比較研究影像展 今日開展

詳情請關注 城市影像與城市文化微信公眾號
上海·沙龍|“藝”本書的誕生

詳情請關注 Harmony Art微信公眾號
北京·戲劇|聲囂劇讀節 2022

詳情請關注 聲囂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寂靜的喧囂——岡本信治郎紀念展

詳情請關注 東京畫廊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戴陳連:桂花尋去月輪移II

詳情請關注 墨方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楊炸炸《廣場舞》

詳情請關注 fRUITYSPACE微信公眾號
廣州·招募|怎么回廣州?

詳情請關注 扉美術館 FEI Arts微信公眾號
廣州·展覽|復調書寫——楊述、漆瀾、屠宏濤、李青四人展

詳情請關注 廣東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深圳·活動|城市采風寫生工作坊

詳情請關注 何香凝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和平嘉年華

詳情請關注 和平嘉年華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 | 貴人·貴事·貴情——林堅攝影四十年作品典藏展

詳情請關注 雅昌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秦皇島·放映|砂之盒沉浸藝術季

詳情請關注 SIF砂之盒沉浸影像展微信公眾號
石家莊·展覽|閻洲:刀子的最后一扭

詳情請關注 拾萬 Hunsand Space微信公眾號
西安·活動|布堆畫工作坊

詳情請關注 OCAT西安館微信公眾號
西安·展覽|畢業云展: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2022屆

詳情請關注 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微信公眾號
成都·招募|陳宇飛行為藝術作品《平行》招募參與者

詳情請關注 向上行為藝術檔案館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過剩的日常

詳情請關注 埡口計劃SaddleProject微信公眾號
廈門·展覽|管若彤個展——杏桃花,蜂蜜

詳情請關注 三影堂微信公眾號
廈門·展覽|雙重解剖:桑吉&蘇景超雙個展

詳情請關注 藝術西區微信公眾號
青島·展覽|牟昱橋個展《凝固》

詳情請關注 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杭州·展覽|中國大運河主題藝術展:大地史詩

詳情請關注 浙江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泉州·活動|尋訪“海絲泉州”系列

詳情請關注 奉圣巷6號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
線上講座|汪文琦:李承寬與“中華藝工聯盟”的建造實踐

詳情請關注 煙囪PSA微信公眾號
線上討論會|繭影:新基建與系統

詳情請關注 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微信公眾號
線上讀書會招募|港口、基建與視覺藝術的“制圖術”

詳情請關注 副本Instance微信公眾號
線上分享會|“理想城中村·一百”線上知識馬拉松分享會

詳情請關注 觀筑GUANZHU微信公眾號
線上沙龍|收縮城市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第三期(共12期)

詳情請關注 北京城市實驗室BCL微信公眾號
線上講座|2022年藝術與媒介系列講座

詳情請關注 中大院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