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獨行月球》票房突破20億,開心麻花依舊不開心?
原創 張夢依 豹變

「核心提示」
今年暑期檔上映的電影《獨行月球》,三天票房突破10億,讓國內電影市場興奮不已。但目前該片的豆瓣評分有所下降,票房增長也稍顯后勁不足,其出品方開心麻花近幾年更是身陷“電影口碑下滑、沈騰無人接班”的困局。開心麻花,未來如何繼續“開心”?
作者 | 張夢依
編輯 | 劉楊
三天票房破10億、中國影史國產片首映日場次冠軍,“沈馬組合”時隔七年再度合作的電影《獨行月球》,為暑期檔添了一把火。
對許多影迷而言,這部開心麻花出品的科幻喜劇片設定新奇,“240億票房先生”沈騰傾情主演,“含騰率”高達100%。上映之初,有關“《獨行月球》50億概率有多大”的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截至8月9日8時,《獨行月球》累計票房突破20億元,離50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獨行月球》也將出品方開心麻花重新帶回公眾視線。近年來,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開心麻花口碑滑坡也越來越明顯,有關創作模式化、電影改編生硬、演技浮夸的吐槽不絕于耳。數次沖擊資本市場無果后,開心麻花面臨著依賴單一藝人、內容質量不穩定等問題。
為了培養沈騰的接班人,開心麻花近年來積極轉型線上,推出新面孔,但新人難當大任的困局,依舊籠罩在這家喜劇廠牌頭上。

《獨行月球》后勁不足?
7月底,沈騰百花獎得0票尬上熱搜,但得獎失意一點沒影響到沈騰票房得意。7月29日,開心麻花年度重磅喜劇《獨行月球》正式上映,只用了三天時間,就成為了中國影史第98部10億票房影片。
頂著沈騰馬麗經典CP的光環,再加上科幻和強喜劇的類型題材,這部影片剛上映就在豆瓣拿下了7.3分的評分,對喜劇類型片而言,這個評價已經稱得上優秀。
同時,這也是開心麻花截至目前投資額最高的電影。劇組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中鋪設200噸砂石模擬月面粉塵,100%實景搭建月球基地,100%的鏡頭設計特效,和以往1億以下的投資規模相比遠遠超標,足見誠意與用心。
“特效和畫面逼真,不敷衍,確實是正宗的科幻片范兒。”徐若琴上映首周就去看了電影,她告訴《豹變》,自己前往觀影時,沒搶到八點的票,最后買了九點半的場次,但也沒剩幾個座位了。“真是場場爆滿,好久沒見過這么熱鬧的電影院了,進場還要排隊,休息區都沒有坐的地方。”
合家歡的喜劇電影一向極具票房號召力,觀眾們也迫切渴望一部輕松搞笑的影片解解壓。李優認為這是她這幾年看過的最好的喜劇電影,全場哄笑成為常態。“坐我后面的兩個小姐姐笑得快背過去了。”

從當前票房數據來看,《獨行月球》是當之無愧的暑期檔黑馬。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8月9日8時,《獨行月球》累計票房已達到20.733億元,考慮到《人生大事》已經上映一個多月,《獨行月球》或將成為這個暑期檔的票房冠軍。
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獨行月球》能取得如此亮眼成績,主要是因為上映時間非常合適。
中國青年劇作家向凱分析稱,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影片質量不高,很多高質量的影片也紛紛撤檔,給觀眾造化成了積壓式的觀影需求,尤其是對高質量電影的需求。再加上前段時間不少電影院暫停營業,觀眾急需喜劇電影來放松心情,通過沉浸在虛擬世界里來給自己一個放空空間。“可以說,暑期檔只要有質量稍微經得起認可的電影,票房都會是黑馬。”
“我估計這部片子票房30到40億之間,要超越《長津湖》還是有難度。”向凱表示,《獨行月球》前期的宣傳造勢做得不錯,并且在保持喜劇色彩的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航天世界的進步,喜劇和航天科幻結合,也屬于當下的熱點題材。
不過,在一片贊譽中,質疑聲時而閃現。有觀眾認為電影強行煽情根本不好笑,“喜劇片就認真搞笑好了,不要刻意煽情,否則前面有多搞笑,后面就有多尷尬”。
還有一種聲音認為,科幻和喜劇并沒有結合得很好,“喜劇不是喜劇,愛情不是愛情,科幻不是科幻”。
《豹變》注意到,《獨行月球》的豆瓣評分已經從7.3跌至6.8分,后續評分和口碑會不會繼續下跌,還很難預料。向凱也認為:“從沈騰百花獎得0票可以看出,雖然沈騰在市場上贏得了好票房,但從口碑、電影藝術水平來看,業內有著不同的看法。”

開心麻花不“開心”
口碑有爭議的不僅是《獨行月球》,作為出品方的開心麻花,近年來也陷入了口碑下滑的漩渦中。
開心麻花成立于2003年,最初專攻線下劇院生意,憑借著《瘋狂的石頭》《夏洛特煩惱》《烏龍山伯爵》等優秀舞臺劇在線下成功出圈。
在這之后,開心麻花邁開了全國擴張的步伐。2009年,開心麻花進入天津市場,隨后又分別在深圳、沈陽、南京、成都等地開設分公司,逐步向二線城市下沉。各地分公司主要是復制總部的劇目。此外,開心麻花還不斷招兵買馬,擴大團隊規模,開心麻花CEO劉洪濤呼吁道,“一個組一年,累死了演150場到頭了,公司化運營就是要復制。”
劇院生意一路壯大的同時,開心麻花也開拓了音樂劇、網絡劇、電影、藝人經濟等業務。2015年,開心麻花將旗下經典劇目《夏洛特煩惱》改編成電影,這部制作成本只有2100萬元的電影收獲了超過了14億元的票房。《夏洛特煩惱》獲得成功的同一年,開心麻花開始尋求更大的資本運作,正式掛牌新三板。

《夏洛特煩惱》電影海報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開心麻花走得并不順利。2017年1月,開心麻花曾向創業板發起沖刺,但9個月后,開心麻花宣布終止IPO。隨后,開心麻花第二大股東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清空持有的開心麻花的股權。2019年5月,開心麻花正式終止掛牌,揮別新三板。
從營收構成來看,開心麻花的收入來源主要分為戲劇、電影、藝人經濟三大部分,其中影視業務對營收的貢獻最大。2014年開心麻花還未轉戰大銀幕時,當年的凈利潤只有0.39億元,2015年推出《夏洛特煩惱》后,凈利潤飆升至1.3億元,同比上漲243%,占比總營收超過一半。
然而,過于單一的收入構成也影響了開心麻花盈利的穩定性。2016年,開心麻花出品的電影《驢得水》口碑不錯,但票房只有1.73億元,導致同年公司凈利潤下降43%。類似的情況在2018年再度上演,《李茶的姑媽》口碑遭遇翻車后,開心麻花當年的凈利潤下降了71%。
對影視公司而言,如何持續制作爆款是個難題,開心麻花也無法擺脫這一行業通病。越來越多觀眾開始吐槽,開心麻花電影重復過往題材,主題單一,讓人審美疲勞。
對線下劇場起家的開心麻花而言,無論是打磨電影技術,提高劇本創作水平,還是適應大熒幕表演習慣,都需要長時間的摸索和試錯。但開心麻花擴張速度過快,在規模化和追逐流量的道路上,這些老問題不斷被放大。
在向凱看來,正是這種大規模擴張,導致開心麻花口碑跌落,制作水平下滑。他解釋稱,開心麻花原來做劇場一直比較注重打磨品質,但嘗到甜頭后就開始全國擴張,導致麻花團隊的成員層次不一,“制作質量和內容質量有所下降”。
從開心麻花的過往作品也可以看出,爆款內容大多與沈騰、馬麗等當家藝人深度綁定,一旦不是這些藝人出演的影視作品,翻車的概率很大,以至于“含騰量”逐漸被認為是一部電影好不好看的標準。而沈騰、馬麗等藝人并不是開心麻花的股東,只是公司的簽約藝人,存在一定人才流失和短缺的風險。

入局綜藝,能找到沈騰接班人嗎?
開心麻花很早就意識到,“含騰量”無法成為公司長遠發展的解藥。CEO劉洪濤幾年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開心麻花正在嘗試通過體系化的建設,擺脫對于單一演員的依賴。“如果成功,就算沒有了現在這批演員和導演,開心麻花的作品和品牌還是會一直存在。”
另一方面,近幾年喜劇賽道更迭速度加快,也讓開心麻花的喜劇王座朝不保夕。2017年,喜劇行業的后起之秀笑果文化推出《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等系列綜藝,熱度和話題度一直居高不下,不僅捧紅了王建國、龐博、呼蘭等新生代IP,還有力地擴大了廠牌知名度,對反哺線下脫口秀演出市場起到了關鍵作用。
笑果的投石問路,也讓喜劇綜藝成為近幾年的風口。其他喜劇廠牌同樣迎風而上,德云社打造了《德云斗笑社》,遼寧民間藝術團推出了《象牙山愛逗團》。就連馬東創立的米未傳媒也按捺不住,在去年年底制作了《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并且大受好評,一度成為微博熱搜的常客。
尤其是以《德云斗笑社》為代表的喜劇團綜,著眼于團體成員的日常生活、旅行和活動,輕松搞笑的劇情,游戲式的故事內容,十分有利于打造人設,培養新人。在《德云斗笑社》中,孟鶴堂、周九良、閻鶴祥、欒云平、王九龍、楊九郎等相聲演員組成的德云男團成功出圈,俘獲了一大批“德云女孩”。
在綜藝領域遲遲按兵不動的開心麻花,終于今年1月推出了團綜《麻花特開心》,將其作為尋找“沈騰接班人”的路徑。《麻花特開心》不僅集齊了沈騰、馬麗、艾倫、常遠等“老將”,還加入了黃才倫、高海寶、李海銀等近幾年嶄露頭角的“新人”。
同時,開心麻花還將馮滿、韓云云、劉思維等自家藝人送進了《認真的嘎嘎們》《快樂大本營》《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等綜藝,為遴選廠牌第二代藝人不斷造勢。
但培養新人沒那么容易,喜劇綜藝節目仍然十分依賴臺柱子的名氣和流量,二代藝人們的個人影響力和作品質量難以比肩第一代。
與開心麻花有著類似困境的趙家班,在2021年推出《象牙山愛逗團》之后,熱度也未達預期,被觀眾熟知的仍然是宋小寶、文松、楊樹林、田娃、周云鵬等老面孔。德云社雖然有著“德云女孩”的支持,但走向“飯圈”之后,不斷被流量捆綁,出名的年輕演員業務水平也大不如前,近期還不斷被曝出各種丑聞,可謂“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此外,隨著有能力的喜劇人才逐漸被各大綜藝“消耗殆盡”,喜劇綜藝越來越難以帶給觀眾新鮮感,不少經典喜劇綜藝在播出多季后,都顯現出疲態。
《歡樂喜劇人》播放到第七季時,節目豆瓣評分已經從第一季時的8.4分降到了3.3分,觀眾評價也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從第一季的“有格局、代入感強”,變為第七季的“缺乏敬畏、不成熟”。《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等綜藝也出現了口碑和熱度下滑的情況。
作為綜藝節目的常客,沈騰的口碑也不斷被消耗。2018年沈騰參與錄制的綜藝還只有《王牌對王牌》,2019年又加入了《中國達人秀》。近兩年,沈騰參加的綜藝越來越多,包括《蒙面舞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三個少年》等。
沈騰的主要綜藝陣地《王牌對王牌》巔峰時期收視率一度超過7%,到了第七季已經不到2%,過度曝光帶來的反噬可見一斑。此次百花獎得票為零,或許也說明沈騰的口碑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無堅不摧”。
對于開心麻花來說,從劇場到電影再到綜藝,“破圈”的路徑已經寫好。只不過,如何在破圈過程中保持好作品的質量,培養好下一代接班人,讓喜劇真正回到喜劇本身,仍然是開心麻花需要長期研究的課題。
(應受訪者要求,徐若琴、李優為化名)
你覺得開心麻花最近的電影好看嗎?
原標題:《《獨行月球》票房突破20億,開心麻花依舊不開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