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九州之一的東方重鎮青州,如今是個閑適小城
葉克飛
青州是一座很適合散步的城市,筆直的范公亭路,兩側人行道都極其寬闊,仍可被樹蔭遮蔽大半。
范公亭路直通向5A級景區青州古城。如今的青州僅是山東濰坊下轄的縣級市,但在古代,它可是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中有“海岱惟青州”之說。
上古時期,青州為東夷之地。周朝時歸于齊地。秦統一天下后置齊郡,西漢武帝時期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稱青州城。
東漢時期,青州成為山東境內的政治中心,此后一直是東方重鎮。直到1376年,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駐地由青州移駐濟南,青州千年“省會”的地位至此終結。民國時期廢府存縣,因此撤消青州府,改為益都縣。1948年設立青州特別市,1952年恢復益都縣,1986年改稱青州市。
在數千年發展史中,青州這片土地上曾先后存在過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東關圩子城和滿族旗城等六座古城,作為山東境內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達1400多年之久。雖然如今的青州古城已無過往痕跡,但仍可想見舊時輝煌。
北方少見的江南式園林
作為免費5A級景區,青州古城從任何一個路口進入都沒有太大區別,我的選擇是東門大街。
東門大街始建于北魏,有內外兩道城門扼守青州東面門戶,明代稱“海岱門”,清代改稱“海晏門”,兩門之間為甕城。舊時城門外的護城河,如今已被辟為綠意盎然的河上公園。上世紀40年代,海晏門的前門毀于炮火,內門則因修路而于1972年被拆除。

海晏門前的護城河已被辟為公園 本文圖均為 葉克飛 攝
大街兩側有不少巷子,每條都有來歷。比如后司巷為金朝所建,1168年,金國在此設山東東西路統軍司衙署,統轄山東地區軍事。又如衛里巷,因明朝山東都指揮使司和青州衛署指揮所在此而得名。
不遠處便是青州府貢院所在地,院門上方與院墻頂端都被茂密的爬藤植物所覆蓋。門口石碑上還列明了一連串舊時印記——除作為貢院之外,它也曾是山東布政司衙門、云山書院和山東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所在地。
青州古城的主干道與核心地帶是偶園大街。青石板道路寬闊,兩側商鋪林立,青磚灰瓦、飛檐翹角,店鋪前有小溪流淌,南北走向的道路保持著明清時期風貌。當然,也有人因此詬病青州的仿古建筑選擇——放著輝煌時期的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不選,為何選擇地位明顯下降的明清?不過這倒也不獨是青州的問題,國內的仿古城建設大多無視當地歷史,直接以明清樣式建造。

偶園大街兩側的街巷
即使如此,青州古城的建筑還是相當協調,尤其是兩側延伸的一條條巷道,因為沒有商業,更顯古樸。這些青州民居造型簡潔,豎欞和方格窗則具有細節之美。漫步其間,若是得門而入,可以見到舊時屋脊內的各種蓮花須彌雕飾、廳堂橫梁上的彩繪等。
如果細究的話,如今青州古城的格局最接近始建于北魏的南陽城。南陽城初為土城,明洪武三年改建為磚城,當時城墻高12米,厚6米,共有垛口1777個,有海晏、岱宗、阜財和瞻辰四座城門。
除了前面提到的東門大街前的海晏門已被拆除外,岱宗和瞻辰門也已不存,唯有南面的阜財門仍存,也是青州古城的地標。
偶園大街上最顯眼的便是當街而立的一道道牌坊,有王府牌坊、府學和縣學牌坊、地方名人的恩榮坊和科第坊,牌坊上有“柱國坊”、“大學士”、“尚書里”、“太子少保”與“一門科第”等字樣,見證著舊時名人的顯赫。牌坊高聳,雕飾精細,其中“一門科第”坊為表彰萬歷年間馮氏家族而立。

“一門科第”牌坊
“一門科第”坊旁便是偶園,也是在北方難得一見的江南園林。
偶園又稱“馮家花園”,原為衡王府東花園,已有500多年歷史。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告老還鄉后,就以此為終老之所。
馮氏是青州名門,世代為官,詩書傳家。馮溥是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和文華殿大學士等職,深得康熙重用,被稱作“輔弼重臣”。
在京城為官時,馮溥曾得元人所建之萬柳園。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歲的馮溥告老還鄉,將馮家花園命名為偶園,是將之與萬柳園并列,取“無獨有偶”之意。
步入偶園,曲徑通幽,亭臺樓閣隱于樹木之間,布局精巧。一路行來,假山怪石嶙峋,清泉流淌,蓮池清雅。最值得稱道的是假山,它沿東西墻環列,有各自主題,分為坪、峰、澗、臺四部分,極具美學價值。面向荷花池的倚松閣、高聳的望春樓也各有情趣。
如今所見的偶園并非只是園林部分,而是與馮氏宗祠和馮宅連為一體,是宅第、宗祠和園林的三位一體建筑群。雖是重修,但也復原了舊時容貌。

偶園存誠堂
多民族與各種宗教匯聚的古城
走出偶園,不遠處便可見到“海岱都會”的牌坊。在偶園大街的一眾牌坊中,它是最重要的一座。
青州商貿一直發達,舊時因各地客商云集,因此會館林立,如山西會館和紹興會館等。它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陸路源頭之一,波斯人曾在此販運蠶絲。
也正因此,青州成為各種文化交匯之地。偶園對面不遠處便是塔尖高聳的天主教堂,灰黑色外墻,兩側塔樓對稱。它始建于1875年,1933年重建,上世紀60年代被破壞,1997年在原址上重建。再不遠處還有基督教堂與基督教青年會舊址。
相比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青州古城里留痕更深。古城東面的昭德街便是回族聚居地,街上的真教寺為元相伯顏后裔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立,是現存元代三大伊斯蘭教寺之一,早在元代就被封為官寺,寺內有明代朱元璋題的“百字贊”碑。它外觀融合中國與阿拉伯建筑風格,遠觀是典型的中國古建筑,三進院落的布局也是典型的中國宮殿式風格,但細節上的阿拉伯風格無處不在。
佛教也對青州影響極大,凈土宗、禪宗和密宗等多種佛教宗派都在此留下遺跡。早在北朝時期,佛教就在青州地區得以發展,如今出土的大量佛教造像都出自這一時期。近年來,青州地區的龍興寺、廣福寺、興國寺等遺址上出土了大量北朝時期的石雕彩繪佛教造像,大致分為帶蓮瓣形背屏的高浮雕造像和圓雕造像。
參觀青州出土佛像的最好去處,當然是國內第一縣級網紅博物館——青州博物館。

衡王府牌坊
網紅博物館與范公亭公園
走到偶園大街盡頭,出阜財門前行,不遠處便是龍興寺遺址。遺址牌坊雖不高大,卻極為古樸,比偶園大街上那些重建的牌坊更具沖擊力。斑駁石柱體上的繁復龍雕和石柱前的獸雕頗具魔幻色彩,牌坊上方則有“樂善遺風”四個大字。
龍興寺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也被辟為公園,草地清幽,周邊道路綠樹成蔭。青州博物館就在不遠處,十余年前便“接納”了大量龍興寺出土的佛教造像。
青州博物館早已名聲在外,以全國第一座縣級的一級博物館身份成為網紅。它的館藏文物達三萬余件,國家珍貴文物達一千多件,在縣級博物館中均為第一。其中館藏明代趙秉忠的殿試卷、東漢“宜子孫”玉璧、戰國玉人、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均是鎮館之寶。
中國科舉制度存在一千多年,唯一留存下來的狀元卷,便是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
趙秉忠是青州人,萬歷二十五年鄉試中舉,次年就奪得狀元。曾任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因不滿魏忠賢弄權而辭官歸鄉。不久后被魏忠賢報復,削籍為民,之后又被削官奪俸,郁結而逝。后來崇禎皇帝掃除魏黨,趙秉忠追贈太子太保銜,并予以厚葬。
趙秉忠的殿試狀元卷得到了完好保存,其冊頁、紙本封底、封面全綾裝裱。卷長3.3米,寬38厘米,共計2460字,以館閣體小楷書寫。1983年由其后人捐贈給國家,如今是國家一級文物。
即使是文史和宗教的外行,在小小的青州博物館里也很容易產生肅然之感。這個外觀看起來平平無奇甚至有些老舊的博物館,分為十二個展廳。其中各種春秋戰國、兩漢與南北朝時期的出土文物,閃爍著細節的光輝,龍興寺佛教造像展廳與石刻展廳則一派厚重莊嚴。
見證青州歷史的不但有眾多文物,也有一眾名人。尤其是宋代,名臣寇準、范仲淹、富弼和歐陽修均曾知青州。而青州人王曾更是連中三元,在科舉上創下奇跡,后來官至宰輔。
范仲淹與富弼知青州都屬貶謫。北宋慶歷年間,范仲淹任參知政事,與富弼、韓琦等人發動慶歷新政,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整頓朝綱。但在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下,慶歷新政夭折,革新派被逐出朝廷。
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貶鄧州任上,寫下千古傳誦的《岳陽樓記》,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五年后,他調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次年就調往潁州,未及上任便在途中病逝。
盡管范仲淹在青州任職時間不到兩年,卻深得百姓愛戴。也正因此,如今的青州不但有范公亭西路和范公亭東路,還有范公亭公園。范公亭公園的雛形源于北宋,范仲淹離任青州,前往穎州途中病逝后,青州百姓為緬懷他,將當地的“醴泉”改稱“范公井”,并將旁邊的亭子稱為“范公亭”。

范公亭公園
如今的范公亭公園,堪稱青州最好去處。它古樹成蔭,亭臺錯落,湖水瀲滟,建于清咸豐年間的順河樓至今矗立,紀念歐陽修、范仲淹與富弼這三位知州的三賢祠也清幽雅致,更有古樹參天。
被紀念的不僅僅有幾位曾經的知州,還有生于山東章丘、曾客居青州近二十年的李清照。
1988年,當地政府在順河樓旁興建李清照紀念館,由歸來堂、金石齋、易安室、人杰亭和詞廊等組成。易安居士在青州期間,前期詞作多寫悠閑生活,后期則充滿悲涼,也正是青州,見證了她的人生轉折。
離開范公亭公園時,公園前道路的樹蔭下有一個個棋攤,對弈者冥思苦想,四周圍了一圈觀棋不語的真君子。也有無人的棋攤,一張破舊方桌,一張磨到模糊的棋盤,其上散落的除了棋子,還有落葉。它就擺在那里,日復一日,隨時等待著散著步來到這里下棋的人們。
這樣的閑適,在青州古城隨處可見,也正是范仲淹們所期望卻無緣得見的。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