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
- +115
漢口人,這份舊報紙幫你打撈“東方芝加哥”的城市記憶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城邦的長成出于人類'生活'的發展,而其實際的存在卻是為了'優良的生活'。”
為了美好的生活,越來越多人選擇遷移到城市。2019年發布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到203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10億。
當我們將時間的指針回撥120年,回到20世紀初的中國,回到中國現代城市的起源——通商口岸城市,如上海、漢口等等,通過一張張報紙,我們得以窺見,在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電 燈
晚清小說家李伯元在《文明小史》中描寫了江南吳江賈氏三兄弟從上海買來的洋燈的新奇心理:
我一向看見書上總說外國人如何文明,總想不出所以然的道理,如今看來,就這洋燈而論,晶光爍亮,已是外國人文明的證據。然而我還看見報上說,上海地方還有什么自來火、電氣燈,他的光頭要抵得幾十支洋燭,又不知比這洋燈還要如何光亮?可嘆我們生在這偏僻地方,好比坐井觀天,百事不曉,幾時才能夠到上海逛一趟,見見世面,才不負此一生呢?
賈氏三兄弟借洋燈表達了對上海的熱切向往,他們覺得像上海這樣的口岸城市擁有像“洋燈”、“自來火”這樣新奇的玩意,是現代城市文明的象征。19世紀末,《申報》就對漢口興辦電燈公司做了報道:
漢口訪事友遞來魚素云,日前有人在江漢關稟請招股開創電燈公司。嗣經瞿庚甫廉訪批示,謂有現銀二十萬兩存放官銀號處,方準開辦等。因均登前報茲聞,又有某巨商糾合洋商合辦,已在喬口左近購買地基,以為發軔之處。至機器一切亦已請人赴滬購辦,想世界光明,樓臺炳耀,當指日可睹矣。
1906年,《申報》又報道了漢口開電燈公司的消息:
漢口創辦電燈公司屢紀前報,茲聞當道決計舉行,已將機器運到其工程師寄寓長春棧內,想開辦之期當可計日而待矣。
兩年后,據《漢口中西報》報道,漢口全鎮共裝有5000盞電燈。
馬 路
馬路是現代城市的表征之一。早在19世紀末,《申報》就提到了上海居民樂于居住租界的原因,“其樂居于租界者,以租界之事皆便也。而租界之事皆便者,馬路便之也,謂之馬路者,謂便于馳騁耳”,并指出上海的繁華皆是因為有了馬路,“滬上市面之盛,半皆由馬路之便也”。
漢口最早的馬路出現在英租界,而最早的華界馬路是修筑于1905年的后城馬路。
后城馬路在原來漢口城堡基址上建成。民國《夏口縣志》中寫道:“后城馬路此路上起硚口,下訖歆生路,長約數里,創始于清光緒三十三年,從前為人跡罕到之處,近則輪軌交通,店鋪林立,幾令人不可思議矣。”
漢口修好了馬路,接下來就開始在城區安裝路燈,《漢口中西報》對此也做了報道:
警察三局專辦方灌青大令,近于所轄地段僻靜之處添設路燈,以免夜間黑暗,行人不便,且明燈照耀盜賊,亦無能為害,此亦警察之善政也。
后湖一帶地方,近來人煙繁盛地面空闊,水塘溝港甚多,夜間行人頗稱不便,現經濟生善堂首董,擬于該處沿路添設路燈,以免夜行有失足之虞。

人力車
20世紀初,漢口的老城墻經歷了40余年的風雨滄桑,再也無法阻擋城市日益壯大的規模,最終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現代意義上的馬路,人力車也成為市民出門必備的交通工具。
海關報告寫道:“從漢水綿延至法德租界交匯處的老城墻已拆除抵法租界南段,城墻內側地基已填到和城墻頂端差不多高,它將被開辟為一條可通達城郊的馬路... ...1900年租界區內一輛馬車,幾輛人力車就算得上新鮮事了。現在租界區內人力車發展到1000輛,汽車7輛,武漢三鎮到處可聽到人力車的吆喝。”
與此同時,在漢口引進電車的計劃已開始出現,《申報》對此做了報道:
漢口富商劉歆生君,刻擬在漢口租界及華界后城馬路,仿京津電車辦法組織一電車公司,已備有資本二百萬元。因鑒于天津電車肇禍之故,恐生阻力,特聘請電車專家研究避讓之法,并教授司機人駕車法,一俟諸事完備,即須稟官保護云。
工廠醫院
20世紀初期,在張之洞商戰思想的推動下,漢口紳商階層創辦了大量工廠,以抗衡外來的產品。《申報》較早地刊登了漢口創辦工廠的報道:
近來漢口商務日盛,往昔迥乎不同。洋火廠除夑昌外,又有某商另設一家端節開工,物華紙煙公司亦已開工,修造廠屋,織布廠計共四家,行將一律開辦,銀硃廠、毛巾廠、肥皂廠均有增添之信,至洋面廠,計有瑞豐、漢豐、德豐、裕豐四家。特志之,以告留心商務者。
同時,在這一時期,在漢口紳商的倡導和資助下,漢口開始籌辦公共衛生事業,興建了一座現代化醫院,《漢口中西報》對此也予以關注。
劉歆生觀察素來熱心公益,慨然捐出地皮六千方并捐銀一萬兩創設中國醫院,嗣由商會募捐,聞已募集洋數萬元,約計于四月初間即可開工。
在漢口居民接受現代物質文明的過程中,以《漢口中西報》為代表的現代報刊成為一個“中介”,而非一個“工具”,“它不只是涉及中介著的東西,涉及工具,而且它還意味著中心,意味著公共空間和公共利益”。
可以說,有了現代報刊后的漢口,就有了一種現代城市的公共生活。這區別于以往市鎮的公共生活,其特征是城市居民對城市的介入感日益增強,城市不再僅是交易娛樂之所,還是安身立命之家園。
*來源:《打造“東方芝加哥”:<漢口中西報>與晚清漢口城市文化的嬗變》,有刪改
今日互動:對于漢口,你有什么特殊的記憶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

《打造“東方芝加哥”:<漢口中西報>與晚清漢口城市文化的嬗變》
汪苑青 著
ISBN:9787309161236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復旦大學出版社
內容提要
現代城市的發展與現代報刊有何關系?現代報刊對現代城市的文化有何影響?
本書以晚清通商口岸漢口和商業報紙《漢口中西報》為中心,融合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關注和對中國現代化的關懷,考察媒介和城市現代化的成長與變遷。
作者以翔實的材料、生動的描述,展示了一幅幅晚清漢口的城市變遷畫卷。研究結論主要有:第一,晚清新式報刊是推動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第二,漢口城市現代化最先發生在電燈、馬路、報刊、自來水等物質性領域,改變日常生活方式;第三,現代報刊讀者群體是構建和傳承城市文化的中介;第四,漢口現代文化的形成由內外因素共同促成,走出了一條自我更新、推陳出新之路。
對城市傳播、中國現代化、中國城市化有興趣的研究者,本書的研究視角和豐富的史料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汪苑菁,安徽歙縣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新聞學博士,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報刊與城市、城市傳播等,在《國際新聞界》、《新聞春秋》等新聞傳播類CSSCI來源學術刊物發表相關論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要改革必然要动到这些大佬,但是这些大佬不肯放弃自己的利益。
所以,最终就是一团散沙,互相杯葛。内斗内行,外斗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