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診斷為宮頸癌又遭遇宮外孕,兩次流產的她終于順利誕下寶寶
“那一刻,看著孩子安靜地躺在懷里,真的太不容易了,感謝醫院,感謝醫生,給了我和孩子新的生活,也給我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現年37歲的趙女士說。

趙女士歷經5年艱辛,最終誕下一名可愛的女寶。本文圖片均為 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供圖
在過去5年時間里,趙女士經歷過流產,還被確診為宮頸癌,經治療后,她又嘗試試管嬰兒技術,但又一度面臨宮外孕,被切除了單側輸卵管,最終仍然再度流產。這些慘痛的經歷,讓她一度傷心抑郁。
8月3日,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從趙女士就診的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簡稱國婦嬰)獲悉,經該院多學科團隊5年接力守護,2022年7月25日,趙女士最終經剖宮產誕下一名女寶。剖宮產術后,醫生應趙女士要求,為其切除了子宮,以此來降低日后婦科腫瘤復發的風險,陪伴寶寶成長。
“經歷了這么多的風波,我只想好好陪伴寶寶,能看著他一天天長大。”趙女士說。
婚后流產確診宮頸癌
2017年,剛步入婚姻殿堂的趙女士發現自己懷孕了。然而在產檢時卻被告知:胎兒停育。“我和老公本以為只是個意外,下次懷孕時更加注意安胎就好。沒想到,這只是噩夢的開始。”趙女士說。
之后,她便來到國婦嬰就診準備流產,接診醫生在為其查體時,發現其可能罹患宮頸病變。進一步影像檢查結果,提示:早期宮頸癌。
“確診宮頸癌的那一刻,我和我老公真的崩潰了。不知道還能不能治好腫瘤?治好了,還能不能生育?”趙女士說。為了治療腫瘤,她來到了國婦嬰副院長、婦科腫瘤專家王玉東處尋求幫助。
根據趙女士的情況,通常為了降低復發可能,需要進行全子宮切除。王玉東詳細了解和研判了患者病情和生育需求后,個體化地為其制定了保留子宮的生育力保存方案。
2017年7月,王玉東親自主刀為趙女士行腹腔鏡下廣泛子宮頸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手術很順利,術后趙女士的身體也恢復良好。
但直到2019年,術后已隨訪2年的趙女士也未能再次自然懷孕。夫婦二人決定不再等待,當年9月,運用輔助生殖技術,促排卵后成功受孕四胞胎,但其中一個胎兒宮外妊娠。為此,趙女士不得不再次接受了宮外孕治療,切除了單側輸卵管,并做了減胎,僅保留了1個胎兒,以最大可能為其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
“經歷了流產、腫瘤治療,以及長時間無法自然受孕,通過輔助生殖得來的這個孩子,我一定要保住!”趙女士一家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新生命,原以為苦盡甘來,誰知噩耗又隨之而來。
2020年1月,第二次妊娠、孕20周的趙女士又發生了流產。
誕下女嬰后切除子宮
坎坷的求子之路讓趙女士一度傷心抑郁。當夫婦二人再次來到王玉東門診時,心情極度復雜。
“宮頸切除的患者,由于缺少了宮頸這個‘守門人’,在胎兒發育到一定階段后,對子宮產生壓迫,易發生早產或流產。”再次見到趙女士一家并了解了此次妊娠的過程后,王玉東安慰道:“這是一個醫學難題,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我們可以借助腹腔鏡行宮頸環扎,把子宮下段‘扎’起來,再造一個人工宮頸。”
“雖然手術存在風險,但這可能是唯一的方法了,我可以為了你們拼一下!”王玉東介紹,宮頸環扎術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應對宮頸功能不全的抗中期妊娠丟失和早產的治療方法。但針對類似趙女士這類腫瘤治療后宮頸廣泛切除的患者,考慮到宮頸切除術后盆腔黏連、殘存組織少難以縫合,加之出血感染,周圍臟器損傷等復雜情況,手術難度和風險極高,目前國內外都鮮有分娩成功的案例。
“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們都要試一試!”趙女士夫婦在商量后決定接受這個方案。所幸,在王玉東團隊的精心準備和細致操作下,手術順利。
此后,國婦嬰院長、產科專家程蔚蔚帶領的圍產科團隊介入趙女士的治療。
在妊娠過程中,程蔚蔚團隊詳細了解了趙女士的治療經過,根據孕期可能的風險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密切觀察母嬰的各項指標,同時給予其心理支持和疏導,實時評估妊娠風險。
臨近預產期,趙女士向醫生提出:希望在分娩時能一并切除子宮,以減低日后腫瘤復發的風險。
“我們十分理解她好不容易等來了自己的孩子,又害怕腫瘤復發的心情。”程蔚蔚說,趙女士有過多次手術經歷,影像學報告提示其存在“中央性前置胎盤”,即胎盤完全覆蓋子宮下段——再造的“宮頸”上,等于把胎兒娩出通道堵上了,術中大出血風險高。

趙女士在剖腹產手術中。
經全院多學科討論和風險評估,7月25日上午,程蔚蔚團隊為趙女士施行了剖宮產。8點31分,一名可愛的女寶順利降生。
在子宮切口縫合后,王玉東接手,為趙女士實施全子宮切除術。整臺手術歷時1個多小時順利結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