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博奠基人馬承源誕辰90周年,看他鮮為人知的翰墨金石
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是我國當代文博界古代青銅器、古文字研究領域和博物館學的專家,是一位建樹卓越、著作等身的學者。昨天,“馬承源先生誕辰90周年紀念座談會暨《馬承源翰墨金石作品》發布會”在上海博物館舉行。
20世紀末,上海博物館(本館)在躋身國際先進博物館之列的同時,完成了向現代博物館的歷史性轉型。在工作之余,馬承源先生一直熱愛篆刻與書法。“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發現,《馬承源翰墨金石作品》一書即展示了馬承源先生鮮為人知的另外一面。

2017年12月29日,“馬承源先生誕辰90周年紀念座談會暨《馬承源翰墨金石作品》發布會”在上海博物館舉行。今年是上海博物館建館六十五周年,又恰逢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九十誕辰。受馬承源先生哲嗣的委托,上博特邀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劉一聞擔綱,整理研究并編輯出版其篆刻、書法作品。該書分“印章”“墨跡”兩章。“印章”部分收入馬館長篆刻197方;“墨跡”部分輯入馬館長書法作品66件(組)。

該書真實展現了馬館長在翰墨金石創作領域的繼承、創新,所達到的高度及其個性色彩。著墨的是才藝、才情,閃耀的是馬館長精神與心靈的風采。
在研討會上,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馬承源館長對上海博物館的建成與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上海博物館事業的奠基者和筑路人;直到今天,馬承源館長依然是我們博物館工作者的指引者。《馬承源翰墨金石作品》的面世,既是向開路人馬館長敬獻心香,也是為了后來人從中汲取智慧、熱忱、勇氣和力量。


關于這本書的內容,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劉一聞介紹道,此書的篆刻部分首先收錄了馬館長學印以來,給親屬朋友刻制的姓名印及自用印;其次是上創作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后的毛主席詩詞句印;再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創作的《詩經篇名印》。書法部分,由于馬承源先生嚴謹做事的習慣,他的書法作品很多都是書寫兩遍或兩遍以上,自己覺得滿意的送友人,不滿意的則留在家中,因此本書就收錄了兩張同樣內容的書法作品。這對于馬承源先生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關于馬館長嚴謹的工作風格,上海博物館原副館長顧祥虞向“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回憶道,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馬館長都毫不忽視。比如博物館的外觀設計,內部大廳及欄桿的設計,展館內感應燈光的設計等。天圓地方的博物館北門兩側所陳列的八件神獸,都是馬館長親自從館藏漢唐石雕神獸像中精心挑選,而且在交于上海油雕院進行復制時,一再強調作品是要原樣放大,盡量減少藝術家自主創作的成分。再加上,馬館長反反復復地去現場監督了幾次,石雕神獸才得以呈現在公眾面前。博物館室外墻壁的花紋采用青銅器圖案加文字設計而成,這是馬館長的得意之作,也是上海博物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館內大廳的花紋與欄桿的靈感是來自唐朝銅鏡背面的花紋和商代、戰國的圖像樣式。

談到馬承源館長對中美博物館之間交流的貢獻,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杰說,馬承源館長對中美文化交流可謂貢獻卓著,尤其是在青銅器學術研究領域上。當得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開館時青銅器展示方面不夠豐富的情況下,馬館長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書籍出版方面,朵云軒集團董事長張曉敏提到,馬承源生前最后三本著作是在他的參與下完成的,至今印象深刻。這三本書分別是《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竹書》、學術論文集《中國青銅器論文集》、文博教材《中國青銅器》。
在劉一聞提出《馬承源翰墨金石作品》這本書可以續編時,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杰提了兩點建議:一是馬承源年譜的編撰;二是馬承源生前影像資料的收集。朵云軒集團董事長張曉敏補充道,馬承源與一些專家學者的書信手札也應予以重視。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還有馬承源先生家屬代表、上海博物館工作前輩及各界人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