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預決算公開度排行榜,是成績單更是曝光臺

建立“公開度排行榜”,推動地方財政預決算公開,讓每一筆公共資金晾曬于陽光下,無疑是一次可圈可點的財政創新。審視這份榜單,各地的預決算公開程度,可謂一目了然,有利于保障公眾對財政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從更深層次看,構建地方預決算“公開度排行榜”,將全國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全部覆蓋,輔以地方預決算公開度評價指標體系,更有助于搭建起地方預決算公開長效機制,進而推動實現陽光財政、打造法治政府。
對于現代財政制度,陽光透明是最重要的準則,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決算制度,才能真正管住政府的“錢袋子”,才不會讓納稅人的金錢“打水漂”。也唯有法治“玻璃魚缸”下,才能發揮財政的基礎支柱作用,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布局落子,到《預算法》修訂,從《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到《關于進一步推進預算公開工作的意見》,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構建起預決算公開的制度框架體系,推動預決算公開的廣度、深度、力度持續性拓展。
當然也要看到,在現實中,一些地區部分預算單位公開情況還不盡如人意。據財政部披露,截至2015年10月31日,全國有36638個單位未公開2015年部門預算,56481個單位未公開2014年部門決算,占比分別為14.48%和22.27%。去年9月8日,財政部在《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中,公開點名了八省市部分單位。
在“破”的同時,需要持續創新舉措,以公開的具體細化、可操作化,推動實現真正的陽光財政。2016年11月,財政部印發《地方預決算公開操作規程》,對地方預決算的公開工作,作出了細致入微的規定,即為“公開度排行榜”的出爐和推行,奠定了制度基礎。
這份榜單,不僅是成績的展示單,更是問題的曝光臺。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地方預決算公開狀況出現根本性好轉,但也存在“預決算公開工作開展不平衡”、“公開質量和收支決算信息真實性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基層民生資金使用情況公開仍不充分”、“少數部門未按規定公開預決算”等。梳理榜單反映的問題,找到這些“病灶”,更能“對癥開藥”。
下一步,如何完善決算公開的獎懲問責機制,如何在強化財政部自上而下的監管同時,更好地發揮各級人大、社會公眾對同級政府部門的監督作用,應是推行地方預決算公開的探索方向,也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應有之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